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推动乡村学校主动融入乡村文化,以形成保持乡村学校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文化、促进乡村学生健康成长的学生文化和追求乡村教师职业幸福的教师文化。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逻辑理路在于实现乡村学校教学文化的重生、乡村学生文化的高扬和乡村教师文化的引领。  相似文献   

2.
张金运 《林区教学》2023,(1):108-111
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构成,承担着在乡村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文化培根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营造,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跟理想的乡村社会建设联系起来,一方面传承农耕文明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效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创造一种新时代的乡村文化。长期以来,囿于知识教学的固化和城市文化的强势,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出现了边缘化、脱嵌化和外在化的倾向。走进新时代,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需要在理念上注重文化建设的整体性;植根理想的乡村生活,注重城乡文化间的融合;注重师生文化建设的主体性身份,提升其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然后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最后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学校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出路,包括聚焦乡村文化认同教育,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强化校本课程本土特色;加强在职培训,唤醒乡村教师文化责任意识;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注入乡村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放到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教育现代化三个坐标中去观察和理解。乡村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和利用相关比较优势,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模式、开发劳动实践教育课程、探索新的学校和班级管理模式、探索学校与社区融合发展机制,在帮助学校走出困境的同时也为教育模式创新提供理想的试验平台。振兴乡村学校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乡村学校建设基本标准和质量评价机制、资源统筹开发和项目建设机制、以中心学校为依托的管理机制、支持专业力量参与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作为学生在校住宿、餐饮、洗漱、闲暇、玩乐的场所,在加强家校沟通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仍存在前期设计忽视乡村特色、空间建设缺乏功能品质、建成空间脱离育人实际等问题。需要通过确立人性、品质、美好的建设理念,革新生活空间的功能定位,坚持规划、达标、特色的建设目标,推动政府—学校—家庭联动建设空间,以及发挥公益机构的资源拓展等路径,多主体协同提高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的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6.
中央苏区文化建设是一个从传统文化向苏区文化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央苏区建立文化教育领导机构,通过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开展文化建设具体工作等。乡村学校是教育儿童读书的地方,是推进儿童家庭、学校四周乡村文化建设的场所,所以成为当地文化的中心。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中具有丰富知识的领袖,具有提高乡村文化的社会责任,因此成为苏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和乡村运动的中心。在当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样不能忽视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孵化器",乡村文化是乡村学校文化的"根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应植根于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学校是着力点.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面临乡村学校文化能人困境、家庭期望和文化环境困境、效益困境和财政困境.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要抓住时代脉搏与契机,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密切结合,与乡村文化振兴相呼应,两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赵芝华  占琦 《大学教育》2024,(1):14-17+36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新的历史使命。乡村学校作为乡村办学机构,其承载着乡村政策宣传、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人才培养等重要责任。在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有的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迷失方向、缺乏乡土特色的现象。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求,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顺应乡村社会转型发展要求更新育人理念,筑牢乡村文化根基;凸显文化自信,重视校园文化引领;活用教学方式,助推乡村文化内化;加强师资培育,担当文化振兴使命,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当前一些省份开启了新一轮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不少学者对此持批评态度。那么乡村振兴背景下,能否进行乡村学校撤并?对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厘清乡村振兴与乡村学校撤并的关系,为教育实践解脱思想束缚。文章回顾了二十年来乡村学校撤并的历程和学术界的态度,从而提出,乡村振兴不是一刀切,乡村振兴与乡村学校撤并并不矛盾,必要的乡村学校撤并正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客观认识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既不能夸大乡村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也不能夸大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传承的作用;推动部分乡村学校撤并是顺应城镇化发展的正当之举,应树立城乡融合的理念,摆脱狭隘的乡村教育观,推进县域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美育是激发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定位。美育教学在农村普遍存在学校对美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乡村美育师资力量薄弱、乡村学校美育课程开发不足、乡村学生学习动力不强等问题,由此导致乡村学校美育总体发展滞后,美育教育质量不高。基于以上问题,通过深化顶层设计,重视美育教学价值;加强教师培训,提升美育师资队伍;深挖课程资源,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契合学生需求,增强学生内生动力,形成教育合力等方式,促进乡村学校美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校及有关部门应该加大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成为孩子们明理修德的园地,快乐成长的舞台,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乡村学校发展的内在诉求,乡村学校的振兴离不开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反思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并寻求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学校文化的内涵整体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探讨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外显文化的凸显弱化了内隐文化的意义;现代文化的"移植"遗失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教师文化的"离土"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建构;工具性文化的强化忽视了人文性文化的价值。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乡村学校的文化选择:强调内涵建设,促进内隐文化和外显文化的共生;立足地方实际,追求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共生;尊重学生地位,呼唤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的共生;回归教育本质,寻求人文性文化和工具性文化的共生。  相似文献   

13.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我国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撤点并校背离了全面调整乡村学校布局的初衷,产生了一定的价值误区,同时对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价值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小班化教学、开展劳动教育、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促进社会教育公平和乡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但在深度教学、财政资金、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等方面还存在困境。因此,需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相关制度,增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活力,提升自身内生发展力;构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4.
建设“融合型学校”是帮助乡村教育走出现实困境、实现转型发展的可行之路。“融合型学校”主要体现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式、发展功能等方面的融合,其重要价值在于体现了大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生态观、广义的教育质量观以及自强自救的主体发展观。建设“融合型学校”需要乡村学校深挖潜能优势,探寻可行路径;发挥主体作用,建立融合机制;开展宣传研讨,形成价值共识;实施行动研究,推动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时代,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学校的生存现状和命运走向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当前,乡村学校基础薄弱办学环境偏差、“依附式”发展未找准定位、教学设施难以发挥应有效用、优质资源不足、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制约着乡村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教育的发展得到了政策的推力,涌现出一批学校,它们通过政府助力、特色发展、教育现代化、城镇带动四个方面在大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名学校。分析它们建设路径,启示我们在未来乡村学校的建设中应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凸显特色彰显学校活力、“数字赋能”推动学校发展、城乡联盟形成教育合力进而实现其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据初步调查,大部分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开展得不够规范,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实施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够。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为我们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抓手;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新课改搭建了平台;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条件;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动力;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为打造书香校园、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了保障;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且个性张扬的农村学生提供了舞台;开展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为学校的特色创建和品牌建设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梁漱溟和他的乡村学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改造旧文化 ,创造新文化”是梁漱溟赋予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 ,乡村学校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具体机关 ;分析邹平的乡学和村学的办学目的、学校组织、教学概况 ,并总结其政教合一、注重人生行宜教育、知识分子与乡民打并一起的办学特色 ;对当代农村教育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8.
杨富强 《学周刊C版》2011,(10):199-200
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指出:“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的媒介。”“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虽然已是二十一世纪.但是名家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农村学校理当肩负起乡村建设的重任.农村教育必然服务于乡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又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来说,青年教师的“请不来”“不会教”“不愿留”等问题在乐平市J镇显得格外突出,如何将这些问题妥善解决是乡村教育得以发展的关键。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通过实质性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工资和福利,改善生存环境,加强情感、家庭的建设,发展专业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等措施,有效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发展,进而推动乡村教育。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给乡村学校及其政治课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硬件建设、乡村政治教师素质等。需要制定乡村政治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的应对策略,制定一系列考核评估激励政策,以有效地调动乡村政治教师的积极性,保证政治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