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说《阿Q正传》的人物塑造,其宾主手法的运用是高超的。如以宾衬主:以“看客”的“宾”衬阿Q的“主”,加剧人物悲剧色彩。众宾拱主:以吴妈、小D、王胡、闲人等众多的“宾”的重复出现,以突现“主”的命运的悲剧性,类似新诗中的复唱手法。总之,真正做到“既得主又不弃宾”。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享誉世界的名,它所塑造的“阿Q”已经成为社会共名,成为原型人物。除了阿Q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可以说也是赫赫有名,这就是“假洋鬼子”钱大少爷。  相似文献   

3.
对于阿Q的“革命”,黄修巳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说,“由于他(阿Q——笔者)有革命的潜在要求,因此当辛亥革命高潮来到的时候,阿Q也就比较快的振奋起来了。他向往革命,要投革命党,所以我们看《阿Q正传》的后半部,他那种‘精神胜利’就少了。”(中央电大《现代文学》)但是,这种阿Q的“革命”与精神胜利法相“脱离”的观点却是我们不敢苟同的。 一 在阿Q身上,精神胜利法是其主要表现,它成为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内核。试想,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还成其为“阿Q”吗?它是人物的性格内核,也是小说的核心。它贯穿在整篇小说中,随着情节的进展,阿Q始终都未超越它的束缚:  相似文献   

4.
《语文知识》2004年8期《阿Q诞生记》一文中说:“无人不晓的主人公阿Q是鲁迅以惊人的艺术才华塑造出来的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是《现代汉语词典》唯一收入的小说人物词条。”这一说法与事实不符。事实上,阿Q是《现代汉语词典》唯一收入的中国现代小说人物词条,而不是“唯一收入的小说人物词条”。《现代汉语词典》还收入了不少古典小说人物词条。  相似文献   

5.
文学大师们在描写人物时,十分注意对其服装的描写。本文试以中学教材中鲁迅的小说为例,看一看鲁迅小说中描写服装的作用。一、通过“服装”点明人物的身份和内心世界《阿Q正传》中阿Q在墙根日光下,脱下破夹袄——这件破夹袄除了送人做鞋底外,绝卖不出钱,和王胡比捉虱子,这说明阿Q是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穷困的农民。等他去了一回城里,给小偷望风,偶而得了一包袱的衣服之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是以“宾”的德环出现来突出“主”的悲剧意义的。这种手法类似于新诗中的复唱艺术。  相似文献   

7.
赵延年作为中国版画界的一座高峰,永远值得被敬仰和被研究。赵延年的《阿Q正传》木刻连环画是中国版画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他精心为阿Q等人物造像,循着小说文本阿Q命运线索构想情节,形象地再现了鲁迅小说所关注的国民性弱点。在光与影、远与近、虚与实等方面,赵延年呈现出其解读文本的精益求精。在其重刻的11幅版画中,通过人物位置、画幅结构、人物拉近的更改,赵延年努力更准确地艺术再现鲁迅小说的思想和魅力。赵延年《阿Q正传》木刻连环画呈现出独具个性、富有力度的阳刚之美,塑造了瘦削、执拗、愚昧、卑劣的阿Q经典形象,达到了现实主义版画创作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小说人物     
《现代语文》2005,(6):12-12
小说是文学宝库中弥足珍贵的一份财富,小说人物是这份财富中最熠熠闪光的部分。《水浒传》里,一百单八将形象各异,栩栩如生;《阿Q正传》问世后,阿Q成了“精神胜利法”的代名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以其理性启蒙思想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阿Q。当代作家曹乃谦笔下仍旧有一个麻木冷漠、盲目自大、欺弱怕强、健忘中庸的人物“不可难闻”。事隔半个多世纪,我们仍能发现阿Q和“不可难闻”他们身上一脉相承的精神和言行。本文将从作家不同的叙事视角,人物自身的“精神胜利法”和人物对革命之态度来分析阿Q和“不可难闻”。  相似文献   

