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天主实义》基于天主教之天主论批评了佛道所谓的空无宇宙论,以及佛教的“我”或佛观念,由于对佛道的基本态度是“易”,致使《天主实义》的天佛(道)对话表现出否定的性质。尽管如此,对话也揭示了中西两种宗教思想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2.
利玛窦把天主教原理同中国儒家经典联系起来,用天主教教义附会、补充、论证儒家思想,对儒家经典进行新的诠释,这在《天主实义》中有具体的体现。文章主要论述利玛窦对儒学的阐释及其文化内涵,侧重于上帝即天主、天地崇拜以及对"天"的错误阐释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苏努家族身为满清皇族却几乎举家信奉天主教,其家族命运的转折也与天主教颇有关系。在遭贬流放前后苏努家族的信仰状况有很大变化,大致可分为未入教、主动入教和被动入教三类。影响其家族信仰选择的因素主要有生活处境、知识构成、政治考量、传教士的介入等。苏努家族的多元信仰是家族成员主动或被动寻找精神归依、实现精神救赎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陈敏 《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84-186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含义广泛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范畴。道家与道教以"道"作为最高概念。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经典著述《老子》以"道"为核心建构的哲学体系。道教则以"道"为最高追求与根本信仰。本文欲辨析道家之"道"与道教之"道"之异同,及三者彼此之间的因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齐云山的道教信仰主要是关于玄武的信仰.这一信仰形成于宋代,并与齐云山的地理位置、徽州的民间信仰以及朱熹理学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至明朝以朱为姓和明朝皇室尊崇道教,齐云山玄武信仰进入鼎盛时期.齐云山玄武信仰的主要内容有保命延寿、祈嗣生育和水旱祷祀等,而上应天象、仿造武当山、与皇室关系密切、融合佛道以及居士道教等是玄武信仰的主要特点.玄武的政治性对徽州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宁宜 《中国教师》2009,(Z1):3-3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湖南是中国的内陆省份,其道家、道教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道教与湖南是有地缘关系的,湖南独特的地理生态资源及丰富瑰奇的物产为道教在湖南的传入及衍播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天然土壤。  相似文献   

7.
道教的平等观,在内容上有万物平等、人神平等以及宗教解脱上的平等,同时也包含了追求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平等、男女之间的平等。道教的这种平等观,源于道教信仰大道,从道论或道气论出发,认为世上一切同源于道,构成于道,由此自然平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汉唐间道巫关系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东汉时期道巫关系的研究,包括建立在考古资料基础上对道教与巫者信仰对象关系的探讨,对道教斋醮符咒科仪与巫仪关系的分析及对道、巫区域特征的阐述;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巫关系的研究,涉及道巫的相依性、道巫的对立性、兼顾道巫的对立性和相依性等三个方面;三是隋唐时期道巫关系及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涵盖道教转型过程中对巫者的信仰对象、巫术和巫俗的吸纳,道教科仪对巫术活动的影响,百年来汉唐间巫术与巫者方面的研究进程,以及道教研究重要文献史料。当然,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研究内容不够系统和深入,研究视角不均衡,研究方法缺乏互鉴等。  相似文献   

9.
新教来华传教士对于"中国"的发现及其"中国观"的形成,是随着他们接触、进入中国之不断深入而逐步展开并确立起来的,其中对"历史中国"、"文献中国",尤其是"文学中国"的发现,不仅极大地扩展了传教士对于中国的认知,亦让他们能够深入到中国人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及审美世界之中,并在一个初步超越民族文化差异及现实功利诉求的求知、求真与审美的基础之上,初步展开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心灵对话与学术交流。而作为这种对话与交流的思想基础,或者说在这种对话与交流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的,正是一种新的富于文化与文明之融会整合意识与精神——"和合"思想,只不过19世纪西方传教士所借用的"和合"思想,是以基督教信仰来统摄东西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的。  相似文献   

