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形成于古代,到近代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郑观应是这一思想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想在国际大家庭中争得一席平等地位,就得制定一种有效的方略。为此,他主张师夷“制夷”、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利用国际公法以夷约制夷的外交策略。其主张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夷制夷”的对外战略始于秦汉,不同前代的是,东汉一朝,更多的是从经济角度出发,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本文对东汉采用“以夷制夷”边防政策的背景、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就其当时所处的时代,如何评价它,谈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陈元勋 《现代语文》2007,(5):101-101
“以夷制夷”一语的发明者为宋代王安石。“以夷制夷”旨在利用夷人控制夷人,以达到统治的目的。政治、军事、外交上的“以敌制敌”、“以敌攻敌”即由此推衍而来。假如用“以夷制夷”这个“旧瓶”来装“新酒”,则可化为语文教育谋略。  相似文献   

4.
东北夷初探     
东北夷初探傅朗云当西汉司马迁(前145-前86)撰《史记》为“西南夷”立传的时候,“东北夷”同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东汉班固(32-92)撰《汉书》有见及此,于《王莽传》中留下一条“东北与西南夷皆乱”的史料,“东北夷”专指夫余、秽、貉、高句丽等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5.
刘新华 《池州师专学报》2001,15(1):77-78,91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先后发生了中俄伊犁危机和中法战争,张之洞通过对该期间中外重大交涉事件的特别关注和实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外交策略理论和思想。一是联日御俄,二是“守在四夷”,二者均属于“以小制大”型的以夷制夷。  相似文献   

6.
纵观两汉赋的演进,呈现出由西汉缘“经”到东汉重“史”的发展历程.西汉承秦制而法楚风,东汉转而“继周”;言语侍从之臣的地位从西汉的尊贵到东汉的衰落,从而由反省现实到反省历史,是以潜藏了汉赋从经学的微言大义向史学的用事述理的变移.体裁上,西汉赋的“训诫”“改作”多通过“物”的铺写彰显微言大义之讽;东汉赋的“昭德”“宣威”多通过“事”的纪述,彰显德教札制之颂.赋学批评方面,西汉赋学重在以“讽”为主且“曲终奏雅”的“点状”论述,东汉赋学更关注“面状”的尚事致用的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7.
两汉政权运用“以夷制夷”策略时间长,达300多年;次数多,达100多次;地域广,遍及东西南北四周诸“夷”,有南北匈奴兵、西域兵、羌胡兵、乌桓兵、鲜卑兵、南粤兵、西南夷兵、丁零兵、高旬郦兵、夫余兵、休屠各兵以及各属国兵等。两汉政权实行的“以夷制夷”策略,弥补了汉军的兵员不足和某些缺陷,改变了汉军中的兵员结构和兵役制度,革新了汉军的战略、战术和技术,减轻了内郡人民的兵役负担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困难,节约了军费开支,推动了民族间的合作与融合,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国藩、李鸿章都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较重要的人物。他们在与列强交住的过程中,采取了诚信待夷和以夷制夷两外交策略。在这方面,李鸿章深受曾国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李鸿章都是中国近代中外史上较重要的人物,他们在与列旨交往的过程中,采取了读信待夷和以夷制夷两外交策略。在这方面,李鸿章深受曾国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夷制夷方略是战国以来中原民族政权统治者在依靠自身力量之外,寻求其他民族的力量以驾驭、牵制、抗衡、打击给自身带来威胁的另一民族力量,实现其民族政策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农业与游牧民族二元对立下新型战争的挑战和武帝外事四夷对以夷制夷方略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代大黄制夷观念的发展强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大黄被中原王朝视为重要药材以及大黄陆海两路贸易的相继发展,大黄发展成为"控驭外夷之具"而付诸实践.在乾隆五十一--五十七年关闭恰克图贸易期间清朝实行大黄制俄.在制俄实践中,为查禁大黄而查禁毛皮,从而引起了系列连锁反应,对清代大黄制夷观念的发展强化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大黄由对付陆路之夷扩展为对付陆海两路之夷,大黄制夷观念发展为茶黄制夷观念,并付诸于实践.清代社会按成案、成例处理类似事务的严格要求,使得错误观念产生后重重叠加,不断强化,而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有利于大黄制夷观念消解的因素不受重视,甚至被扼制.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清代大黄制夷观念不断发展强化,并在鸦片战争时期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12.
秦代实行的行政区划是纯粹的郡县二级制,以郡辖县.楚汉之际实行的封建制以军功而非以宗法血缘为原则,与周代的封建制不同.西汉立国至景帝中元五年,封建制和郡县制并存;中元五年以后,汉代真正意义上的郡县制官僚政体才正式确立.汉代的州一直以监察区的形式存在,直到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州作为行政区划正式出现,郡县制被州郡县制所取代.秦汉开创的行政区划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历年来的考古发现考证了邓城、樊城的演进历程。邓城至少从西周中期就作为邓国都城建于今樊城西北的现址,直到西汉晚期一直是汉水北岸的政治、军事中心,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下降为一般的县城,其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渐被樊城取代。樊城并非西周晚期仲山甫封地,而只是东汉以后逐步兴起的军事重镇。汉水北岸的城市中心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完成了从邓城向樊城的转移。邓城是襄樊的城市之根。  相似文献   

14.
方言与普通话同为汉民族的交际工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因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所以它增加了留学生的交际难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讲解方言知识,尽量克服因方言带来的误解或用语失误。  相似文献   

15.
晚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随着国门洞开,大批外国人来华,他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到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记叙和评析,从另一种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反观自我的"异域形象"。  相似文献   

16.
重农抑商思想在西汉前期得到整合,并通过各思想家宣传与统治者政策推行两方面实现,体现了"重农"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从重农抑商概念规范入手,对西汉前期重农与抑商思想的提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8.
分布于古代扬州区域内的会稽、吴都、丹阳、馥章、庐陵、新都、鄱阳等郡的山越,在两汉时期.一直沉默安分.汉末.政治腐败黑暗.加上自然灾害袭击,严重威胁着山越人民的生存.山越在孙吴腹心地带丹阳、宣城、泾、陵阳、始安、彩、歙诸陵县异常话跃.丹阳郡成为山越的活动中心,也即在今天的皖南地区.孙氏政权镇压山越目的在于:拓地盘,扩大统治颁域;扩兵源.增强武装队伍:掠人口。以供赋役.孙吴进行了同化山越人的政策,三国末年时,山越大部便基本消声敛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