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文学集团的不断涌现.活跃于南朝齐梁之际的“竟陵八友”文学集团,作为齐代文学的中心,对促进齐代乃至梁代文学的繁荣,推动南朝及北朝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它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语言文学“三礼”肯宇郑注考试论“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形成——“竞陵·八友”论之一试论文学创作中的逻辑应用试论散文中敷彩着色的艺术浅谈《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简谈古汉语词类活用问题天水方言中的尖团音问题说‘啊”论“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恃点蒲松龄创作的伦理教化意识诗经通沽叙例甘谷话中的辅音音节、复辅音及复辅音音节、“元音 辅音关于现代汉语的“缀”音韵学在古汉语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诗乐离合与词体确立“吾与点也”反映出孔子在反思求索“主观战斗精神”产生的理论依据和历史原因王安艺小说…  相似文献   

3.
形象塑造、人格塑造是当前校园里的热门话题之一。针对大学生的“八商”教育,就是为了使大学生认识到成才、成功需要“八商”。“心商、德商、志商”是人生之根,“智商、情商、逆商、悟商”是人生之干,“健商”是人生之果,八商共同构建大学生的成才及幸福的人生大厦。  相似文献   

4.
《礼记·大学》讲述封建统治集团应有好为人理政之道,重点是“三纲”、“八目”。论“修身”突出道德心理分析;论“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齐家”是前提,营建“治”、“平”之世界目标。《大学》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它的道德理想人格——君子。  相似文献   

5.
刘永之作为元末明初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创作大量交游唱和诗歌,歌咏隐居之乐和交游之趣,展现出清丽古雅的诗歌风格。刘永之诗歌思想受江右经学浸润,历经元末明初的社会变革,又得元代诗坛“宗唐得古”风气的影响,诗歌创作具有“师古”倾向。刘永之对前代文人诗歌进行创新性发展,是元代文学风气的延续,亦是明代文学风气的先声。  相似文献   

6.
从诗歌、文学主张、对七子评价及艺术风格等四个方面,否定历史上“扬植抑丕”之论。认为曹丕诗歌同样关心民病、催人向上,在某些领域有开创性贡献;曹植轻视文学,以为“辞赋小道”,而曹丕重视文学,以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植评论“七子”,先扬后抑,有“文人相轻”气息,而曹丕则客观、公允、中肯;曹植文风绮丽,讲究藻饰骈偶,曹丕继承乐府民歌的风格,诗歌语言质朴口语化,散文语言清丽隽永。  相似文献   

7.
“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之一,内蕴丰厚,质实思精.这个源头不是混沌一体的,而是有模式可循的.种种模式成出于屈原之辞,如飞鸟模式、香草美人模式、车子先导模式、对话模式等.这些模式经过屈原的细心加工和热情歌唱,成为其后历代文人创作的经典效仿对象.“楚辞”并不是死板僵化的模式,而是有着恒久研究价值的经典模式.  相似文献   

8.
文学视角中的"鸿都门学"--兼论汉末文风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灵帝时期设立的鸿都门学 ,是为了平衡政治势力而组建的颇有特殊性的政治集团 ,并非文学集团 ;从文学地位、文学观念、文学创作及其影响来看 ,鸿都门学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文学风气 ,更不是魏晋文学自觉的前奏。汉末文风的转变是由于在政治环境影响下文人心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变化以及道家思想的兴盛、经学的衰落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讲求意境和性灵,非模糊语言难以完成表达的使命;中国文学是“诗中之诗”和“画中之诗”,这使使用模糊语言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史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上自轩辕,下至汉武,有表十、书八、本纪十二、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共一百二十篇,五十二万字。司马迁忍辱负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写成这部著作。他在《报任安书》里说过这样三  相似文献   

