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模式演进与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我国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主要有企业办学、校办产业和校企合作三种模式,借鉴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合理选择。当下,我国校企合作实践的深入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校企合作双方要做好校企合作前提的联接沟通、校企合作重点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过程的监督规范、校企合作持续的成果转化,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发展的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2.
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党中央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本文结合我校近年来产教融合实施情况和本人实际工作经历,分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探讨了基于产教融合运行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考核评价等内容,梳理了该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技师学院人才培养中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却也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就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和探索:提出“双核三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职业教育背景和基本概念,提出该模式的基本阶段和途径,梳理学校实施该模式的基础和所取得的成效.最后认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产教融合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点,而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如何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当前职业院校和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偏离产业人才需求、脱离企业岗位要求等问题较为突出.比较分析职业教育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不足,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从校企合作共建产业...  相似文献   

5.
席东梅 《职教论坛》2014,(32):55-58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重要特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职业院校在实践中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汽修领域职业教育,在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方面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核心使命。努力构建并实现"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师资锻炼、岗位实践、就业创业"五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通过对国内部分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做法进行了剖析及总结,对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了"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建成多个产教融合基地,牵头成立中国畜牧业职教集团(校企联盟),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将"双元一体化"办学贯穿于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全过程,增强了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8.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文章以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为例,通过近七年探索和实践"产教融合"的"0.5+2+4"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由此得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春 《职教通讯》2011,(22):52-54
建立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校企一体化建设中,政府、行会和企业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充分行使政府导向、行业指导以及企业参与的职能,才能使"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对广西高职药学专业校企深度合作开展研究,提出创新广西高职药学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共建产学研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途径,实现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方位融合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遵循。文章从梳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出发,结合三螺旋理论的基本内涵,在分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参与主体、三螺旋结构和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职业教育本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培养目标确立、培养过程实施和评价反馈机制进行了论述。该模式是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继承与创新,希望能够促进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施占华 《教书育人》2012,(33):48-49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走"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已成为职业学校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几年来,中央政府积极倡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职业教育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产教研结合、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教育部于2010年11月印发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坚持育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构建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学校建设与改革的重心。对国内部分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做法进行了多角度剖析及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中应深入探讨的一些问题,最终得到了几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也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下面,笔者以我市部分职业院校为例,谈一谈我市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产教融合是高等院校与企业行业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结合淮阴工学院生物工程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重点从建设思路、内容及实践措施及等方面讨论产教融合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一方良药,也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理想选择。本文结合我院实际对如何建立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我省部分高职院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影响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因,尝试提出完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实现用明天的科学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为未来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之一。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正在火热进行中。从“双元”育人模式的概念、国内外校企“双元”育人的研究现状、校企“双元”育人过程凸显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以长江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例,阐述如何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实践体系构建、育人团队打造、育人成果评价等方面实施校企“双元”育人。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在“政行校企”各方配合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要义,产教结合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初级阶段,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级阶段。在政策变迁方面,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经历了从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的变迁过程。在政策变迁过程中,从追求短期效益到注重长效发展,不断推进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不断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以及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精准对接。展望未来,产教融合政策是主导,我国产教融合政策在制度化、法律化的基础上,应该重点关注产教融合的联动机制建设、治理模式创新以及激励机制建设,进而不断完善我国的产教融合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质是产业与职业教育的多维链接而实现深度融合,以知识势差机理、资源集成机理为基础,提出了技术研发合作模式、实体共建合作模式、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三种产教融合表征形式。基于此,文章从战略导向、路径选择、结构链接、保障条件等方面阐述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的症结,从而提出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推进策略,包括以育人为核心,立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区域性产业发展;以稳固为原则,拓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以链接为抓手,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在要素对接;以机制为突破,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