10.
道教信仰强调通过修道、学道的途径以实现神仙信仰的核心要求,更强调对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功用.道教戒律所建立的神圣秩序广泛地影响到传统伦理及相关制度,对社会秩序的建构与调节控制起到了自发而积极的作用.道教从戒律上要求人自尊、自重、自爱.从道教信仰实践层面来看,人处在天地之间的自然空间和秩序中,在此客体之中,人在实践自身信仰和修炼道德的过程中实现着与天地间的和谐,实现着与道的合一.道教特别注重信徒个人的修行和成仙成道理想,注重个人的心性修炼乃至积德累功之追求,其组织化和制度化的基础相对较弱,社会化程度低;其信徒的身份建构和信仰习惯呈现出“分散性”、“个我化”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就道教与社会建设的关系而言,在未来的信仰实践中,需要建构现代性格的信仰社团或道教组织.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入华天主教传教士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印刷术,认为中国的雕版印刷不逊于欧洲的活字印刷。传教士曾引进过拉丁文铅活字印刷和铜雕版印刷,但对中国印刷业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他们利用中国现有的印刷网络出版教会书籍,在这一过程中劝化了一些工匠信教,为教会出书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美国德鲁大学(Drew University)馆藏资料为主要基础,描述清末福建美以美会教会两次内部争论,力图从新角度探讨清末基督教史。文章认为:西方传教士并不是清末中国基督教的唯一代表。中国基督徒、西方传教士,同样是清末传教运动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清末福建美以美会,传教士的内部矛盾与华人基督徒的影响密切相关。双方的互动交流构成清末基督教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比较学作为一个学科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这一学科的形成除了与它形成期的社会思潮和倡导有关外,还与历史上的运用比较方法的种种先例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清间天主教大规模介入中国化,导致了西方化与儒家化的第一次大撞,出于传教的目的,西士及中国信徒做了大量的天,儒沟通工作,这一工作从本质上讲是跨化乃至跨明的,具有比较的性质,不失为中国比较学的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明清之际,天主教来华耶稣会士为在中国顺利传教而附会儒学,开始把儒家经典译介到到西方,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四书、五经为基本研究本体,将先秦儒家经典的译介时间界定为学习化用和研究三个阶段,探讨儒经译介的文化适应背景,分别梳理四书和五经的译介历程,分析儒经译介对当时西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图重现这段重要的东学西传翻译史。  相似文献   

15.
嘉庆十年查禁天主教活动是嘉庆朝禁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嘉庆朝最大的教案,在天主教东传史和清代中外关系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此次禁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中外文化冲突、天主教与当时的民间秘密教门的相似性和传教士之间的争斗。  相似文献   

16.
《易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经书,引起了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的关注,相应的译介著作相继出现。其中以法国传教士为主的索隐派以对《易经》的翻译和研究为基础,提出儒学与天主教同源的观点,缓解了因“礼仪之争”而引起的清统治者与罗马教廷的紧张关系,并推动了欧洲汉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参加的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当时,地处大后方西南各地的基督宗教各教派信徒、教会学校的各民族师生,乃至部分外籍传教士,都积极参加了抗日2救亡运动。以实际行动为抗战做贡献,为中国基督教史写下了一段值得一书的章节。  相似文献   

18.
教会的着力宣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引导了教民崇拜圣母的热情,使教民的圣母崇拜在语言、仪式等方面与教义的规定基本一致,但教民的圣母崇拜又自发地与中国民间的女神信仰传统相接洽。经由乡土传统的筛滤,中国教民的圣母崇拜往往无法呈现为其自身应该具备的清晰的图景,带有浓重的本土化特色。  相似文献   

19.
耶稣会士在明清之际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编译了不少地理学汉文西书,对中国地理学的近代化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编译过程中始终不忘其传教士的本色,将这些西书不同程度地赋予天主教化色彩,以使目标读者,即居于中国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通过西学的“自然真理”迈向宗教神学的“启示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