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张晶 《现代传播》2006,(5):26-30
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来美学领域新的生长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从广义来说,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呈现出来的审美因子,或者说是人们以自觉的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事象的总称,一般说来,审美文化具有感性化和符号化的特征;从狭义来讲,审美文化特指在当代大传媒影响下,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所呈现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产品、倾向与行为。审美文化所指涉的不是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等概念的外延,而是其中具有审美意义的成分,是以特定的审美价值观念或尺度来观照、评价文化事象,从而提摄出的一种美学形态。本文提倡审美文化研究的实践品格与实现针对性,作为审美价值观念和尺度的审美文化,对于大众文化、媒介文化或视觉文化进行考量与评价,发现其中的审美价值,也拣汰出其中的非审美成分或亚审美、泛审美的成分。  相似文献   

2.
田浩男  侯长生 《东南传播》2021,(10):104-106
"泛审美化时代"的到来被视为消费文化下审美的异化,即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共同泛化,考虑到身体美学对于身体意识与环境共生关系的强调,可将其描述为身体景观进入大众文化被感性化,且受到消费主义过度关注,进而产生的审美话语丢失,身体在其环境中受到多重话语的摧残而缺少自发性的审美反思.本文以社会发展理论、实用主义理论、身体美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分析研究方法,结合文献资料法、质性研究法,批判消费文化对于身体审美的消解和压缩,使身体呈现出更多的消极意义.并探讨消费主义对身体的压迫与身体审美直接进入大众文化环境间的密切联系,声讨非反思性的身体意识对身体审美话语的消解.  相似文献   

3.
蔺君丽 《大观周刊》2011,(9):20-20,11
美文化是当代美学发展的新视界。对于这种新的美学理论资源的合理运用也日渐成为各个领域文化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文仅从中国古代文学角度出发,并以唐诗研究为切入点,从文化审美、意境追求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希冀对这一理论资源在本学科中的常态体现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刘江红 《现代传播》2006,(6):128-129
2006年10月26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承办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此次论坛以“创意中国·和谐世界”为主题,汇集了国内外6个国家和地区近30位资深业内专家、业界领袖,展开全方位地研讨。  相似文献   