10.
“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卜,愚蠢,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寄‘戏’周刊编者行”中,给阿Q形象画下的轮廓。阿Q是个思想、个性相当复杂的人物,质卜,愚蠢而又狡猾,在“阿Q正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时会听到“你妈的”或“你他妈的”或“我他妈的”一类极普遍的口头秽语。“你妈的”和“你他妈的”一般是纯采用来骂人的话。对其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的“国骂”。并愤然指出:“最先发明这一句‘他妈的人物’,确要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我他妈的”则是对自己因事不如意后慨叹、悔恨情绪的直露,并无骂人之嫌。不过,这里要谈的是“妈妈的”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妈妈的”是鲁迅先生只在《阿Q正传》中例外使用的。它的使用与刻画阿Q人物形象,反映小说主题思想,小说语言风格密切相关。阿Q的身上毛…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是以“宾”的循环出现来突出“主”的悲剧意义的,这种手法类似于新诗中的复唱艺术。 被示众砍头的阿Q“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阿Q在喝彩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看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这吴妈就是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中的那个阿Q欲爱不成的女佣。在第四章,阿Q向吴妈求爱,闹了一场恋爱的悲剧。他的毡帽被地保索去,棉被赔了赵家的香烛钱,最严重的是损害了吴妈的声誉。阿Q的轻狂让她觉得无颜活在世上,倘若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谈到他的小说创作时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大名鼎鼎的阿Q也是如此。阿Q的生活原型都来自他们的故乡绍兴,或是同乡,或是远亲。阿Q的主要原型是生活在绍兴新台门东面的戴家门里的流浪汉兄弟———谢阿有、谢阿桂。阿桂平时以农工为主,后来为生活所迫,“以偷为副业”。辛亥革命那年,绍兴的知县和绿营管带都逃走了,城防空虚,阿桂跑到大街上,大声嚷道:“我们的时候来了,到了明天我们钱也有了,老婆也有了。”其胞兄阿有诚实本分,主妇们都客气地称他为“有老官”。阿有的这些事迹在小说里便…  相似文献   

14.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在中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阿Q一生未娶妻,虽有过一场恋爱风波,但结果还是不了了之。阿Q在调戏了小尼姑之后,小尼姑骂他会“断子绝孙”,但据说,《阿Q正传》一经发表,就不断地有人对号入座,说鲁迅就是在骂他云云。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谈到他的小说创作时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大名鼎鼎的阿Q也是如此。阿Q的生活原型都来自他们的故乡绍兴,或是同乡,或是远亲。  相似文献   

16.
阿Q是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个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以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革命风貌。作品里的阿Q是一个落后雇农的典型形象。后来阿Q也曾有过反抗和革命的要求,可是由于投机钻进革命队伍中的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联合赵太爷、举人老爷,把总等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逮捕、游街,终于阿Q又糊里糊涂被他们杀掉了。对于阿Q的“革命”,历来存有争议。起初有人认为落后愚味的阿Q根本不可能革命,近来又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  相似文献   

17.
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阿Q正传》,从革命是《阿Q正传》典型环境的基调;“革命”是完成阿Q精神典型的点晴之笔和阿Q“革命”的独特精神价值--“臆想革命”三个方面,初步论述阿Q“革命”在小说中的真实意蕴,在阿Q的典型形象完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新的命题:“臆想革命”,不仅可以为解读分析《阿Q正传》提供新论点,还为诠释历史与现实提出了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关于孔乙已、阿Q等人物的“偷”的言行的刻画,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王源对《左传》中的"宾主"关系评点可谓独出心裁,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其"宾主"说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内容:"宾主"关系的基本内涵;区分"宾主"的根据;"五宾主"之法;"倒宾作主"之法;"二主并立"之说;"宾"的妙用;"宾主"的详略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朱永芳 《语文天地》2011,(10):60-62
《阿Q正传》以其深邃的思想、娴熟的技巧、独特的风格赢得世人的喜爱和赞赏,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者夏志清语)。大名鼎鼎的阿Q不仅是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的精品,还是揭示人类普遍心理弱点的精神典型。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谈不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