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让学生找回失落的问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师,‘咱’是什么意思?”———“老师,‘歌’是唱的,诗中为什么说是装满一箩又一箩呢?”———“老师,新生活是过的,怎么说是唱的呢?”。这是南京市特级教师刘军在教学《水乡歌》时学生的提问。“什么”、“为什么”是两个充满孩子头脑的具有魔力的词。每个孩子来到这世界,学会说话后,就常睁着好奇的、困惑的眼光,刨根问底地追究这世界的奥秘:“妈妈,那是什么?”“爸爸,天为什么是蓝的?”“蝴蝶为什么会飞?”“我有翅膀,我也会飞吗?”“爷爷,镜子里的小朋友是谁?他为什么长得和我一样?”……为了寻求满意的…  相似文献   

2.
一、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 具有创新意识的儿童往往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学完《镜子》一课后,有个学生问:“老师,眼镜是镜子吗?”我说:“你认为呢?”“我认为不是,否则它为什么叫眼镜而不叫眼玻璃呢?”我哑然了,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但对这样的学生,我能摆“师道尊严”的架子  相似文献   

3.
向华 《父母必读》2013,(1):86-87
鸟老师:姓名向华,网名“鸟英雄”。有些小朋友第一次见到鸟老师,就疑惑地问:“你的翅膀在哪里?”是啊是啊,我的翅膀在哪里?鸟老师不止一次地向小朋友解释自己是一只不会飞的鸟,像企鹅或者鸵鸟那样,而且为了和小朋友们一样,把本来就不怎么灵光的翅膀换成胳膊了。鸟老师原本是一个写动画剧本写绘本故事的人,偶然的机缘在创想园里和孩子面对面地一起玩起来。  相似文献   

4.
“黄色”辨     
这个疑问来自外国朋友。一次,给留学生上课,碰到“黄色录像”这个词语,于是按一般解释之。一位留学生问:“黄色不是你们中国最尊贵的颜色吗?皇帝才能穿黄袍,为什么会指那种事?”课后,查《辞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均无此义项。最后终于在《辞海》的“黄色报纸”条目中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5.
开心一刻     
我不是笨鸟森林里举行鸟儿飞行比赛。当起飞的哨声吹响时,一只画眉还是不飞,结果得了倒数第一。记者问:“你为何要过一段时间再飞呢?”画眉说:“不是有句话叫‘笨鸟先飞’吗?我只是为了证明我不是笨鸟而已。”出生地班主任让同学们填一个表格。宁宁:老师,出生地这栏怎么填?老师:你在什么地方出生,就填什么地方。宁宁:我懂了。老师把表格收上来后,发现宁宁在出生地一栏上写着:“医院”。漏网之鱼老师催促同学们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中的作业本,问:“都交齐了吗?不会有漏网之鱼吗?”有位同学怯生生地问:“老师,那条鱼明天自…  相似文献   

6.
王俊 《辽宁教育》2007,(5):38-39
记得小时候学数学的时候,总有许多的困惑:比如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形的?除法计算的竖式为什么与其他运算竖式的写法不一样?在混合运算中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这些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解释,等课后我再缠着老师去问的时候,老师们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只是用一句“本来就是这样的”回答了事。可是“从来如此,便对吗?”那时我还不会引用这句经典的话来继续发问,只是隐隐觉得既然这样应该有它的一番道理。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鱼》一课时,学生通过观察活鱼、观看录像、小组讨论等方式,轻松、愉快地掌握了鱼的特征。此时,按教学要求已经完成了新授任务,但学生兴趣仍然很高,我便再次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许多同学举起了手,有的问:“鱼是怎样睡觉的?”有的问:“飞鱼是靠翅膀飞的吗?”有的问:“泥鳅属于鱼类,为什么有时能生活在岸上?”有的问:“乌贼、章鱼不是鱼,它们也是用卵繁殖后代的吗?”…… 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其一,孔雀为什么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照理说,这句古诗,不会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但我在教《孔雀东南飞》一诗时,有学生却提出了“孔雀为什么东南飞,不往西北飞”的问题。虽然我借用了30年代我国古典文学大师陆侃如先生的一则掌故,用“西北有高楼”回答了学生。但这件事却使我联想到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类问题,这不正是一种逆向思维吗?事  相似文献   

9.
公理     
老师离开黑板 ,抖了抖手上的粉笔灰说 :“现在请大家作笔记 :平行的两条直线 ,任意加以延长 ,永不相交。”学生们低下头在本子上写着。“平行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西多罗夫 ,你为什么不记呢 ?”“我在想。”“想什么呢 ?”“为什么它们不会相交 ?”“为什么 ?我不是已经讲过 ,因为它们是平行的呀。”“那么 ,要是把它们延长到一公里 ,也不会相交吗 ?”“当然啦。”“要是延长到两公里呢 ?”“也不会相交的。”“要是延长到五千公里 ,它们就会相交了吧 ?”“不会的。”“有人试验过吗 ?”“这道理本来就很清楚 ,用不着试验 ,因为这…  相似文献   

10.
谁会捡垃圾     
手工课上,孩子们一边做企鹅一边不停地问我:“老师,企鹅会飞吗?”“老师,企鹅生活在哪里?它吃什么呀?”我一边指导他们剪纸,一边耐心地回答着他们的提问,同时为孩子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而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11.
童心     
一天,我收到已经转学的学生小军的一封信和100元钱。信中说:“汤老师,您还记得一年前咱班被砸烂的黑板吗?”我当然记得,但小飞不是已经赔偿过100元钱了吗?“爸妈离婚后,后妈老是找茬打我,我很愤怒。那天,我对小飞说起这件事,说着说着,不知怎么就抄起同桌的文具盒摔了出去。后来您说要赔,我没钱,爸爸也不在家,小飞就代我认错了……”看到这里,一年前和小飞谈话的情景出现在我眼前。“为什么砸黑板?”沉默。“就是和同学有矛盾也不能摔人家的东西啊。”沉默。我沉了沉气,看见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  相似文献   

