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民办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定位与监管方面。民办校外培训机构正确定位是私人物品性质的公益事业,这就意味着民办校外培训机构可利用市场治理手段走产业化道路,同时政府进行必要的规制与监管。政府监管主要包括研制民办校外培训机构的国家标准、工商部门履行监管主体角色、教育评估组织参与治理及建立健全信用信息系统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历经前监管(2014年之前)、弱监管(2014-2018年)及强监管(2018年至今)三个阶段。当前的监管模式在厘清监管思路、建立监管组织、完善监管制度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准入标准欠妥当、监管职责不明确、监管机制较乏力等局限。为实现校外培训机构的有效监管,应首先以善治理念为指引,完成从政策干预到法律主治、从行政管理到合作治理、从管控为主到堵疏结合、从主体管制到行为规制的理念转型。在此基础上引入清单管理模式,通过加强相关立法、建立“制度清单”,厘清监管权限、明确“权责清单”,降低准入门槛、实行“负面清单”,健全运营要求、完善“底线清单”来完善制度体系,从而实现政府监管与行业发展的平衡,促进培训教育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在校外培训机构价值凸显的背景下,为满足广大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需求,日本政府采取系列措施推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走上法治化、协同化、自律化与公益化发展路径,使其形成关注法律实施效果、提升协同治理效能、强调教育机会公平等新特征。但近年来随着外部形势不断变化,日本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方面又开始面临新问题,主要包括高额培训费用下家庭不堪重负、过度市场化下校外培训乱象显现、以教育自由化为名消减公共教育支出。这些问题对日本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提出新要求,需要结合新形势从法律、政府、社会与行业等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深度治理。  相似文献   

4.
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文化课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此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仍存在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立法上存在欠缺、执法上监管合力不强等方面。为实现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的法治化,对构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长效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我国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的现状,从促进监管部门有效承担监管职责、鼓励学校提升教学效果、引导家长塑造正确教育理念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伴随“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的治理,面向中小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校外线上培训日益呈现复杂化样态,给政府传统的行政监管模式带来挑战。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校外线上培训治理日益凸显新问题,行业标准不健全,平台责任不清晰,传统行政监管主体及监管方式均显滞后。应对新形势下校外线上培训所带来的挑战,需要明确校外线上培训的行业治理标准,发挥平台的监管优势,建立行政部门之间的协同治理机制,引入技术监管方式,建立信息共享的多元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6.
校外培训是我国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补充,需要明确的法律体系规制。“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完善校外培训监管体系、促进校外教育良性发展对校外培训监管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已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促法》)、《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难以适应“双减”政策背景下校外培训的监管和执法。通过分析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有关校外培训监管的法律规定路径,发现它们的校外培训监管法律的修订与完善在其教育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立法和实施经验为我国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建构和完善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大力整顿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是2021年的重要工作。国家将出台哪些措施监管培训机构?在从严监管的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该何去何从?文章指出要有效监管培训机构,应该创新监管体系,实施教育备案审查制;要标本兼治疏导家长对培训的需求;校外培训机构要回归“做教育”的初衷。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厘清校外培训机构处于自身行业内部生态系统之中且嵌构在整个教育乃至社会的大生态系统之中的生态位,探索其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教育生态主体及教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态要素之间存在整体关联与平衡的多维关系,以明确当前“双减”政策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中存在治理目标短视性、治理方式割裂性、治理过程松散性等问题。通过引导校外培训机构找准生态位,树立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平等、多元生态理念,明晰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生态动因,以探寻校外培训机构等主体从竞争走向共生的生态理路。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研究》2017,(5):101-108
校外培训机构存在于学校教育系统之外,但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如何科学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提升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水平,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各国政府在培训机构治理方面有着不同的举措,研究认为,完全禁止校外培训往往是无效的,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关键因素,需要防止教师在校外培训的腐败行为,加强政府资助的校内课外培训。国外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上往往存在着价值取向的困境、文化传统的惯性、政策工具的矛盾等问题。我国在实现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能力提升过程中,要警惕教育改革助推校外培训,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加强教师自律和校外培训机构行业监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
《青海教育》2023,(3):24-25
<正>尊敬的家长朋友们: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双减”工作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综合施策、协同发力,省域内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全部压减,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逐步规范。为进一步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切实有效维护您和孩子的合法权益,防止校外培训机构“卷款跑路”“退费难”“非法机构开展培训”等事件发生,做到校外培训监管工作全范围覆盖、全流程监管,教育部建立了“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校外培训家长端”APP是“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的一款配套软件,该APP属于公益性、全免费的应用软件。  相似文献   

11.
加强对干部的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而对“一把手”的监督则是整个监督体系的关键环节。“一把手”正则队伍正 ,“一把手”清则班子清。“一把手”位高权重 ,一言九鼎 ,对其监督有一定的难度 ,不断探索对“一把手”实施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法院在执行程序中引入司法托管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突破性地将监管职能委托给律师事务所。这一执行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执行目的,达到多方利益的平衡,并给予律师群体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提升律师群体在司法体系中的地位、实现律师的独立价值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13.
教育督导中的"监督"与"指导"、"督导主体"与"被督对象"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张力关系.借助组织结构论视角,分析教育督导基本职能中监督与指导的张力关系,阐释科层取向为主的督导组织与专业取向为主的学校组织之间的运行结构,以及督学个体同时具备监督与指导职能的矛盾之所在,旨在澄清教育督导职能中监督和指导的关系.建议督导组织内部要素结构优化,督导组织与学校组织间关系优化,督导组织与其他组织联动协同化,督导组织人员专业分类细化和结构多元化,从而突破教育督导中"督"与"导"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提出对高校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我校建筑专业属于技能型专业,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需要对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素养。文章采取案例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等授课方法,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实践技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健全和完善党的监督机制,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健全和完善党的监督机制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到完整、有序、有力。要重视构建和完善党的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生成的“虚拟熟人社会”与传统熟人社会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其道德舆论发挥监督功能的机理也与传统熟人社会相类似。虚拟熟人社会的道德关系为道德监督功能提供内生依据,虚拟社会中人的固定性存在为道德监督功能的发展提供外在支撑依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在以“虚拟熟人社会”的形式生成丰富的网络道德舆论资源,并通过不断强化道德监督功能的外在监督力度,从而推动道德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只有增强监督意识,创新监督制度,强化监督机制,才能提高对“一把手”监督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唐律》对官吏进行监督、处罚的各项规定及实现途径,认为《唐律》总体上是一部以官吏为主要监督对象的法典,它对各级官吏有监督作用,在惩贪倡廉、确保行政效率、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充分开发我国"党际监督"的政治资源,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极其必要的.它不仅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20世纪末"世界政党危机"给予执政党的警示,更是回应当今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发展新形势严峻挑战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党内监督条例的发布是党中央狠抓党风廉政和惩治腐败工作、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标志着党内监督理念的革新 ,监督思路的转变 ,监督力度的加强 ,监督制度的完善。值得关注的是 :它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 ,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 ;它实现了党内监督的制度化 ,建立健全了党内监督体制和监督运行机制 ;同时 ,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