11.
在杂剧盛行的元代出现了大量“水浒戏”作品,而“水浒戏”的出现是水浒故事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元代山东作家群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元代统治者严苛的社会管理方式导致了集体呼唤正义回归的理想与英雄主义情结的产生,“水浒戏”的产生正是借文人之手而表达的元代文人英雄主义情结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2.
汉晋京都大赋中“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系列可谓典型的“摹拟”文学.然而张衡与左思的京都赋创作虽一律名曰“摹拟”,实际上却具有不同的涵义,《二京赋》主要是在文章规模上对《两都赋》构成超越,而《三都赋》之于《二京》《两都》则是全方位的创新.在从班固到张衡、再从张衡到左思的文学“摹拟”现象中,发现他们以“摹拟”前辈为具体手段,体现了赋体文学中承袭与创新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3.
谈及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诸多问题:分析鲁迅、沈从文、巴尔扎克、塞万提斯、马尔克斯等大家的广义乡土文学走向世界的实例;实证鲁迅“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主张之正确;这与马、恩的民族文学形成世界文学的论述有相同之处;“乡土文学”走向世界是时代潮流的使然。  相似文献   

14.
在老庄道家思想视野中,“以物观之”以道、物相互割裂为前提,是一种隔绝天地万物玄同关系、滞留于世界表相的思维方式;“以道观之”则以道、物融贯合一为基点,是一种提升到大道高度看待宇宙世界和天地万物的道性思维方式。“以道观之”思维方式从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本体与表相、人性与物性四个向度超越了“以物观之”思维方式,它不仅奠定了中国哲学、美学、艺术、文学等学科领域思维方式的坚实思想基础,更将成为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哲学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15.
新洲区辛冲镇素有“楚天建筑之乡”的美誉,全镇人口63000余人,就有13000农民在外打工,且大多是在建筑或相关行业,镇里的建筑大军“新八”、“新七”集团业务涉及全国各大城市,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打工潮的兴起,对农村的经济、文化方式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使农村产生了一个新的青少年教育群体——留守子女。这是不可忽视的群体,对留守生的教育问题是涉及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16.
小说这种话语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系统中,始终于一种卑微的地位。“小说”一词在《庄子》中初次出现时,是指任何无足轻重之文。从此,在中国这个诗的王国中,文人士大夫们都用这个词来指没有多少价值的散文。尽管到了明清时代,小说话语在文学语境中实际上已成为主流话语.但在文化语境中仍未能根本改变其地位。  相似文献   

17.
汉赋是大汉“一代之文学”,也是汉代文学一大宝藏。它对汉代散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史记》也有它的投影。司马迁偏爱辞赋,尤关注大赋的成就。《史记》与汉大赋都是西汉盛世社会思潮——“宣汉”的鸿篇巨制,是大气磅礴的时代回声,同时,均表现了文学自觉意识的艺术特征。一文一赋,两支奇葩。汉赋以显“物”为己任,《史记》则“以人物为中心”昭示了文学自觉意识的突进。  相似文献   

18.
曹丕"文气说"和"文章不朽说"的文学思想,不仅是对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其继嗣经历作用下形成的"自觉"意识体现。长兄曹昂之死不仅引发曹丕对生命的思考,曹昂死后曹丕顺理成章的太子之位却几经波折凸显曹丕被父母冷落的事实,这些因素影响曹丕形成了以"立言不朽"和"显才"思想为主的"自觉"意识,在这种"自觉"意识影响下使曹丕在文学实践和文学理论上有突出建树,并成为建安文人的领袖。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新时期文学,经过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几大思潮阶段,进入了一个多元开拓的发展阶段.那么,这个“多元开拓”到底是什么呢?寻根文学之后,有没有一种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呢?如果有,它是什么?它和前面几个阶段的文学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所谓先锋文学和新写实文学,在新时期文学流变中意义怎样?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几大思潮阶段,实质到底是什么?审美嬗变的机制又是什么——如果不进行“人学”考察,不对新时期文学各个时期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深入的探究,就很难回答上述问题;就无法对新时期文学,作出整体性实质性的把握.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多元开拓文学这一新时期文  相似文献   

20.
“推敲”使贾岛背叛了释子本性,但后世文人在改诗故事和贾岛是一个“为作诗而生活”等问题上的认识趋同,则说明后世文人在迫使贾岛背叛释子本性的同时,又使贾岛背叛了为仕的俗人本性,通过这一点也使后世文人自己背叛了本性,表明了文人本性的迷失。文人本性的迷失,究其原因则是对尊者的崇拜,对文学主流的认识和确定,是一种主流审美意识的确立,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文人失去了判断力,失去了自我。但也正是这样,文人终于构建了文学的境界,构建了脱离现实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