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通过从关注知识的教学到关注思维的教学再到关注渗透数学思想的3次磨课经历,深刻体验到:深度课堂源于对概念本质的把握;深度课堂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深度课堂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相似文献   

2.
李彪 《学周刊C版》2014,(1):92-92
正对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是数学知识符号化的开端,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起始和核心。也可以说,"0—9"这十个数字是数学的根基,更是数学的精华所在。一年级的小学生要学好数学,首先要从牢固认识"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的意义开始。  相似文献   

3.
《认识11~20各数》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把握。因为它是学生认数的一次飞跃,是建立十进制概念的开始。本课通过读数、数数等活动,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和"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大小和顺序,初步发展数感。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标中明确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小学数学课程评价应当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助于教师反思与提高,有助于实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评价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一、数学味 数学教学既要有意识地选择生活中的问题或素材,又要主动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既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运用数学,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分析,尝试为这些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最终实现现实问题的数学解决,即"数学的思维".如教学二年级"数学广角"一课,在解决了以1、2、3三个数字进行编码和3只小动物站跑道有几种编(站)法的问题后,我又引出了握手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那么数学作业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一、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的数感平常的教学中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性,一味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其实反而会阻碍学生思维敏捷的发展。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觉和直觉。如11×11=121,125×8=1000,25×4=100,1到  相似文献   

7.
王素琴 《江西教育》2005,(14):30-31
教学内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读、写,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知道了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几就表示几个一的基础上进行本节课的教学.以下是甲乙两位老师执教这节常规口算课的教学片段对比设计.  相似文献   

8.
<正>小学数学的"分数"知识板块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教学苏教版五下《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建构过程,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核心,寓  相似文献   

9.
整体感知: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1——20各数,学习了十加几得十几的基础上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抽象数学计算,使学生有初步的应用意识。本单元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为以后的多位数的计算打下基础,能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并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凑十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教材内容安排: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9加128、7、6、加几5、4、3、2加!#"#$几用数学(编排在计算中!#"#$)教材编…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64—65页及练习第1~3题。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 ,初步建立10的数感。2 学会10的数数、认识 ,比较大小和组成及10的写法。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1 故事导入。师 :“数学王国里 ,数字9总是认为自己最大 ,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字 ,特别是0 ,小朋友 ,你能帮0想想办法吗?”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办法 :让1和0做朋友比9大 ,让2和0做朋友比9大……2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 数数和认数(1)数 :课件分步显…  相似文献   

11.
<正>一、显微镜:探寻当下教学活动材料教学效益低下的缘由【现象1】穷兵黩武,学生厌倦低年级数学教学,为了让学生对数字建立直观形象的思维概念,常常借助小棒这一活动材料进行教学。例如"8和9的认识"一课,教师让学生从书包里拿出小棒时,  相似文献   

12.
我听过一节一年级数学课,课题是北师大版教材中的"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课中的一些片段及教师的处理方式,引发我对数学课上如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思考。 片段一:古人如何计数 教师出示课本情境图,播放"古人计数"课件:远古人捕猎回来,用放小石子的方法表示猎物数目:1颗小石子表示1个猎物……  相似文献   

13.
1 教学内容解析 "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人教A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一节"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中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的有关概念、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n次方根的概念、表示和性质.这是一节概念课,数学概念是学生数学思维的细胞,是理解数学本质的关键所在.概念课的教学又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课型,是其他课型的基础.而这节课又是指数函数的开端,教学设计的如何直接影响着指数函数的教学质量,所以这节课值得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韩冬梅 《广西教育》2013,(24):46-46,59
【设计说明】《8、7、6加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比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们街道的数学教研员王会军老师提出,要努力做"有思想、好思考、善思维"的数学课。也就是说要让数学思想融入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让主动探索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和方式,让思维的火花在学生的思考中、交流中灵动。本学期,我在校内上了一节研讨课——五年级上册的  相似文献   

16.
[案例1]   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我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成都到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不好计量,数字太大了."此时,我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回味无穷.   ……  相似文献   

17.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的《认识几分之一》。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分食品活动出发,突出了对1/2的认识,用折纸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并比较1/2、1/4和1/8的大小,从而实现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有幸参加了南京市"落实课标精神发展数学思维"的小学数学市级四区联片教学研讨活动,聆听了陶行知小学胡老师的一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一课,感触尤为深刻。我们现在倡导先学后教,为不教而教努力,从胡老师的这节课中我看到了我们的影子,也看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我的思路更开阔。以往我们的教学流程基本上都是设疑—质疑—解疑—释疑这样一个过程,这节课中没有"设疑"这一环节,改为由学生先预习,然后课堂上先"质疑",对于预习时还不太明白或不懂的环节提出疑问,然后师生合作共同解疑,是"质  相似文献   

19.
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个单元的新课结束后,我在数学活动课上引导学生"自编减法表"(其实就是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复习).起初我以为学生会按照书上的排法来编,可上完这节课才发现学生的思维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学生是这样来排的: 方法一:按照得数是9的减法排成一排,得数是8的减法排成一排,得数是6、5、4、3、2的分别排一排.这种排法的学生已经对20以内的减法很熟练,并且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 方法二:学生按照两两对应的算式来排列.如11-9=2和11-2=9有联系,学生就把被减数是11的减法算式两两对应地排成一排.然后把被减数是12、13、14、15、16、17、18的减法算式分别两两对应地排成一排(不成对的单独放最后).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通过观察发现得出此表.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有趣味性。课前教师要创编童话,体验数学之趣;创编童话,预演数学之用;创编童话,开启数学之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