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正> 近几年来在文艺创作上风行着一种主张,认为作家创作只需凭感情、感觉,无须什么思考,只要“跟着感觉走”就可以写成好作品,任何理性因素的介入,都将有损于“文学审美的纯洁性”。这样就把艺术感觉。审美情感与理性、思想、倾向对立起来,客观上否定了先进思想、理论对创作的指导意义,否定了作家创作的目标感、使命感、责任感,文学庄严的任务消失了,“玩文学”成了时髦的话题。 毫无疑问,文学创作中感情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马克思在谈到拉萨尔的剧本《佛郎茨·封·西金根》时曾说过这样的话:“这个剧本,在我读第一次时,强烈地感动了我,所以对于比我更易动情的读者,它将有一种更强烈的效果。”这里马克思提出了文艺作品要获得强烈的效果,就要使人动情,而这一“动情”的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美国著名雕刻家鲍勃·特罗特曼作品形式与象征意义、作品表达的思想概念、作品的构思及创作过程、对其艺术产生过影响的人、创作所受的哲学启发等五方面的分析论述,认为其创作是在探索一种脱离的概念,契合了具有理想之美的希腊美学,展现一种残缺美的理性价值——粗俗的、破败的、零散的、碎裂的,使人感受到心灵慰藉的沉郁和孤独感,是于雕刻中探索未知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画的“转型“阶段及由此而产生的多元化格局,为当代画家的创作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空间,有志者则凭此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与追求,创作了“笔墨当随时代”的作品,体现了一种超前的态势和不倦的创造精神,显然,这是当代画家拥抱生活,拥抱自然,执著于艺术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路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入体察,体现在其作品中则是理性的智慧和严肃的思考.本文将针对路遥存在于作品创作中的两大思想构架——现实主义特色与理性思辨色彩,以及他的艺术来源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摄影创作要重视艺术性,而艺术性又往往离不开意趣,意趣溶入作品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趣味。作品的意趣表达,蕴蓄在作品的内容中,洋溢在画面形式上,贯串于整个作品的创作中。意趣的含量多少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艺术魅力,摄影师需要创作出艺术品位尽可能高的作品。对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非常认真细致的加工和提炼,使它成为蕴含审美理想并且具有相当审美价值的感人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照相机和电脑的出现改变了图像与生活的同一性,使人们离不开图像与影像而生存,图像成为我们认知和感知世界的窗口.艺术家的创作也是如此,他们放弃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放弃了生活的真实,而依据图像的真实,依赖各种图像影像“创作”绘画作品.这种“作品”没有个性和艺术价值,传递出的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冷漠、空虚和疏离,这显然是后现代功利主义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西方波普艺术传达出的商业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贵独创”虽是一句老话,但细细想来甚有道理。人们将写文艺作品称为创作,写其他文章就不叫做创作,只是泛称为写作,而独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制作叫做创作,可见“创”字对艺术来说有其特定的意义。“创”是古写“剙”字的假借,《说文解字》释为“造法剙业”,是首创、独创的意思。文艺作品称为创作,就意味作者写作必须有独创性,作品要有新的内容,新的意境,要有作者自己的构思方式和自己的语言艺术,通过作品能使读者看到作者的艺术个性。有的作品看上去似曾相识,读下去味同嚼蜡,这类作品最大缺点  相似文献   