12.
当有人间:“鸟有什么本领?”小朋友一定会很快地回答:“鸟会飞呀!”假若再问:“是不是所有的鸟都会飞呢?”小朋友也许仍会肯定地回答:“那当然啦!”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鸟都会飞的。比如,生活在南极的企鹅就不会飞,它被称为鸟中的胖子,由于企鹅有大半的时间在海里游泳,为了适应环境,企鹅的翅膀就逐渐演变成像船桨一样的前肢,慢慢地就失去了在空中飞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老师离开黑板,抖了抖手上的粉笔灰说“:现在请大家做笔记:平行的两条直线,任意加以延长,永不相交。”学生们低下头在本子上写着。“平行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霍尔,你为什么不记呢?”“我在想。”“想什么呢?”“为什么它们不会相交呢?”“为什么?我不是已经讲过,因为它们是平行的啊。”“那么,要是把它们延长到一公里,也不会相交吗?”“当然啦。”“要是延长到两公里呢?”“也不会相交。”“要是延长到五千公里,它们就会相交了吧?”“不会的。”“有人试验过吗?”“这道理本来就很清楚,用不着试验,因为这是一条公理。霍尔,你说说,…  相似文献   

14.
早就跟学生许愿,写一篇《我和我的学生们》的文章。今天才还了这个愿。 我的学生一个个机灵鬼似的。我高兴的时候,他们就问这问那,什么“火星上有过生命吗?”什么“北极有地下城市吗?”什么“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呢?”……问个没完没了,那意思,非让老师你张口结舌,红着脸跟他们说不知道了,才算罢休。还多亏我看的书多,订的杂志多,不知道的还能查一查,不然还真得让他们问趴下;我生气的时候,他们就变成小绵羊,一声不言语,各自看各自的书,个人做个人的作业。有人要说一句话,谁都狠狠地用眼睛瞪他。每当看到学生们听话的样子…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做了一个课件,画面上有漂亮的红枫叶,蝴蝶、蜻蜓站在叶子上,翅膀一张一合,意图是让学生发现翅膀大小一样,可以完全重合,以便引出“对称”。我耐心地提问:小朋友,看一看这个画面你能发现什么?生1:蝴蝶很美丽。生2:它们的翅膀会动。生3:蝴蝶、蜻蜓都会飞。老师的期待没有如愿以偿。我重新设计教学,删去现代化教学媒体,把原来的“看一看”改为“折一折”,使“对称”的特点变成真实可感触的东西,让学生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切身体验。我采集了一种对称的小叶子发给学生。师问:小朋友,你们见过这片叶子吗?生纷纷说:见过…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堂普通的数学课,内容是《年、月、日》。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2月份定为平月呢?把1月份定为平月不是好记一些吗?”授课教师回忆道——当时这一问题难住了我和其他同学,我说:“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很难!现在老师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这个问题留待你们课后去研究,看谁  相似文献   

17.
公理     
老师离开黑板,抖了抖手上的粉笔灰说:“现在请大家作笔记:平行的两条直线,任意加以延长,永不相交。”学生们低下头在本子上写着。“平行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西多罗夫,你为什么不记呢?”“我在想。”“想什么呢?”“为什么它们不会相交呢?”“为什么?我不是已经讲过了,因为它们是平行的啊。”“那么,要是把它们延长到一公里,也不会相交吗?”“当然啦。”“要是延长到两公里呢?”“也不会相交。”“要是延长到五千公里,它们就会相交了吧?”“不会的。”“有人试验过吗?”“这道理本来就很清楚,用不着试验,因为这是一条公理。谢苗诺…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堂普通的数学课,内容是《年、月、日》。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2月份定为平月呢?把1月份定为平月不是好记一些吗?”授课教师回忆道——当时这一问题难住了我和其他同学,我说:“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很难!现在老师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这个问题留待你们课后去研究,看谁最先能找到答案告诉老师。”第二天有十余位学生兴致勃勃地找到我,急不可待地告诉我问题的答案。该教师描述的教学场景在最近两年常见,一点都不新鲜,这可算作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对问题延时处理”。通过教师假设自己“不知”来鼓励学生去求知,本无可厚非,但是该教师面  相似文献   

19.
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案例: 一天,当我和学生一起分析《愚公移山》最后一段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 学生:“老师,《愚公移山》的结尾,这样安排,可信吗?” 老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 学生:“因为根据地理学的理论,我认为愚公要想移走这两座山,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作者最后却用这样一个神话般的结尾来收缩全文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大家思考过吗?”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我上《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讲到司马迁受酷刑时,有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我想问一下,司马迁到底受的是什么刑?”我一愣,学得“腐型”还是不要作太多介绍为好,毕竟不是很适合跟小学生尤其是女生讲,何况教材中也没有用“腐刑”的字眼,就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这个问题画了一个美丽的“休止符”:“同学们,中国古代的酷刑有很多种,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查阅资料。”谁知下课后不久,语课代表小跑来告诉我:“老师,小飞在讲司马迁是太监,还说粗话,搞得同学们都在哄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