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期新闻讲座我们推出了“精品透视”一组稿件,其中包括获奖的新闻作品、记者自述采写经历和专家点评3部分,以求全方位地展示一篇优秀新闻作品的诞生历程。多视角地探讨其成功之处,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新闻精品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许多人认为新闻是“易碎品”而将其随意“粗制”,许多新闻稿件也因为是“粗制品”而成为“易碎品”。而事实上,作为记录历史的新闻作品,不能以其受众关注度的易移而抹去对“精品”的追求。新闻精品所产生的新闻冲击力和社会影响力,能穿透历史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甚至社会的走向,成为历史的标记和刻痕。军事新闻呼唤精品,这是时代的需要、受众的期盼,也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系。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能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就是一篇呕心沥血写出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新闻精品”,简言之,就是它已超越了“一般新闻”的标准。换句话说,不仅要具备“五个W”新闻要素,还应突出几个方面的问题:1.独家性;2.深度性;3.思辨性;4.广泛性;5.必读性。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汇报》2005年3月23日头版刊发的“国际述评”:《花招还能玩多久》一,笔认为,它是一篇当之无愧的精品报道。  相似文献   

5.
安宇 《新闻传播》2004,(8):47-47
在一些人看来,所谓新闻精品,不外乎是新闻作品被评上哪一级“好新闻”。其实这种观念给我们多出精品、全面提高新闻质量带来很大误导——就“好新闻”而抓新闻,忽视一般性的新闻基础工作,这很容易将新闻工作引入狭隘的新闻功利的泥沼。  相似文献   

6.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用得上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大转折》(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就是一篇这样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  相似文献   

7.
新闻事业的发展要求新闻工作都把出精品作为自己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而角度“精”题目“巧”,则是新闻精品的两翼。只有两翼强健了,新闻才能大有作为,报纸才能大有希望。  相似文献   

8.
新闻媒体“同题竞争”异常激烈。我们不能只看到“同题竞争”,而忽视“特色经营”。我们应重新认识“问题竞争”中的几个“关键词”: 重新认识“策划”——重策划不能轻采访;读者会欣赏策划,但更看重新闻事实。 重新认识“独家”——重独家视点不能轻独家新闻;总有一天,“摘新闻”的日子会过不下去。 重新认识“时效——时间的重要性不能超越事实本身;为什么有持久影响力的新闻精品越来越少了? 重新认识“漏报”——“独有什么”比“漏报什么”更重要;不要过分强调“全面覆盖”。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媒体纷纷突破原来计划经…  相似文献   

9.
地市党报如何在县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新闻力量,在促进县域影响力、知名度、品牌化方面发挥作用,不仅应合县域上下之需,更是地市党媒应有之责。笔者多年实践心得是:紧扣中心,聚“创”突破,聚“新”突破,聚“量”突破,聚“力”突破,聚“先”突破,发挥新闻力量。  相似文献   

10.
细节,犹如新闻精品中的珍珠、玛瑙、美玉,它逼真、闪光、小而精巧,瑰丽动人。尽管看起来是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却生动活泼,小中见大,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往往成为新闻事实或故事情节中最真实、最精彩、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也是新闻精品中最能说服人、打动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难怪有人把新闻细节称为“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了。而事实上,一篇传世的新闻精品,都有一两个、两三个精彩感人的细节。因此,我们在新闻采写中,不可不重视对新闻细节的潜心捕捉和着力表现。 选用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细节 细节是组成情节最基…  相似文献   

11.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记者采写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的新闻精品,也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用心发现深挖题材“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界老前辈郭超人说过:别人看  相似文献   

12.
新闻工作要认真实践马克思新闻观,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多出精品佳作,当好“耳目”与“喉舌”是新闻队伍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精品,《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上乘的作品”。新闻精品,当然是指质量上乘的新闻作品。树立新闻精品意识,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4.
罗文全 《青年记者》2006,(18):75-76
新闻价值创造新闻影响力,新闻职业让了我们养成了这样的“本能”:当听到某件事情或事件的时候,首先考虑到这个线索有没有新闻价值。确定有价值之后,才去深入了解和核实事实的真实与否。如何成为发现新闻价值的优秀“选手”,是新闻实践中的一门必修课。  相似文献   

15.
人类自从有了新闻传播活动以来 ,中外新闻作品浩如烟海 ,它们忠实地记录了历史 ,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不灭的足迹和翔实的史料。可以说 ,这些历史“碎片”闪烁着时代的精华 ,堪称时代的真金。本着借鉴历史创造未来的初衷 ,新华出版社推出了由白庆祥同志策划、主编的《中外新闻名著鉴赏大辞典》。该辞典续集在内共四卷本 ,收集中外新闻精品4000余篇 ,近千万字。从这些作品我们可以透视近二百年来中外新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可以饱览两个世纪以来的新闻精品。首先 ,精品来自于记者的慧眼识金。精品之所以“精” ,是因为事实本身具有较高的…  相似文献   

16.
我想,不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每年都希望能够采写出一两篇精品吧?我曾在《阳泉矿工报》担任过记者,现任阳泉煤业集团三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分管通讯报道工作。近几年来,我每年都有一、两篇作品被市级以上报刊评为好新闻。熟悉我的同行说:“你小子有搞新闻的命,好事都让你碰上啦!”果真是命好吗?我不这样认为。采写精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光靠碰是碰不上的,下面是我采写新闻精品的几点体会,愿与各位商讨,互相提高。  相似文献   

17.
新颖鲜活,独特奇异,是一种有强烈吸引力的趣味。求新求异,人之常情,谁爱看千人一面,谁爱听千腔—声。受众对新闻评论同样提出这样的要求,希望读、听、看了每则新闻评论,都能受到点新触动,懂得点新道理,得到点新启发。我国新闻评论大家都是身体力行求新独创,讲出—段段发人深省的经验之谈,捧出一篇篇新意灼灼的言论精品。近代进步报刊政论传统的奠基者王韬,反对“泥古”,反对刻意模仿和无病呻吟,指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他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大量评论,在继承古代杰出政论家优点的同时,又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8.
刊登在《中国铁道建筑报》2003年1月11日上的消息《今天火车登陆海南》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据介绍,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当天,全国有150多家新闻媒体的200多名记在现场采访。之后,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上刊登和播发的“火车登陆海南”的消息中,唯独这一篇一枝独秀成为获奖的新闻精品。它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龚拓 《新闻世界》2013,(6):27-28
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同行纷纷采用“精品栏目”、“精品言论”、“精品创作”等口号,目的是为了提高新闻报道的整体质量。那么,究竟怎样出精品呢?笔者认为,当代新闻人要树立精品意识,将科学思维方式应用于新闻创作中,方能出精品。  相似文献   

20.
一篇新闻能否成为精品佳作,题材选择固然重要,但精心提炼主题则更重要,因为主题是新闻的灵魂,它是衡量文稿思想性,指导性和新闻价值的标尺,也是支配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运用及标题制作等写作环节的轴心,所以,下功夫提炼好主题,对于新闻精品写作来说,实在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