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媒体语境下的数字化表达从多个维度解构传统伦理价值:草根传播使传统精英和权威主义遭受危机;对技术的迷信使人们陷入"数字化生存"怪圈;碎片化传播使集体主义价值和整体性原则被消解。全媒体发展的价值原点和终极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当前,全媒体重塑主流价值观可通过三种路向:通过全媒体执政和微政府打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主流价值的核心;通过提升全媒体尤其是草根媒体的文化自觉,完成多元文化正面价值的交融与化合;通过儒家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和现代化转换,实现传统伦理价值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草根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格局中的新力量,其借助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的不断嬗变,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两重性影响。针对草根文化的崛起及其传播特征,有必要对当代中国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内容和实施路径进行重新审视与建构,以引领草根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传媒院校指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等传媒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高等学校,主要是行业特色高校。①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及一些由各地市广电厅局管理的广播电视学校升格而成的高等学校。各传媒院校自举办以来,为中央  相似文献   
4.
危机信息传播的公众认知与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新媒体时代具有受传者和传播者双重角色的公众对危机信息传播的认知存在偏差,体现了其媒介素养的多层级和不平衡特征。在公共危机频发的当代中国,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既是传播管理的重要内容,又是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德国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优质的应用型人才。中国行业特色院校应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经验,明确定位,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行业特色;政府也应积极作为,建立高等教育分层分类管理新机制,出台政策搭建平台,促进高校为行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地方性行业院校科学发展的策略及其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发展、地方经济发展、行业企业发展是地方性行业院校科学发展应考虑的三个宏观维度.为此,应注重处理发展过程中大与小、条与块、远与近、新与旧等四种关系.通过深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凸显立地服务功能、立足自身传统和优势建设特色学科群、依托行业建设具双师素质高水平师资团队、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促进自身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媒监督对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道德及整个社会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由于它在市场经济中本身也是利益主体,如果只有监督而没有自律,那么对社会造成的破坏也是无法想象的.因此,传媒在发挥监督职能的同时,应加强传媒自律.  相似文献   
8.
政治信息沟通对传媒的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信息沟通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缩影.现代化传播媒介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正日益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重要的信息沟通工具.本文从解析传媒的政治功能着手,论述了传媒在当代政治信息沟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可能性,并对当代中国政治信息沟通对传媒的诉求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传媒院校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指向与策略举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媒院校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是传媒院校特色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认为,传媒院校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应指向三大目标:推动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整体提高传媒教育质量;打造双师型优秀拔尖人才和教学带头人以提升办学综合实力;促进教师间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传媒业发展服务。围绕上述目标,传媒院校应重点思考和解决三个问题:在做好实践教学改革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营造制度和政策环境,完成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团队的组建;积极搭建各类师资培养平台,建设"双师"型高水平实践教学队伍;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团队良性运行机制,保障并促使传媒实践教学团队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把社会和谐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了三个重要概念,即:“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和谐社会”。针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世界现当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取向、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本质要求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既而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