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大制成新型单分子整流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中国人》2005,(8):46-46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在富勒烯单分子研究中又获重要进展。他们成功将富勒烯单分子中的一个碳原子用氮原子取代,并利用单电子隧穿效应,成功研制成仅由一个分子组成的新型单分子整流器。该分子器件有着和传统单分子整流器不同的工作原理,在重复性和可控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这是他们继用单分子操纵手段实现由两个富勒烯分子构成负微分电导二极管后,所取得的又一重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一、人体结构的概念 人体中具有物质结构的所有层次,是由多种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又是由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组成的。人体中的多种原子,又离子态、游离态,更多的是结合成分子状态存在,组成细胞、组织、器官,再组成人体。人体是物质的具有最高层结构的一种“建筑”,越是高层次的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由于化学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但是原子是如何构成的?提到这个问题,我们通常的思维是对原子进行精确的切割,分离出来的碎块不就是原子的构成成分吗?这个想法大体上是正确的。但是当研究的目标小到一个程度时,要切分的东西(例如细胞核或DNA)可能还没有刀锋的厚度大,显然传统用刀切、用锯子锯、甚至化学反应的方法已经不会再管用了。结构研究的迫切呼唤随着20世纪初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想到研究原子内部结构时,可以用这样一种很有趣的方式:他用带正电的α粒子(…  相似文献   

4.
朱棣文和他的“光学粘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大千世界的各种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它在空间的运动速度可达每秒500米。如果能将原子运动的速度放慢,直至相对静止的状态,那将给物理学家研究原子及其内部结构带来莫大的方便,如同慢镜头重放体...  相似文献   

5.
气体在常温下是不容易电离的,但是,若将气体加热到6000°C以上,部分气体的分子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就会因热激发而脱离轨道,使分子或原子变成正离于。这种由离子、电子和中性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电离气体称为等离子体。等离子体中因含有电于和正离于,因而是一种导电流体。又因其中的正负电荷几乎相等,所以从整体上看,它呈电中性。  相似文献   

6.
杨义 《今日科苑》2008,(3):64-66
华夏大地,幅员辽阔,人才辈出。在祖国东海的舟山群岛上,有一个浙江海洋学院,学院里有个数学系,数学系有个副教授,名叫石益祥,他无师自通,创立了宇宙对立统一基本模型,自然形成了一个自圆其说的宇宙对立统一基本理论,并提出了复兴整体科学的口号。一个人能创立一门学科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更不用说复兴一门科学了,而且这门科学同剖零科学是对立的,或者说它建立在整体文化的基础之上,可说也奇怪,这样的人也居然在中国出现了。石益祥说:"中华民族已经开始了伟大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已经带动了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中华文化的复兴必将带动整体科学的复兴。反过来,整体科学的复兴必将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地球分为东西两方.东方形成的文化是整体的,西方形成的文化是剖零的,两种文化恰好对立,以西方剖零文化为基础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剖零科学体系,那么,以东方整体文化为基础上也可以形成——整体科学。"他还说:"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车轮在滚动.而始点是地球的东方,后来慢慢转到了西方,现在又开始回归东方。当历史的车轮再次回到东方时,车轮上已经带有西方文化和剖零科学的信息,它意味着东西方文化的自然融合,预示着剖零科学将在整体科学指导下走向完美。"中国人盼诺贝尔奖有近60年历史了。近60年来,诺贝尔奖与中国人无缘。而石益祥老师却说:"在整体科学的复兴过程中,华夏上空将出现整体科学群星灿烂的现象,诺贝尔奖会以批量的方式涌向中国。就像在剖零科学的阐明过程中,诺贝尔奖涌向西方科学家那样。"  相似文献   

7.
自从1895年倫琴第一次发现了X射线之后,一系列的天然放射性元素接踵发现。1934年,约里奥一居里夫妇又发现了人工合成的放射性物质。到今天,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已不下千余种之多了。随着原子能在工业、衣业以及医学科学等部门的广泛应用,放射性物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愈来愈加密切。所以,人们对放射线的危害和防护知识就不能不关心了。什么是放射性?放射有那些?大家知道,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又是原子构成的,原子的主要部分是原子核。原子核中的粒子,时时刻刻在不断地运动,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者离子组成,分子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的分子间间隔不同的缘故。但你是否想过:分子与分子之间的间隔是什么充当着?为什么它受热胀,受冷缩?为什么它能充当一定的体积?我把这些间隔称为“变形空间”。  相似文献   