5.
审美文化研究在当今美学界、文论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审美文化研究的著作也层出不穷,聂振斌先生、滕守尧先生、章建刚先生合著的《艺术化生存》无疑在审美文化研究中是别开生面的。首先,作者运用中两审美文化比较的方法,显示了与其他研究者的不同之处。这种比较研究拓展了审美文化研究的视野,为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中西审美文化比较是指一种比较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不是比出孰高就低,谁前谁后。在作者看来,比较更像在“对话”,有了这个高度,审美文化比较可以看成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审美文化比较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对电视艺术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性进行美学意义的思考。审美文化是集中体现当代审美特征的范畴,而电视艺术又以其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成为最适宜的建构审美文化内涵与使命的现实审美途径。电视艺术以视听一体的图像,使审美的内涵在当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异,它的情感兴发的力度更强也更直接,它的现实介入的深度更广也更强烈。因此,电视艺术比其他审美途径更适宜审美文化在建构层面上的深入发展。电视艺术应该以其艺术的完整性去突出文化的和人性的意义持存,通过图像引发惊奇,通过娱乐启发意义。电视艺术应该具有审美文化的全方位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7.
张译文 《今传媒》2024,(1):49-52
2022年11月9日,《国潮盛典》晚会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以及美学表现形式,以古今相融、虚实相生的节目内容为受众呈现了国潮文化。本文基于符号学、传播学和美学理论视角,探讨《国潮盛典》的传播策略,提出了新的分析视角和框架,旨在为传承东方美学、构建国潮审美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蒲震元 《现代传播》2006,42(5):22-25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审美文化”研究已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交引起了中国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历史语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先进文化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审美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我国当今审美文化建设,从重视审美文化研究、倡导审美文化批评、开展审美文化教育等三个方面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审美文化研究问题提出了看法,并呼吁学界通力合作,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学学科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黄怀璞 《新闻界》2006,(2):81-82
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新闻理论界开始关注新闻美学问题,进入90年代,这种研究渐趋深入。另一方面,随着电视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日益突显,美学理论研究也就自然眷顾到电视新闻的审美属性、审美功能、审美价值等相关美学问题。但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新闻美学及新闻类别美学,仍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期望通过对“审美的新闻”这一命题的简要阐释,粗略探讨电视新闻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审美文化心理是人类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意识的积淀和凝聚,代表了审美文化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体现在特定的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以及审美价值标准等等。社会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不仅仅有满足消遣、娱乐的一面,还有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一面。从美学角度看,受众需要的形成受到其自身审美文化心理的影响;与此同时,受众选择接受媒体过程中其审美文化心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也在不断地发展。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兴起和繁荣,受众选择面明显地拓宽了,眼界也不断地开阔,其需要也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满足,这样受众必然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和追求。要想满足正在发生变化的受众的审美需求,首先必须对其产生原因即审美文化心理作出清醒的判断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汤雪 《传媒》2019,(16):40-41
关于审美文化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西方论文中都有对于传统审美文化的论述,但是审美文化真正作为美学研究的焦点则是在当代社会大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下形成的。其中,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审美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大众文化的文化共享性和商品拜物性使得美学界对这一文化形式的探讨和接受从来都有争议,为了实现调和,美学家们开始寻求其与审美自律的结合,在此情况下审美文化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12.
这部由季羡林做顾问,许明主编的《华夏审美风尚史》的立意,具有学术研究应有的原创意识与原创精神。《华夏审美风尚史》界说了美学研究的新的对象,提出了美学研究的新的范畴,扩展了美学研究的领域,我觉得这是本书最为值得肯定的地方。《华夏审美风尚史》探讨了华夏民族的审美风尚这个新命题、新课题。所谓“审美风尚”,即一个民族的共同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性特征的审美趣味、艺术情趣、时尚习俗与生活风俗的审美观照的总和。按照主编的说法,它研究的范围,包括了行为文化的习俗、风俗、礼俗以及相关的民间艺术,通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1月10日上午,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央电视台《永远的红军》节目摄制组联合承办的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风格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央电视台、革命军事博物馆、新华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传媒大学近2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审美文化研究所所长、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晶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4.
反美学观照:广告文化对艺术审美价值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殿元 《新闻大学》2007,(4):132-136
广告与艺术各自有着不尽相同的审美规范和不能互容的审美价值,广告的存在根据并不在广告文化内部,广告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其他在他为的特征,广告文化的当下性和功利性构成了对艺术普遍性和超越性的消解。我们这里对广告文化的反美学关照并非要进行优劣的价值判断,因为我们不认为审美价值应该定于一尊,艺术本质不能代表所有的审美价值。当然,广告的反美学观照也不表明我们要举双手赞成广告对艺术美学规范的冲击,我们的立场是人本主义的理性审视,即对人类健全精神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写在前面     
1994年,朱光烈先生曾在本刊发表传统媒介的“泡沫”论,引发广泛的争鸣。本期发表作者的《不谋万世者无以谋一时,不谋天下者无以谋一域——2006年再论“泡沫”》。文章依然认为新媒体将取代旧媒体,并指出是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来美学领域新的生长点。蒲震元的《审美文化研究三题》从审美文化研究、倡导审美文化批评、开展审美文化教育等三个方面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审美文化研究提出看法,并呼吁通力合作,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学科;张晶的《作为美学新路向的审美文化研究》对审美文化的内涵、外延作了探讨界定,提倡审美…  相似文献   

16.
《重构美学》是德国著名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阐述当今美学问题的代表作。韦尔施批判性地思考了当代全球的审美化现象,阐释了美学和伦理学、哲学的关系,探讨了美学的新问题、新建构和新使命。作者认为当今审美过于泛滥,过度追求时尚,美学必须重构,美学必须超越艺术和哲学问题,必须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美学也必须关注当今科技的发展,重视听觉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李水仙 《现代传播》2014,(4):145-146
2014年3月2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主办,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研究’丛书发布暨座谈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圆形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学界、业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及中国传媒大学师生二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原广电部副部长刘习良发来贺信,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汤恒、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张永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等领导也致电致信表示祝贺。"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研究"丛书项目总监、原中国传  相似文献   

18.
了解美学理论的重要性已无须多言,但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美学理论却大有机巧。人们总是先喜爱一种事物、一项运动,才会想到去琢磨其中的奥秘、掌握其中的技巧,学生也是先有了现实的审美需要和具体的审美能力,才会进一步深究美的本质、美的形成、审美过程的构成要素等理论问题。基于此种认知,《审美文化导论》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审美实践,满足他们审美的需求,培养他们审美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美学思想是在中国当代美学讨论热潮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美学并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思辨,它真实地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密切地关注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方向。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重心应该是探讨如何将美学思想与具体社会活动相联系,形成有效整合社会的审美文化,以更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泰汉审美文化宏观研究周均平著,人民出版社,2006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浓厚历史传统的国度,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的文化精神气质。周代之郁郁、先秦之蓬勃、汉唐之大气、两宋之雅致,明清之哀婉等等。在传统文化资源受到普遍重视的今天。人们关注哪个时期的历史,往往折射着人们对当下中国社会整体精神气质的某种文化期许。一般来说,每一时期的文化活动、文学艺术形态及其流露出的审美趣味和观念。最为集中地凝结着该时期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