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垫江县城郊农业发展变化为例,将农业区位选择、乡村旅游、环境保护等知识渗透其中,设计相关研学旅行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城郊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郊土地不仅因为地理位置受到人们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城郊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城里城外人们的生活水平。以邯郸为例,介绍了邯郸城郊农业发展状况及城郊农业发展的作用,最后根据邯郸城郊农业现状提出了城郊农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徐州市城郊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初步探析徐州市城郊农业发展的思路,并根据城郊农业的特点,对其出路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态科技园区的发展路径是:农业生态科技研发平台齐备,高层次的人才等农业生态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农业生态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促使产、学、研、官和农户等各个创新主体互动,整合一流生态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农业生态科技协同创新网络;在现代政府治理方法与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引领下,发现和培育公司治理机制,为农业生态科技创新提供体制动力,从而创造一流的农业生态效益和农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材作为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撑,是培养服务产业经济发展专业人才的关键。高职农业研学旅行教材的建设对于产业发展、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相关教材的编写、出版现状,在教材编写中沿着合理组建教材编写团队、明确教材使用对象和目标、研究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科学设计教材内容体例、教材样书试用与修订、教材正式出版与推广的路径进行开发建设,为农业研学旅行产业发展培育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甘蔗、木薯产业是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广西大学农学专业是广西唯一农学本科专业,围绕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研联合,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建设农学特色专业,为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宁夏南部的农业主要存在旱洪雹渍自然灾害、广种薄收、小农经济和资源浪费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依据农业经济发展规律考虑效益优先原则,在本区域应走和谐农业、特色农业、城郊农业和循环农业之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从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和地理教学“三位一体”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出发,以丰县农业研学课程为例,分别从地理时空视角、学生素养视角、研学旅行视角、劳动教育视角、学科思维视角,就课程设计的诸多方面提出了设计建构县域农业研学课程体系的方法,并以“农业覆盖技术”为例,说明主题课程的具体实操路径。  相似文献   

9.
农业高职院校在国内国际教育市场竞争中,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学促产,以产促学以研带产,以产出研,这一途径是实现农业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但如何运行,在实践中不出现盲目性,三者怎样的有机结合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对农业高职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高职教育既有利也有弊。在WTO框架下加快发展我国农业高职教育有五大对策;面对挑战,实施农业高职教育的扶持政策;双轨并重,全方位发展农业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加速农业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开放办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强化育人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城郊农业的发展受到土地等资源的严重制约,发展现代城郊型农业,要创新思路,依靠科技,高起点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2.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复杂、综合的,因此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往往会接触到很多丰富而杂乱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主题,研学旅行难免会出现“问题随意、探究浅层、行为被动”的现象,“学科融合下的地理主题探究式研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以云南省红河州“特色农业”为例,阐释了教师如何借助地理主题探究式研学的“四精”——目标精准、线路精心、问题精细、内容精深,指导学生在具体的研学主题引领下,确定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融合其他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真实而复杂的地理问题,真正实现“研”“学”和“旅行”三者的深层次融合。  相似文献   

13.
产学研相结合是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是农业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根本途径,是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一个宗旨,服务“三农”;二个重视,办出特色;三种效益,办活学校;四个名牌,打造名校;五位一体,准确定位;“六个一”工程,优化专业是农业职业教育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劳动教育日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研学旅行产品不断更迭,其农田劳动和学习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儿童劳动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黔江区太极镇现代特色农业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儿童劳动教育在乡村研学旅行中的融合实践情况,及其对儿童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旅游”的创新性育人途径,在推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偏重于研学旅行教育功能的发挥,在研学旅行推动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不足。研学旅行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概念界定的困境、参与主体的困境、实施人才的困境等,基于此,坚持问题导向,从文教旅融合、研学旅行育人共同体打造、导师培养等方面提出了研学旅行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以丰富研学旅行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6.
张卫民 《地理教育》2022,(z1):209-211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 1.课程目标 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准则,本课程设计的总目标是通过对乡土地理资源)——神湾菠萝的探究,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①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某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条件.②通过研学活动,能结合案例分析农业区位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③通...  相似文献   

17.
研学旅行是新时代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研学基地是实施研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研学旅行事业快速发展,但在研学基地建设上还存在研学资源整合不足、优质研学课程缺乏等问题。文章以海南石碌铁矿为例,依托其独特的地质遗迹、矿业遗迹、历史遗迹资源,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征设计相应的研学课程,并从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方面提出研学基地的建设路径,以期为石碌铁矿遗迹保护和发展研学旅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域旅游”和研学旅行在全国各地得到快速发展,而课程成为制约研学旅行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全域旅游”视野,提出了“全域研学旅行课程”概念,结合东营市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优势,着重就东营市全域研学旅行“一三七N”课程体系进行了阐释。该课程有利于破除研学旅行资源条块分割、研学旅行课程混乱无序等弊端,实现研学旅行资源整体优化、整合,满足学生的研学旅行需求和课程选择。  相似文献   

19.
<正>一、农业资源利用学重点学科简介安徽科技学院农业资源利用学学科是由印天寿、刘长荣、吴华珠等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开设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当代农业资源利用学科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部等11个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文件,研学旅游在全国更加得到重视。目前,南宁研学旅游发展的现状是供给不足,需求较大,供需不平衡,导致研学旅游发展缓慢。从供给侧改革来看,南宁要发展研学旅游需要从生产要素、产品结构和消费环境三个方面着力,才能使研学旅游得到快速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