9.
科苑集粹     
宇宙早期像盆粥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一项研究发现,宇宙的早期形态并非气态,而是由基本原子粒子组成的炙热而稠密的液体。在宇宙刚开始的时期,宇宙就像一碗热腾腾而又黏稠的粥“,粥”随即被稀化,其中一些“米粒”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或分子,这些原子或分子再四处膨胀,就形  相似文献   

10.
纳米技术孕育新的材料革命.世间万物均由原子和分子组成,因而长期以来科学家投入了巨大精力研究原子和分子,并试图改变它们.  相似文献   

11.
大家都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者离子组成,分子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的分子间间隔不同的缘故。但你是否想过:分子与分子之间的间隔是什么充当着?为什么它受热胀,受冷缩?为什么它能充当一定的体积?我把这些间隔称为"变形空间"。  相似文献   

12.
古时候,人们认为事物大都是不可分割的,可是到后来,人们发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很长时间内人们都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包括道尔顿。到后来,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是由居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再后来,我们又发现了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构成的,那么,夸克是否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  相似文献   

13.
《青海科技》2014,(4):92-94
<正>在科学领域的很多激动人心的发明,但均无法与人体相媲美,从我们体内的DNA到原子,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科学奇迹。1/人体由星尘组成你体内的每一个原子都有几十亿岁。氢是宇宙中最常见的一种元素,也是人体的主要组成成分,它是在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碳和氧等更重的原子是70亿到120亿年前在恒星体内产生的,并在恒星爆炸时扩散到太空中。其中一些爆炸的威力很大,它们还产生了比铁更重的元素。这意味着人体的组成成分确实非常原始:其实你就是一个星团。2/自然界最大的分子就在人的身体里  相似文献   

14.
原子     
原子是化学元素的最小粒子,是元素能和其他元素相互作用組成化合物的最小量。化合物即是由各种元素的原子化合而組成的。原子化合而組成的粒子叫做分子。任何物質的分子中所含有的某种元素的量絕不少於一个原子,但是也不会含有一个半、二个半或三又四分之一个原子,即是說,永远含有整数的原子。比如煤气中使人中毒的一氧化碳的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的一个碳原子組成的,而水分子又是由二个氫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組成的。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0,(3)
首先提出了原子核是由中子组成的,原子是由中子和电子组成的理念。首先提出了微观粒子任一组分即合子,都是由重子和轻子组成的理念。首先提出了轻子、电子的运行轨道模型,电子对的运行轨道模型。首先提出了分子轨道的模型。首先提出了暗物质即暗氢分子的组织结构和构形分布。  相似文献   

16.
人們对于原子的认識是逐步发展、逐步深入的。人們在认識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以后,又发現了另一种重要的基本粒子——介子。近年来,又获得了一种由介子代替电子构成的新型原子——介原子。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17(5):355-356
1 首席科学家杨学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6年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91年于美国加州大学获博士学位后 ,在美国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及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所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 ,并被聘为台湾原子  相似文献   

18.
原子分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阐明物理学基本定律,提供各种原子分子信息和数据的一门科学,它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基础,对阐明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检验物理学定律起着重大作用。原子分子物理既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同时也在国家需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生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原子在形成有机分子的时候,4个原子或基团可以通过4根共价键形成三维的空间结构。由于相连的原子或基团不同,它会形成两种分子结构。这两种分子拥有完全一样的物理、化学性质。比如它们的沸点一样,溶解度和光谱也一样。但是从分子的组成形状来看,它们依然是两种分子。这种情形像是镜子里和镜子外的物体那样,看上去互为对应。由于是三维结构,它们不管怎样旋转都不会重合,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那样,所以又叫手性分子。  相似文献   

20.
张家界不仅有世界绝美的风景,而且空气中负离子浓度之高也是世界少有的。 1889年,德国科学家爱尔斯德和格特尔发现了空气中存在负离子后,人们便开始了对空气负离子的研究。空气是由无数分子组成的,一般呈中性。大气中的分子或原子在机械、光、静电、化学或生物能作用发生电离反应,即原子外层的电子运动提高到一定的速度,就会脱离轨道远走高飞,当这个“逃跑电子”被其他中性原子“俘获”后,中性原子承载了负电荷,就成为负离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