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在现阶段,图书的编校工作还没有普遍实现电脑化,以纸质为载体的原稿、校样仍是校对的主要工作对象,因此,校对的主要职责是比照原稿纠正排版差错,其基本功能是“校异同”(通读、检查阶段可侧重“校是非”)。    相似文献   

2.
为确保图书出版质量,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修订、颁布了新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再度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议题。图书质量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编校质量,编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校差错的多少;编校差错的多少一取决于编辑的加工质量,二取决于校对的校对质量。众所共识,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以及延  相似文献   

3.
图书编校质量常见差错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中指出:"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就是说,连续检查10万字,其中有10个差错,箅合格,如果再多0.1个差错就算不合格了.我在参加图书编校质量检查活动中体会到:对于出版社来说,打造一本编校质量合格的图书并非易事,需要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和校对人员,付出艰辛的劳动,进行严肃、认真、细致的工作,才能取得.  相似文献   

4.
《编校园地》是由《编辑实务》、《编辑人语》、《校对工作》合并而成的。 编校质量决定着图书的质量。出版工作要向优质高效转移,提高编校队伍素质和提高编校工作质量是个关键。本专栏的任务,就是帮助编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 《编校园地》的主人,是广大编辑和校对,我们热切地期待大家都来耕耘这块沃土。 《编校园地》需要如下稿件:(1)编辑学、校对学论文;(2)编辑经验谈(包括选题设计、组稿、审读、加工及图书的评论宣传等);(3)校对工作经验谈(包括校对操作、校对管理、外校管理等);(4)优秀的审读报告书和校对报告书;(5)编校人员自身修养经验谈;(6)对具体出版物中的差错的分析(随稿附原书刊或原书刊有差借处的复印件)。 希望缩小题目,写短文章,言之有物,切勿泛泛而谈。  相似文献   

5.
1998年9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根据校对工作实践并针对图书编校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编写了《关于校对工作的两个建议》,即《关于加强校对工作实施〈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和《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虽然《两个建议》主要是针对校对工...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结合教辅图书编校实例,归纳了当前教辅图书中存在的典型差错,提出要发挥编校人员的敬业精神,提高校对人员的校对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校对是图书出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图书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要以校对的质量作为基本保证。当前,某些出版物的编校质量下降已成为社会上广泛关注的问题,究其原因,多与校对管理有关系。因此,怎样科学规范地进行校对管理,做到编校质量达标,应引起出版部门的高...  相似文献   

8.
邓卫 《今传媒》2011,(9):111-112
根据编辑工作中的积累,结合《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及工作实践,结合相关标准规范,归纳总结出版物中常用的16种标点符号的常见用法错误,并举例说明,供编辑、校对同行及其他文字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校对工作者必须具备语言文字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工作者要具备语言文字优势”这个命题原本是《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编校人员在语言文字方面应当具有相对优势。我认为他的这个提法尤其适用于校对工作者。首先,这是校对工作的性质对校对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校对是以猎错为手段、以灭错为目的的工作,其任务就是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实现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从而保证图书的内在质量。根据《咬文嚼字》编辑部对382种出版物中的差错的分析,用字错误占31%,词语错误占15%,表达错误占19%,标点错误占23%,上述四类错误在差错总数中共占88%,其他差错仅占12%。这…  相似文献   

10.
自编自校,这一在许多出版社被作为减员增效的办法,在近几年的图书质量检查中,被普遍地认为是导致图书编校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图书编校质量,一些出版社重新发现了专职校对的不可或缺性。但是在对专职校对的重新定位中,一些出版社也出现了这样的倾向:认为编辑看校样多余或者可有可无,一些编辑虽然也看一遍校样,但他们常常是“浏览”,而不是“通读”。笔者认为,在探索提高出版效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我们曾经实行的每一环节(步骤),可弃者弃,不可弃者不能弃,或加以重新定位。从提高图书编校质量这个目标考虑,…  相似文献   

