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西方坛,卡夫卡的众多阐释对他的信仰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这是造成对他的作品的不同解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他的信仰观念有对形而上学化的体制化宗教的拒斥,有对带有迷信色彩的流俗的宗教拒斥,也有对传统宗教中专制君王般的上帝的拒斥。确切地说,卡夫卡是一个在日趋世俗化的现代社会中依旧具有情怀的人,他的作品揭示出一个无法接受既有的宗教遗产、渴望拥有精神家园的现代西方人的困惑、迷惘、抗争和求索;他的信仰观念则体现了一个具有宗教情怀的现代人对传统宗教观念的质疑和超越。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西方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丰富庞杂、深奥隐诲的作品,在整个西方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卡夫卡及其作品予以观照、诠释,一直是评论界的一个热点。本文试图把卡夫卡及其作品的精神内涵,与犹太民族的精神信仰——犹太教相联系,从宗教影响的角度,对卡夫卡及其作品进行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3.
伊甸园之谜     
在《圣经》里有这样一段描述——上帝在东方的伊甸.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乐园。那里地上擞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园子当中还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还有河水在园中淙淙流淌,滋润大地。河水分成四道环绕伊甸。作为上帝的恩赐.那里天不下雨但却五谷丰登……  相似文献   

4.
安妮.勃朗特作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代表女作家,其写作深受牧师家庭和维多利亚宗教的影响。安妮对于宗教中的救赎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本文考据了安妮.勃朗特的个人生平、诗歌和小说创作,认为她对于上帝对世人的救赎有着焦虑的纠结情绪。对于上帝救赎的态度,反映了安妮对维多利亚宗教的自由思考,以及宗教对于维多利亚女性的束缚。  相似文献   

5.
霍尔巴赫的宗教起源论解决了神灵观念的起源这个重大的原理性问题,指明了宗教的构成要素,并从起源的角度考察具有开创性,从而对宗教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说明,预告了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他的宗教发展论揭示了宗教由拜物教发展到多神教,最后发展为一神教的历史进化过程,反映了历史的逻辑。霍尔巴赫揭露上帝神性的矛盾性,批判宗教神学是组织幻影的艺术。他对上帝存在的神学证明给予摧毁性的打击,其深度超过了康德。基督教信仰真正巨大的危机,首先是由霍尔巴赫的批判促成的。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的“原罪”观主要是来自于犹太文化传统。犹太教的“原罪”论与基督教的不同,体现了两个宗教信仰体系之间的差异。卡夫卡主要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犹太化的情感心理结构。对于人的本质、人的历史和世界图像的理解,两个宗教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卡夫卡对于自身的犹太文化底蕴的自觉有一个逐渐明晰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爱尔兰女作家文捷尔·丽莲·伏尼势虽然在英国文学史上名不见经传,在其本国文坛上也无声无息,却由于《牛虻》一书而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内颇有影响。《牛虻》这部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强烈、最有力的反宗教的作品之一。在浩瀚的文学长廊上,描写教士生涯、宗教统治的作品固然不少,但由于作者所处的历史条件及阶级立场不同,世界观又各有倾向,所以对上帝、对教会臧否褒贬也各不相同。仅从“否”“贬”上看程度不尽相同。如卜伽丘的《十日谈》,虽也触动了宗教的最高统治──上帝,但只立足于对宗教的禁欲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人树》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主题。怀特通过一位普通丛林人斯坦的心路历程深刻地表现了自己对澳大利亚自我的深层思考,对旧的宗教的问难质疑和对新的信仰的寻求期盼。章从作家的家庭背景、过去的经历以及澳大利亚屈辱的历史等方面分析了作家对旧的宗教产生怀疑的根源。作家最终顿悟了:在被上帝从母国伊甸园驱逐到蛮荒的丛林里,澳大利亚人不仅要靠自己的双手建造一个新的家园,还必须靠自己的心灵去重塑一个新的上帝、新的信仰。  相似文献   

