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古今中外,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而凄美的爱情悲剧,尤其容易动人心魄。我很喜欢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诗中有这样的两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我为什么引出这两句诗呢?自然是与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有关。请同学们诵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请读出你的情感,读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读完这首诗,是不是觉得这首诗很好理解?这首诗实际上没有题目,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给它命个题目吧。(拟定的题目有"无题"、"离人"、"忧思"、"望乡"等,)出现了这么多的题  相似文献   

2.
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优美诗篇,它之所以达到如此效果.是因为诗中所表现精巧的构思美、高大的形象美、壮阔的意境美、强烈的情感美、和谐的韵律美和修辞的文采美达到完美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采用反复朗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体会诗中美的韵味,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3.
从文本分析出发,文章分析了伊蕾的诗歌《独身女人的卧室》的思想主题与时代意义。在显性层面,鲜明的女性意识与强烈的生命色彩,成为该诗最主要的思想特色。而在隐性层面,一个现代女性对性爱的寻求与实现自我、完成自我的主体要求相互融合,大大拓展了该诗主题的审美空间。这首诗它既承接了传统诗人批判现实与人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又推动了女性诗歌以及女性个人化写作模式的发展,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与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4.
诗中"东流水"意象最早是作为医学术语出现在先秦至汉代时期的,具有净肠胃、止泻的功效,代表的是洁净高尚与亘古永恒,这一意象更能够表现出诗人的思维特征与审美追求。晋代以后,主体意识的觉醒造就了诗人对生命主题的关注,而对生命的认识使得"东流水"意象的内涵更加丰富。"东流水"三个字所折射出的美学意义也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一种有着普遍性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个独特、超前的诗人。在个人生活道路的自我设计上 ,在诗歌创作的主题内容、思想倾向、语言技巧和写作风格上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她以前的美国女诗人的道路 ,表现出了她的现代主义特征。从分析她的生活方式、爱情诗、宗教诗着手 ,可以阐述出她的诗歌是美国诗歌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 ,划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期  相似文献   

6.
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诗人和文艺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在其诗歌创作中显示出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著名短诗《致海伦》无论在结构、意象上,还是在音韵、主题上都很好地体现了坡的唯美思想。这首诗结构美,表面结构工整对仗,内部结构环环相扣,紧凑凝练,首尾呼应,和谐统一;意象美,意象“归航”中的各种要素无一不美;音韵美,坡为了使诗歌音韵动听,和谐悦耳,与诗中主题相匹配,在选词造句上是极尽雕琢之工;主题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而且表露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安娜贝尔·李》是爱伦·坡写的一首悼念早逝爱人的挽歌,诗中诗人运用了各种韵律手段将韵律美融入到诗歌之中从而渲染出忧郁伤感的氛围,突出诗人对逝去爱人的怀念和感伤之情这一主题。试从音韵和节律两方面来对这首诗的韵律美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8.
庞德和斯奈德是两个二十世纪最受亚洲影响的美国诗人。本文以马丁·布伯的"我—你"主体间性哲学概念为线索,将他们做了平行比较,认为庞、斯译诗继承了古汉诗的诗歌主题和艺术手法,又反向影响了中国近现代诗歌,故而他们的译诗与中国诗之间存在"我"与"你"的主体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单元四篇课文六首诗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内容提示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艾青对祖国深沉的爱,抒发了在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2.《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这首诗便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编者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古诗,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它们被安排在了一课。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在教学中,我根据两首诗的特点对其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惜别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  相似文献   

11.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虽不长,却构思精巧,读了给人以全新的美的享受.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的美进行探讨,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一.情感美这首乡愁诗在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乡愁》一诗,侧重写诗人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后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也是万千游子的绵长的故土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相似文献   

12.
周婉如是晚清贵州诗坛上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在她的诗作中,她站在主体的位置上,写世界、写他人、写自己,表现出倔强的个性意识、超前的情爱意识和母性意识,体现了她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在封建礼教重重压迫下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田绮  凌青 《海外英语》2012,(6):198-199
《她走在美的光影中》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乔治.戈登.拜伦的名篇佳作,是一首歌颂女性娇美的咏美人诗。该文基于文学文体学理论,从语音、词汇和修辞层面分析此诗的文体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体现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通过演绎一个美丽动人、秀外慧中的女子形象,表达出真和善与美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为善,才能使外在的美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4.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能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读了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效果,原因在哪里呢?首先是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全诗分用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沉思。第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这里,“你”是画面上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围绕这人物,有桥,有风景,有楼,有楼上看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互不…  相似文献   

15.
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壁纸》一直被认为是女权主义意识觉醒的一部代表作,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女权主义的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解读,从女权与男权社会、父权思想入手分析女主人公女性"我"的主体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6.
杨林燕 《海外英语》2014,(15):190-192,209
《乌鸦》是埃德加·艾伦·坡的著名诗篇,爱伦坡以他独特的视角创作了这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美女之死"表现了美的极致,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哥特式是这首诗的另一主题,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背景和形象中。《乌鸦》的魅力还体现在朗朗上口的诗句上,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这首诗歌简单易读。埃德加·艾伦·坡的种种努力促成了这首诗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史蒂文斯的《彼得·昆士弹琴》一诗与罗伯特·勃朗宁的戏剧独白诗诗体特征相近,可被视作一首典型的戏剧独白诗;且此诗以"戏中戏"结构不仅精心塑造了"彼得·昆士"这一鲜明角色,还通过角色的独白重构了一个关于宗教神话中苏珊娜和长者的戏剧场景;诗中穿"蓝色绸衣"的女人与经过改编的贞洁的苏珊娜是兼具肉体美及自然美的化身,诗人对不朽之美的本质以及获取这种美的意识的经验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8.
《滁州学院学报》2018,(6):72-74
本文通过对《蘑菇》的核心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的分析,指出《蘑菇》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生命意识和女性意识,更是一篇完整的女性成长史,并探讨了这首诗在普拉斯从传统诗向自白派巅峰迈进的"蓄力"过程中所起到的承接效果。  相似文献   

19.
The Road Not Taken是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象征主义在诗中的运用将生活中一个极普通的意象赋予了诸多的内涵和人生哲理,极妙地道出了诗歌的思想主题.此外,在写作风格上,这首诗也很好地体现了作者"旧瓶装新酒"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一,都选人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我们惊叹诗人敏锐的触觉,细腻的感受,新奇的比喻,惊叹诗人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感叹之余,我们不妨参照他的诗,写别样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