11.
编校质疑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编校质疑,是指图书责任编辑(以下简称责编)、审稿者、校对人员和质检人员就书稿中的某些疑似错误或疏漏的内容提出疑问,提交作者和责编甄别、确认并解决的过程。显性错误易改,隐性差错难辨。出版社建立健全编校质疑机制,将有效地促进图书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校对质量与心理因素·孟卿出版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编校质量是支持精品图书的双足校对是校对者依据原稿,改正校样上或样本上差错的心理和行为的过程。校对工作是校对人员与校稿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这一校对过程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校对者、校对比照对象...  相似文献   

13.
认真通读付印样--把好编校质量最后一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读付印样是出版诸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把好编校质量的最后一关.通读付印样可以发现编辑在审读加工时,没有发现的原稿上的错误及加工标注时的疏漏,还可以发现校对的差错和录入排版造成的误排.所以,可以说通读付印样是编辑再加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快速发展的出版行业需要高素质的校对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想出好书、出精品,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编校人才队伍。编校工作,编辑是基础,校对是关键。编辑加工和校对改错是两个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环节,是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其中,校对环节需要专业校对人员审查编辑加工中的疏漏以及改正排版中的错误。校对的质量高低,往往直接决定着出版物的品质,决定着出版社的声誉,甚至会影响整个出版业的社会形象。为了加速出版事业的发展,为了向读者、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出版物,必须加速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校对人才队伍。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其不应该只是过去所提的“文字把关”,而应该是“全面把关”。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曾说过,如果把保障图书质量比作阻击战,那么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就有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编辑把守,他们以作者的原创为对象,通过审读加工,清除书稿中的差错.第二道防线由校对人员把守,通过"校异同"消灭排版错漏,保证编辑发排文本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再通过"校是非"发现并协助编辑排除文本中遗留的差错.具体到编辑和校对人员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关键是要形成合力,共同确保图书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16.
浅议[通读]     
通读是把好编校质量的最后一关。目前图书加工过程中的通读环节存在劳动分工不合理、劳动报酬偏低、从业人员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才能有效提高图书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多年的出版实践,我认为,提高发稿质量是实现提高图书质量目标的关键环节,而提高发稿质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认真落实编辑加工的质量保障制度,二是重视编辑人员素质提高,加强编辑岗位培训。一、认真落实编辑加工的质量保障制度,坚持三审到位大家知道,造成图书编校差错的原因主要是两种:一是原稿(指发排稿)差错,包括作者原稿的差错和编辑加工中出现的差错;二是复制差错,包括排版差错和校对差错。前一种差错完全是编辑人员(含初、复、终审人员)的责任,特别是责任编辑的责任;对第二种差错,人们往往归咎于校对人员,其实,编辑也应负相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编辑》2011,(5):96
为了把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物质量管理年活动落到实处,探讨在图书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图书编校工作,加强图书编校质量管理,中国版协于2011年8月4日至6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了全国图书编校质量工作研讨会,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131家出版单位280余位编校质量管理人员和编校业务骨干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当今,多出精品图书,争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个出版社孜孜以求的目标。但缩短出版周期,往往导致图书编校质量难以保证。如何在质量与周期这对矛盾中寻求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做到既缩短出版周期,又能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经过多年的校对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校对主体多元与管理统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校对主体多元的内涵校对主体多元的一般理解,是指作者校对、编辑校对、工厂校对、社外兼职校对(下面简称外校)以及出版社专业校对等多位一体,共同对图书编校质量负责。现代校对还有一个主体,即计算机校对软件,人机结合是现代校对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图书质量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无错不成书”来概括长期以来我国的图书质量状况虽然十分生动,但却不够准确。因为图书质量包括书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和印刷装订质量,近年来图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装订质量已有很大起色,“无错不成书”的错主要是指图书的内容和文字技术差错。内容、文字差错所反映的主要是图书的编校质量,人们自然就把图书质量差归罪于编辑、校对人员的工作粗放,以及出版社三审三校制度落实得不好。这样说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从一个较表面的层次来看待图书质量问题。长期的、普遍性的图书质量滑坡,决不仅仅是从业人员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