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及格     
《家教世界》2011,(9):14-14
曾有一次考试,题目很难,班上很多学生都没有考好。一个学生回家,父亲问他多少分。他回答:“50分。”父亲很生气:“怎么这么差!”他辩解:“全班都不及格!”其父大怒:“怎么可能,自己考不好,还敢撒谎!”他被父亲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相似文献   

2.
崖涯 《今日教育》2013,(2):41-41
2013年,跟众多年轻又能干的同事们相比,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新手。 初一时候我的班主任说:“当学生多好啊,自己努力就可以把学习搞好;可是当老师,只有自己很努力是不够的!”可是,我一直只会自己努力当一个好学生,却不知道怎么“教”别人一起努力。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我该怎么教他呢?  相似文献   

3.
如何解决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的“老大难”问题呢?我认为:首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把学习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用自己的目光和心灵在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无拘无束地品味人生,体验真情,并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作文就是你怎么想的,或者是怎么说的,就怎么写下来。”  相似文献   

4.
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差,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的?”、“不知道他们整天忙些什么?”……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学,怎么想,他们的疑难会是什么?他们到底喜欢什么等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老师便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在  相似文献   

5.
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当你见到一个作文题目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结果是80%以上的学生说不知道写什么。可见,一篇作文难住大多数学生的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的问题。但我们老师的指导,则往往放在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作文,老师依据学生的作文是否合乎自己的“心意”给予修改、打分。于是,学生在被动的分数压力中出现了抄、背、套,出现了闭门造车、无病呻吟,  相似文献   

6.
王老师近来发现,班里的体育课完全处于放羊状态.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随意玩着自己喜欢的游戏。甚至可以离开规定区域玩捉迷藏。她问班里学生。“你们喜欢这样上体育课吗?”学生回答:“喜欢,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体育课还经常被其他老师占用.导致基本的课时也没法保证。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文》2005,(4):52-52
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有的作文老师便在讲解作文知识之后,进行“下水”作文。教师不仅“下水”去作文,而且做成之后还要讲解自己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要讲出文章的某些地方应该怎么写和不该怎么写的“为什么”的原因;要讲出写作时“我是怎么想的”:在评讲作文时,可以和学生谈“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美国教育学家诺丁斯教授认为,教师要转换思考的角度,要从“怎么教这些知识”转换到“怎么教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有助于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要建立“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教育观念,并付诸于行动上来,这要求我们在德育课堂上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实现知识、技能在学生自身情感、行为上的内化,并成为一个懂得自觉管理自己的人:即懂得学以致用、懂得承担责任、尤其是要懂得管理自己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看,德育课能够承担起其他学科和专业课所不能承担的功能。这也是德育课引入“情境-发现-感悟”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马俊华  王龙 《师道》2005,(2):36-36
一下课,物理老师就兴冲冲地朝我走来:“咱们教室的作都是学生自己写的吗?”“是啊,怎么了?”  相似文献   

10.
每逢地理毕业会考时总有学生问我:“老师,该怎么看书?”“看哪里?”“是不是要把整本课文都背下来?”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在课余的时间里,学生自己看书复习的时候,仍然存在看什么和如何看的疑问。我的观点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东新娟 《山东教育》2008,(12):19-19
教室里一片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们正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这时,一个男生站起来提问:“老师,这个词怎么读?”他指着“仍旧”这个词问我。当时,我没有多加思索,就将自己潜意识中的读音“reng jiù”告诉了他。说完,我疾步走到黑板前,写下了它的读音。刚写完,就听到下面有学生嘀咕:“老师不对,  相似文献   

12.
张永波 《辅导员》2010,(8):44-45
叶圣陶先生在论及作文批改时曾说:“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还说:“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可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金莺莲 《上海教育》2014,(19):66-67
为什么需要可见的学习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某学生成绩一向不好,自己又不肯上进,怎么补都没有用。”“某学生的爸妈是高学历,所以不用担心他的学习。”  相似文献   

14.
刘细凤 《江西教育》2004,(10):37-37
谈到自主学习,有一种很流行的做法是:阅读课文时,教师很大度地、一次次地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似乎认为这就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在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然而.敦师却忽略了一点——这就是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还存在一个自主学习方法、习惯的引导和培  相似文献   

15.
一、背景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里的“加工”.就含有“修改”的意思。其实.作文指导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修改加工自己的习作。也就是说,修改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的深切的体会.无自修自改便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二、案例描述  相似文献   

16.
一、“自主学习”过于“散”时下,在课堂上,我们常会听到老师说:“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以此体现教学中的民主与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符合“新课程”提出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精神。但是,凡事有个“度”,不少的语文教师还未等学生对课文内容、结构有整体的了解,就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己学习”,明显地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这种断章取义的阅读方法,很难让学生全面、正确、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这种过于自由的读书,使…  相似文献   

17.
商友敬 《新作文》2004,(2):15-15
语教师感到最困惑的问题之一是所谓“写作知识”的教学。长期以来,有不少人,而且是很有权威的人士认为:只要把“写作知识”按部就班地有序列地教给.学生,诸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构思”、“怎么表达”、“怎么记叙”、“怎么议论”……凡此种种,一一讲清,学生的作就能做得好。事实证明——至少我从教四十年来的经验教训证明——这  相似文献   

18.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怎么来?我认为,读书是最佳捷径。早在几千年前,韩愈就对教师下了定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做一个“终身读者”是每位老师的天职。  相似文献   

19.
付中官 《考试周刊》2011,(78):54-54
很多学生都在感叹:“作文难写,作文难写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其原因就是自己天天待在学校,从寝室到教室,再到食堂,构成了一个非常固定的“三点一线”的生活。既然生活如此没有新意.怎么能够文中展现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怎么能够写出感慨万千、兼及天下的情怀?  相似文献   

20.
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传统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关系就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这种教学思想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教师只研究自己怎么教,不研究学生如何学,只考虑教书,不考虑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论起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