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有助于结合学校实际实施课题研究,形成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整合课程资源,创设品牌项目;有助于促进校本研究。新课程给学校体育自主权和选择权,如何把新理念向操作层次转移,抓住体育课程校本化这个切入点,发挥地方优势,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构建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有助于结合学校实际实施课题研究,形成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整合课程资源,创设品牌项目;有助于促进校本研究。新课程给学校体育自主权和选择权,如何把新理念向操作层次转移,抓住体育课程校本化这个切入点,发挥地方优势,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构建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王金淮 《考试周刊》2013,(54):128-128
对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内涵、价值取向、教学方案的制订、组织实施及评价进行分析研究,依据本校特色,结合本校实际开设校本课程,既顺应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潮流,开发了学生喜欢的体育校本课程,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实验角度对小学周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选择及实施评价等进行了探讨,突破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和开放性,大幅度优化了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4.
“所谓体育的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的体育教师为主体,存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体育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校本(毽绳)课程开发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实验研究成果"主题资源开发"进一步的实践和推广,在应用的基础上总结出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新途径和方法——"学校与社团合作,资源与理念整合"双向合作模式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有利于构建模块教学模式和构建学校体育特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掌握技能、提高体能、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素质.并在文中提出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若干建议.这对于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并能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胡晓东 《考试周刊》2011,(57):134-135
“所谓体育的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的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体育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季浏)。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没有具体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而只提出学习目标、内容框架和教学建议。学校和体育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形成学校的特色,而开发本校的篮球、排球这两个体育项目。有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阐述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开发大学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原则以及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为如何更好的开发大学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策略分析,旨在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校本德育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本"是一个外来词,英语表述为school-base.校本教育的提出,源于"校本课程"的概念,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是以校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开发中的运用.校本教育理念运用到学校其他活动中,便可以形成校本管理、校本研究、校本模式等,这些要素的组合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校本教育."校本德育"就是指立足于本校,在深入研究本校德育实际、充分挖掘本校德育资源、组合有关德育要素基础上形成的符合学校特色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它是对校本教育内涵的拓展和挖掘.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从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实效性着手,对黄冈师范学院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为提高大学体育课程开发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冬季特色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巨大的发掘潜力,以其特有的气候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为支柱,因地制宜地开发地域性资源优势,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功能,突出黑龙江省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创造出富于时代特色、丰富多彩的健身理念和冰雪文化,旨在为黑龙江省冬季特色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分享课程开发权力与职责理念的体育课程校本化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承上启下的联动环节.体育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是一个在国家课程愿景、地方课程方案与本校课程情境之间不断调适的动态过程,它是体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从基于"泰勒原理"的经典的目标模式来看,体育课程校本化开发包括分析体育课程情境、确定体育课程目标、选编体育课程内容、预设体育课程实施、开展体育课程评价等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12.
王晓辉 《考试周刊》2011,(25):141-141
体育教育资源是学校体育的核心,体育教师应当从本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教材资源,把那些反映各地自然地理和风土人情的、学生感兴趣的、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沿海学校海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结果:沿海学校海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丰富体育课程推进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依托有利资源合理开发,建设具有特色的海洋体育校本课程对于学生的培养和学科的建设有重要的作用。提出按照国家规定,合理开发;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开发;根据学生培养特点开发;依据本地特色海洋体育运动进行开发;围绕海洋体育理论知识开发;围绕健全海洋体育课程的软硬件基础开发,六种开发方式,旨在为沿海学校海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以办学理念、校训为统领,通过态势分析法诊断优劣势,充分利用大学和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开发、整合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现已初步形成“博行”特色校本课程框架。  相似文献   

15.
刘传玲 《成才之路》2014,(35):88-88
正体育校本特色课程资源就是为丰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有效提高学生体能、技能、智能等素质的发展,根据本地区、学校或学生的实际采用科学的手段,开发出具有简易性、趣味性、实效性、针对性、适用性的运动素材资源和条件资源,为本地区各类学校体育课程正常、有效地实施服务的课程资源。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们现已成功开发了"海安花鼓"、"三门球"、"手足双门球"等体育校本特色课程资源。其中"海安花鼓"  相似文献   

16.
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大学体育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方向,也是大学体育课程创新与改革在21世纪初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建立体育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不仅可以实现本校体育教学资源共享,还将大大促进大学与大学之间体育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和相互利用,使优秀的教学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理论分析法,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对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的状况,课程的门类,课程教学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门类多样化,已经形成了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有条件的学校在积极建设本校特色项目课程,但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8.
体育课程内容说到底是一种文化,开发地方课程内容资源实际上是在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陕南地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独特性为开发独具特色的地方体育课程提供了可能.研究发现,陕南地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有四个特征:(1)傩文化影响深远,民俗体育土壤深厚; (2)道教发源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有较强群众基础;(3)水资源丰富,与水相关的体育内容有较强的生活性; (4)山地众多,森林覆盖面积大,适合开展登山、定向越野等户外运动.因此,学校和教师可以在民俗体育资源、民族民间体育资源、水资源和山地资源中选择开发和构建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以促进体育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更新.  相似文献   

19.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必要性 1.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有利于解决"课程悬缺、候补"问题.学校在设计、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过程中,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有利于学校、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了解.通过对校本课程设计,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与本校资源的有效结合,使课程内容更适合本校的条件和本校的学生发展,从而更好地避免了课程悬缺和候补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E-Learning作为一种信息化时代的新兴的产物,以其高效、便捷的网络平台为传播载体,已经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E-Learning能有效解决当前大学体育课程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教学难题.基于得实网络教学平台对E-Learning大学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进行研究,能为E-Learning大学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