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这一理论无疑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的"创造性叛逆"两方面。  相似文献   

2.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及其分支——商务翻译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和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失为一条可行的研究路径。因此,我国已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如贾文波发现,"该理论的一些原理和方法与应用翻译的实际情况竟是那么吻合,经深入系统的研究后,发现它们之间确实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并能从中找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里将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功能翻译理论对商务翻译的解释力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陶然 《海外英语》2013,(3X):166-168
在该篇文章中,作者利用有声思维法、回顾法和追溯法比较了一个职业译者和一个非职业译者在句子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使用的差异。文章证明了Lscher、Gerloff、Fraser等学者关于这两类人员翻译策略差异的推论:职业译者通常会核查译文文本,观察译文文本的风格、类型在目标语系统中的适应性,而非职业译者关注的是他们是否解决了翻译过程中的词汇和语法问题。也就是说,职业译者的翻译策略是注重形式而职业译者的翻译策略则是注重内容。研究还证明了非职业译者通常关注一些小的问题,诸如词汇的选择和语法的重构,却忽略了翻译的连贯性和译文的风格。职业译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做"好"翻译上,力求译出"好"的译文,而非职业译者则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做"对"翻译上,力求译出"对"的译文。  相似文献   

4.
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德国功能学派的出现,标志着翻译研究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以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理论。这一重大转向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译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从而为译论界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拓展了一片新的视野;鉴于此,本文作者尝试对功能派译论给世界尤其是中国译论界带来的深远影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研究视角,突出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但是译者主体性的不恰当发挥给翻译带来不利影响。翻译伦理体现在翻译个人伦理和翻译职业伦理两个层面上,其核心之一是"忠实",翻译伦理的作用体现在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上,只有坚持翻译伦理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关系,译者主体性才能得到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卞之琳与朱生豪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进行总结,大致包括四个主要目的:"为传承翻译思想而译"、"为预期读者而译"、"为赞助商而译"以及"为时代所需而译"。再者,以朱生豪与卞之琳的《哈姆雷特》片段为语料,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目的论出发,在各自的翻译目的指导下,两个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本文从词汇、音律、双关语三个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使读者对原著和译文之间的转译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首先探讨"翻译隐喻"和"译者身份隐喻"的定义以及"翻译隐喻"之间的映射过程,然后考察"译者身份隐喻"与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或方法选取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认知规律。"译者身份隐喻"与翻译原则、翻译策略或方法的选取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特定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8.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文化的传递和交融。而译者作为某种社会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社会人,对本国文化及外来文化有着一定的心理认知,这种文化心理认知会影响翻译策略的运用。通过研究翻译策略和译者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译者从文化视角提高翻译实践水平,为未来的文化交流奠定翻译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及霍克斯译本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找出两个译本译者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文章以德国的"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对翻译的目的、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最后得出结论:杨宪益译本倾向于异化,霍克斯译本倾向于归化;两位译者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诚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其各自的翻译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郭沫若和李正栓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分析原诗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郭译本和李译本在翻译该诗时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研究表明,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目标读者的期待规范和审美诉求,实现各自译本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交际功能,译者采用了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其实质是由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或译者意图来决定的,而其理论预设则是功能翻译理论所谓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经典论述。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提倡译者根据不同的体系对文本进行翻译,从而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文章从英语电影汉译名的"变异"现象出发,阐释互文性与目的语变异的关系,并据理论证片名翻译变异的互文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目的论,强调根据译文的预期效果来决定翻译方法,译者主体性与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密不可分,任何译文都是译者有目的选择的结果。文章探讨目的论和译者主体性之间的统一关系,正是这种统一关系决定了翻译过程中正确的翻译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功能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一种"文化转换"与"交际互动",是一种以目的语功能为导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应用翻译实践中,该理论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译者可根据文本功能和交际目的选取信息、选择翻译策略,并根据的语文化情景重构译文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4.
广西旅游的特殊性和旅游景点名称的文本特性、功能以及在旅游行为中的作用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主体性,而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现存问题却又说明制定和倡导统一翻译规范的必要性。立足既有研究趋势,探究基于译者主体差异而形成的译者规范与主流翻译规范之间的关系,带动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由"单规"模式向"双规"模式转向,不仅能深化对景点名称翻译的本体认知,也能为该领域研究拓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陈钧平 《英语广场》2023,(16):23-26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从认知翻译观视角研究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体现。研究发现,翻译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知过程,译者在其中会和多重关系发生互动,其中包括译者与文化背景的互动、译者与作者的互动和译者与目的语读者的互动。另外,本文还讨论了“认知差”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因"翻译的性质"和"翻译的活动性质",译者行为自发受到语言制约和社会制约。"译者行为批评"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它不但具有描述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的规约功能。其规约功能主要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翻译行为的语言性自律和社会性自律。通过分析发现:译者行为批评提供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并不是一条刚性的翻译准则,而是给译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衡量的尺度,帮助译者更加清楚地认识翻译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方便译者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译者与文本的关系一直是翻译界讨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译者与文本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关系,这种张力关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文本意义不是单一的,其意义的实现是两个层面上意义的实现:文本的语言意义和人文意义。好的译文是两者之间的张力维持一种基本平衡状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利用互文性理论来探讨原作与译作之间的互文参照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其所具备的读者——阐释者——作者三重身份上所体现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过程。这个翻译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在翻译过程中,很多错误的翻译都是由于译者不了解源语与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或者没有充分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所造成的。因此,充分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翻译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本文将主要讨论研究生活环境、习俗、宗教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和语言符号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文化的渗透力极强,文化因素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本质是一种替代作用,其目的是使两个不同国家或民族相互沟通。翻译效果取决于译者对原作本身的理解和传达,也取决于译者对原作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因素及其意蕴的理解和表达。译者要认识到"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只是取向不同,这两种翻译策略并无矛盾。尽管中西文化大相径庭,但是气候、生活对文化的影响却是大同小异,因此人们对文化的感知、感觉大致是相同的。在翻译过程中,这种文化共通感对于理解不同文化所蕴含的意义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