8.
音乐表演需要遵循的原则概括为四个统一:忠实原作与个性化创造的统一;历史与当代审美观的统一;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创作激情与理性控制的统一。表演者在进行音乐表演时要遵循这些艺术的共同准则,创造性地表现作品的内涵,使作品焕发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古典诗词曲中的理性张力是客观的审美化存在。理性张力一般体现在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中,表现了作品的艺术风采和作的艺术个性,人格风范,对于后世的古体诗词曲的写作,有着明镜高悬清水永注似的示范作用。本从艺学、美学的角度论述了艺术理性张力的重要性;古典诗词曲中的理性张力的多元化存在态势与当代人们的“共鸣“;同时也分析了当下古体诗词曲的写作中的几种流弊。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方英文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旨趣,对其早期创作、阅读偏好、文学观念和创作心态等情况进行访谈。方英文的创作风格受到多位中西作家的影响,他认为文学是一门回避的艺术,好的作品理应避开前人,亦要“简单”易懂。优秀的作品大抵是悲喜混淆的,而且是悲大于喜的。在进行创作时,他无意启蒙、教育别人,会删掉作品结尾处的“拔高”和“哲理”,留下空白。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方英文式的语言”“方氏修辞”得以形成,而他的作品也给读者留下了幽默诙谐、寓悲于喜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朱先生是《白鹿原》中唯一一个有完整生活原型的人物。朱先生的生活原型是清末举人牛兆濂,也是程朱理学关中学派的最后一位传人,不仅学识渊博,且有铮铮铁骨。但是,《白鹿原》书中的朱先生作为艺术形象超越了生活真人牛才子,朱先生从精神和心理上已经摆脱了生活原型的束缚,不但包涵着作者的人生经验和艺术体验,而且已经成为具有自己独特生命和个性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2.
《白鹿原》通过一群“白鹿原人”在 2 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舞台的全面文化突围和全部文化遇难 ,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在迁移过程中先天存在的某种文化悲剧性。在《白鹿原》文化历史梦魇式的文学呓语背后 ,正是传统的封建文化 ,导致了白鹿原人生命的苦难与悲凉 ,造成了他们人生的全部死亡、灾难和不幸  相似文献   

13.
《白鹿原》是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是陈忠实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贡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文章从艺术独创性和艺术品格方面着重分析《白鹿原》的经典性问题,同时挖掘封建传统文化视角下渗透的强烈忧患意识和人道情怀。  相似文献   

14.
民间传说是人类化心理的历史积淀,深深地植入了种族的记忆。艾特玛托夫和陈忠实将其激活,作为虚景插入到《白轮船》与《白鹿原》的创作中,章试图通过对这两部当代中外名作的比较,来探讨在现实情景中设置虚景这一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5.
"叫好"、"叫座"是评论一部电影的两大基本标准。电影《白鹿原》成功上映却没能获得好的成绩,其中不断删剪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多的是来自于电影内部,如主题丢失、叙事断裂、人物安排凌乱等原因。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艺术已经饱受商品化侵染,而对于本质是大众艺术的电影,本片导演仍死守着"文艺片"姿态,造成电影定位不准,糟蹋了艺术又失去了大众。电影《白鹿原》给同类作为商品的大众艺术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鉴新历史主义的视角解读《白鹿原》 ,依次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作品分析 :小说的意义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显现的 ;小说本身是历史文本性的一种具体体现 ;小说中异己意识形态因素的存在与化解 ,起到了加强主导意识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匠心的历史意识和叙事方式打开了中国作家书写历史题材的新思路。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在对“民族秘史”的认识与表现上存在着与《百年孤独》的趋同现象;在艺术视角、叙事情境和结构模式方面两部作品又呈现出各具千秋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由于未能抵挡住俗文学大潮的冲击与诱惑,陈忠实顾此失彼,造成《白鹿原》在人物性格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社会变革的深层思考,严肃与媚俗文风的两难选择,神秘与迷信之度的把握等几方面上频频失误,延误了其成长为传世佳作的良机。  相似文献   

19.
1985年,是我写作的重要转折。在文学艺术的各种流派新潮的涌动里,接纳并试验了我以为可以信赖的学说,打开了自己;在见识各种新论的时候,吸收了不少自以为有用的东西,丰富了自己;也在纷繁的见识中进行了选择,开始重新确立自己,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自发现和独立表述。正是在趋于理性的思想认识和不断成熟的艺术自觉中开始了我的长篇小说《白鹿原》的构思。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无“代”时代。曾经的第六代导演王全安、李玉、娄烨在2012年相继推出电影《白鹿原》、《二次曝光》和《浮城谜事》,三部作品在主题、人物、结构、风格等方面均呈现出迥异的审美追求,彰显出导演独特的艺术个性,昭示着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