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媛媛 《新闻世界》2014,(1):167-168
媒介恐慌是媒介社会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是指因为媒介对突发事件的大量报道或过度渲染而在社会上引起公众恐慌的心理。媒介对发生的风险不当建构加剧了社会对风险的恐慌程度,要规避媒介恐慌还要致力于完善媒介责任。  相似文献   

2.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2,(11):75-7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状态使公众的信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当草根媒介在网络上自由发布信息时,引发媒介恐慌的信源就不再局限于大众媒介。本文主要从信源上探讨引发媒介恐慌的中介因素,旨在证明在去中心化传播时代,媒介恐慌的引发者从单一的大众媒介发展为大众媒介与草根媒介,以期丰富对媒介恐慌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2008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一连串突发性公共事件成为各路媒体争相报道的聚焦点.人们本想借助媒体来消除对周围世界的不确定性,但是强调戏剧性、冲突性的报道内容对民众心理产生了强烈的震荡,使人们陷入恐慌.本文以突发性公共事件为切入点来谈论媒介恐慌,探讨如何规避这种现象对人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风险社会的视角看媒介恐慌的三个层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媒介如何面对风险、如何规避在报道中误导或引发更多的危机,已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以风险社会的视角,在媒介恐慌论的基础上研究媒介如何引发恐慌以及媒介引发恐慌的三个层次,并提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5.
媒介恐慌是当今媒介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本文在概述媒介恐慌论定义的基础上,以突发性公共事件为切入点,提出正式渠道的信息不畅、大众传媒的大规模夸张报道、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过高依赖是导致媒介恐慌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英尼斯的大宗货物研究不仅为媒介研究提供了诸如时间、空间、偏向等初始概念,还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视角。然而,除了加拿大的一些学者外,其他地区的学者几乎都忽略了它们。本文通过整理大宗货物研究的方法和论点,并结合英尼斯媒介研究的基本论述,在回应围绕偏向论争议的同时,重新阐明媒介偏向论的内涵,为当下数字媒介的研究提供一些历史回溯性思考。通过梳理,本文发现英尼斯的大宗货物研究使用的是一种物质性、历史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方法,它与媒介偏向分析的结合,可以平衡当前以ANT主导的数字媒介研究的空间偏向,帮助我们找到媒介在研究中的恰当位置,并发现数字媒介研究中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三重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介化社会是社会媒介化的结果,是媒介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模式的一种表述.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有三大逻辑,一是以媒介融合为特征和趋势的媒介技术演化的结果提供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技术支撑力,为社会的不断媒介化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受众对信息永无止境的需求甚至依赖构成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主体牵引力,是媒介化社会形成的必要性前提;三是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不断"环境化"展示了巨大的媒体影响力和建构性,是媒介化社会的必然性后果.  相似文献   

8.
解析大众媒介的他者定型--兼论传播中的"妖魔化"现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定型是人类常见的一种认知方式.本文用定型概念分析大众媒介在再现他者时的一种简单化、片面化现象,并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媒介定型",并试图用这种新的视角研究大众媒介传播中的一种偏狭机制,分析大众媒介如何通过放大细节形成和维护对他者的定型,追究"媒介定型"的市场逻辑和制度逻辑,最终揭示"媒介定型"的深层动因--民族中心主义.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大众媒介传播中的"妖魔化"问题,以及大众媒介组织制定跨国跨文化传播的战略与策略,建立积极的沟通机制都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未来媒介特征的思考与媒介技术的持续发展共生,探讨媒介环境学者的相关理论对拓宽国内传播学研究视野适宜且有必要。媒介环境学派领军人物保罗.莱文森、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刘易斯.芒福德均有关于未来媒介独特新颖的观点。莱文森主张媒介进化人性论和"新新媒介论",展望了新新媒介之后未来媒介的特征及外观;麦克卢汉预言未来于"喻言",持有"地球村"、"通感"、"四元律"和"冷热媒介"论;芒福德持"技术有机论",认为技术是生命的延伸、文化编码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的媒介技术在遵循生命伦理中和谐、平衡发展。探析三位著名学者的观点,分析了媒介未来形态的五种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传媒因其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而成为以反霸为名的非国家组织和以反恐为名的霸权国家争相夺取的意识形态阵地。在此背景下,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被生产出来,在表面看来它只是一种媒介镜像,而在更深的层面则体现为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制度性危机。然而西方媒介对恐怖事件的报道,除了放大恐怖气氛之外,并没有追问和反思恐怖暴力滋生的社会根源;更具误导性的是,这种报道掩盖了国家恐怖主义的真相以及反恐旗帜下的霸权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1.
媒介素养与媒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媒介素养越来越被关注,甚至成为一种时尚的今天,人们对媒介素养的认知及其未来发展的走向正在面临着一种潜在的困惑和危机。本文将根据英国电影学院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Ronald Gottesman and Harry Geduld (eds.) Guidebook to Film: An Eleven-in-One Referenc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72 – ,$6.95/3.95)