9.
艾萨克·辛格的短篇小说以描绘人与上帝的关系为中心,从笃信上帝到背弃上帝,再到重塑上帝.反映出犹太民族的信仰伴随着分裂性与不稳定性。通过梳理人类与上帝关系的演变历程.揭示出犹太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宗教的重新认识,表现了辛格对人类心灵世界的终极关照。  相似文献   

10.
分析宗教的本质以及《圣经·旧约》中上帝在神话部分和历史传奇部分的作用和意义,揭示“上帝”宗教哲学涵义。从社会学的角度,阐明上帝的本质是民族社会制度、道德律法的神圣体现,并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透视他与众不同的民族情结。卡夫卡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甚至他对自己的犹太民族的情感也是复杂的。在小说中,他一方面极力回避“犹太人”的字样,另一方面又对犹太民族的生存境遇表现出深切的关注。犹太情结,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犹太人的卡夫卡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特殊标记。  相似文献   

12.
解构是后现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卡夫卡一般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表现主义作家,但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已经体现出了一种后现代解构的倾向。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的解构性特征为:对人主体性的解构,对传统确定性思维的解构,对传统语言观的解构。卡夫卡的创作具有后现代倾向。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其一生除小说作品外,还写了大量的书信和日记,这为我们研究其作品及创作心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由此出发,我们才有可能深入了解他的创作特质及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对英国基督新教公理宗牧师杨格非及其所著汉文小说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探讨,揭示了他街头布道家的传道特点,以及这一特点与他汉文著述所运用的语体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着重分析了他的代表作《引家当道》所展示的理想的中国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及其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孤独对于卡夫卡来讲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孤独性格的形成与其自身忧郁敏感的气质以及时代环境的影响都不无关系。作家笔下的主人公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沾染上孤独性特点,其中既有永远在路上的迷茫者,又有受尽欺凌的弱小者,但无论是哪种具体类型的孤独者,他们都是鲜明地表现了作家对时代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是“神性-理性-人性”的统一,从宗教的角度来讲,他的自然观与其所受的基督教精神有着内在联系。华兹华斯对自然所表达的热爱之情,其背后隐藏的是对上帝的崇拜与热爱,而他在接受自然对他精神抚慰和理性智慧启发的过程中则又传递出了他对上帝信仰的思想,以及他所认为的“人性的完美”在于返回“伊甸园式的自然”的观点,这些都体现了华兹华斯自然观与基督教精神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奇特的作家,许地山的小说表现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悖论色彩。在思想文化倾向方面,许地山因其个人的宗教因缘而形成了杂糅的宗教哲学观,佛、耶、道精神的冲突,使其小说显示出了强大的张力与悖论的意味。受此影响,"出世"与"入世"成为了许地山小说创作的一个重大命题,这在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身上,既表现为"生本不乐"与积极进取两种矛盾的人生态度,又表现为同时具有的"圣女"和"贞女"的悖论品格。总的说来,许地山的小说创作有着宗教的世俗化和世俗的宗教化双重意味。探析其小说创作的悖论色彩,可以使我们加深对现代小说丰富性的体认。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小说家昆德拉带来一场小说的革命。昆德拉的小说无论在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涵方面都有着极为显著的特色。在艺术上它是对小说叙述的突破,开创自由主义伦理小说。在思想上,他的小说是继卡夫卡之后对世界荒谬性的思考。透过政治与性的表面,昆德拉关注的是“人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伦理价值的艰难重塑与对人文精神的充满矛盾的思考过程中,昆德拉探索的是“永不消散的生存雾霭中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Martin Eden is one of the famous novels of Jack London,who is a distinguished writer in America,and now it still wins great popularity in the whole world.In this novel,the author Jack London depicts the protagonist Martin Eden’s striving for success incisively.This thesis,based on the theory of feminism,will giv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trait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artin Eden and Jack London’s attitudes towards wo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