C. Edward Wall (ed.) Multi Media Reviews Index: 1970 (Ann Arbor, Mich.: Pierian Press, 1971 – $19.50)

Dorothy I. Weil's (ed.) 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Guide to College Film Courses 1971-72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72 – $3.50, paper)

Raymond Fielding's The Technique of Special Effects Cinematography (New York: Hastings House, 1972 – $18.50)  相似文献   

13.
14.
传媒监督对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道德及整个社会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由于它在市场经济中本身也是利益主体,如果只有监督而没有自律,那么对社会造成的破坏也是无法想象的.因此,传媒在发挥监督职能的同时,应加强传媒自律.  相似文献   

15.
媒体融合时代,电视媒体的传播格局、传播方式和角色功能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大众传媒影响力定义及评估体系已不足以解释媒体融合时代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准确把握媒体融合的深刻内涵和基本精神,对媒体融合带来的信息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传媒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变化进行深入探讨,对电视媒体及电视传播活动的全流程、全要素重新界定和定位,对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传播生态、传播规律、传播特点和产业发展模式进行重新归纳总结,全方位全要素进行能力培育和建设,电视媒体才能在媒体激烈竞争时代继续保持和发挥自己独特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视窗     
  相似文献   

17.
Media     
Steven H. Chaffee and Michael J. Petrick's Using the Mass Media: Communication Problems in American Society (New York: McGraw-Hill, 1975—$6.95, paper)

Bibliography: Some Canadian Writings on the Mass Media (Ottawa: Canadian Radio-Television Commission , 1974—apparently free on request, paper)

Communications: Some Federal Proposals (Ottawa: Information Canada, 1975—price not known, paper)

Bernard C. Hennessy's Public Opinion (Belmont, Calif.: Duxbury Press/ Wadsworth, 1975—price not known, paper)

John G. Cawelti's The Six-Gun Mystique (Bowling Green, Ohio: Bowling Green University Popular Press, 1972—price not known, paper)

First Annual Repor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cember 1974—free on request, paper)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tends past research on news repertoires by examining how individuals combine news exposure across an array of media platforms and content.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reveal 6 distinct news repertoires. While some respondents have clear ideologically driven repertoires, others have repertoires that are best described as medium-centric. A closer look at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participation levels among the 6 news repertoires are also explored. Results shed light on the democratic implications of the high-choice media landscape and research on news exposure and effects.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麦克卢汉理论视角来观察当前的媒介控制现状,讨论媒介“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将随着媒介融合生态的出现而体现新的内涵,新媒体的本质是互动和参与,媒介控制的关键不在事后处理而在于准确预见并做好规划,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给有效的网络舆论预测提供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Print Media     
Robert Adams' Creativity in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Graphic Society, $20.00)

Jon G. Udell's Future Newsprint Demand: 1970-1980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free on requ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