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天山造山带与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深层岩石圈对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天然地震剖面的解释,探索了南天山造山带、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和塔里木(塔吉克)地块的岩石圈大地构造关系,认为在研究区东西两侧,塔里木(塔吉克)地块为南北直接俯冲于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和南天山造山带之下的双向俯冲模式;在中部帕米尔地区,西昆仑造山带在帕米尔地区形成构造结并仰冲于南天山造山带的前陆冲断带之上.由此形成了两大新生代复活的巨型造山带,而造山带与塔里木(塔吉克)地块之间的俯冲和对接关系,展现了独特的"盆一山"耦合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广泛分布强烈的板内变形和造山作用,传统的板块构造理论常常将其解释为板块边缘汇聚力的远程效应。然而,中国大陆的板内造山作用与汇聚板块边界之间缺乏可预期的动力学联系,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大陆碰撞或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本文提出另一种可供选择的解释,认为板内变形主要取决于岩石圈不均一性。相邻的板块拼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板块之后,区域地质演化进入板内阶段。板块碰撞导致的岩石圈不均一性和重力不稳定性可以触发强烈的板内变形甚至造山作用,其延迟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岩石圈不稳定性的程度和地球深部的热扰动。与板缘造山带相比,板内造山作用缺少板块俯冲.碰撞过程,板内造山带的演化历史相对简单,通常是以岩石圈拆沉作用开始,以地壳的垂向增生为特征,最后以岩石圈拆沉作用结束或形成重力不稳定岩石圈。因此,板内造山作用一般沿着古造山带发育。古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低成熟度的特点不仅是岩石圈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挥发分和含矿元素的富集在活化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成矿潜力。板内造山带的成矿作用依赖于深埋在岩石圈-软流圈系统不同深度水平上含矿流体的突然释放,主要发生在造山作用初始阶段和造山后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从90年代开始,固体地球科学将大陆动力学作为跨世纪的研究目标。代表岩石圈热学和力学变化最为剧烈的造山带是大陆动力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又是地学界集中力量攻克的难点和研究热点。90年代初,地球科学部抓住这一机遇,利用我国是世界上造山带最多、类型最全的这一地域优势,选择具代表意义的秦岭造山带,通过实施“八五”重大项目“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组织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造山带最为突出的国家,尤其是在西部地区,这类特征表现的更为明显。从最新造山带构造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造山带内生金属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并对这些内容作了探讨,旨在为同行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辽西进行的构造研究确认了这里曾经在早中生代期间发生过几次重要的构造变形事件,地质上,这几次构造变形的时代被限定在中三叠世老虎沟组沉积之后到晚侏罗世髫髻山/蓝旗组火山岩喷发之前.期间,第一期逆冲推覆构造被水泉沟组不整合覆盖,第二期逆冲推覆构造被髫髻山组/蓝旗组不整合覆盖.本文通过对水泉沟组火山岩、邓杖子组火山岩砾石、髫髻山组底部火山岩以及侵位到逆冲构造岩片中的安山玢岩脉体进行锆石SHRIMP法U-Pb定年,比较准确地限定了燕山板内造山带早中生代几次构造变形的时代.这对于研究燕山板内造山带早期变形特征和变形历史、研究整个燕山造山带的变形过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沿中央造山带存在一条巨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其西起阿尔金-祁连,往东经秦岭,延至大别-苏鲁,全长超过4000km。柴北缘片麻岩中含柯石英锆石的SIMS离子探针原位微区U-Pb定年获得超高压变质年龄452±13.8Ma,锆石的退变质年龄419±6.7Ma。SHRIMPU-Pb定年获得秦岭含金刚石片麻岩中锆石的下交点年龄502±45Ma,上交点年龄1545±100Ma,认为前者代表超高压变质年龄,后者为原岩岩浆锆石年龄;获得榴辉岩锆石的上交点年龄1381±82Ma和下交点493±170Ma,认为上交点代表榴辉岩原岩年龄,下交点代表超高压变质年龄;获得江苏东海县青龙山榴辉岩含柯石英等超高压矿物锆石的年龄为441Ma±9Ma,449Ma±9Ma,和442±9Ma,平均444±9Ma,核部含斜长石+磷灰石锆石年龄为761±13Ma,认为前者代表超高压变质年龄,后者代表榴辉岩原岩结晶年龄。认为中国中部沿中央造山带中存在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第一期为加里东期,第二期为印支期,两期超高压变质事件在时空分布方面是不同的,加里东期超高压变质事件由西部阿尔金-柴北缘延至东部大别-苏鲁,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事件没有在大别以西发现。认为中央造山带应是一个多期活动的造山带,较早形成罗德尼亚大陆的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可能留下了10亿年左右的构造岩浆事件记录,如中央造山带中大量10亿年左右的花岗岩及基性超基性岩类;罗德尼亚大陆之后第一次裂解作用可能发生在800年左右;其后早古生代加里东期的洋盆裂开,蛇绿岩和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大量出现是一次十分强烈的板块构造事件,从东到西,沿中央造山带均有分布;加里东期造山事件之后印支期沿该造山带又有一次大的板块裂解和俯冲碰撞作用,表现在勉略蛇绿岩洋壳及大别-苏鲁印支期超高压变质带的存在。中央造山带保留和记录了多期裂解、会聚事件,通过对其解剖,不仅可以认识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并由此理解全球的大陆漂移、一系列大裂解和大会聚等大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7.
位于燕山陆内造山带中段南缘的蓟县盘山花岗岩体由狼家峪、官庄、东罗庄和小盘山4个侵入单元组成,并发育侵入期后含斑石英二长岩脉,发育环绕岩体分布的周缘向斜并侵蚀早期东西向蓟县断裂.对前3个侵入单元及岩体西侧围岩中的顺层侵入的含斑石英二长岩脉等4件样品的锆石U-Pb(SHRIMP)定年结果为,年龄值界于203~207Ma,表明盘山花岗岩体侵位于三叠纪末期.这个年龄结果进一步限定了燕山陆内造山带东西向褶皱、逆冲/逆掩断层系统形成时代的上限,显示其形成时代为印支期.  相似文献   

8.
狼山造山带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它经历了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与变形、中元古代被动陆缘裂陷槽裂解→沉积→闭合、新元古代晚期开始的活动陆缘、海西期-中生代以来的挤压造山并伴有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的漫长构造演化与发展过程.该造山带有丰富的锌、铅、铜、铁、金等矿产资源,矿床(化)类型、矿床规模与时空分布规律都与其成矿地质背景、构造演化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有不同的矿床形成:在新太古代主要形成了海底火山环境热水沉积条带状铁矿、在中元古代主要形成了与被动陆缘裂解过程相关的海底喷流-沉积铅锌铜铁硫化物矿床、而在海西期-中生代以来挤压造山过程中的岩浆热液活动,既形成了中小型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又对中元古代等先成的喷流-沉积矿床产生了明显的改造和叠加成矿作用.东升庙、炭窑口和霍各乞矿床的部分铜矿是造山过程中叠加成矿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额尔古纳成矿带是中国东北重要的银、铅、锌、铜、钼多金属成矿带,它位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东南缘。最近,额尔古纳成矿带西北部发现了砂宝斯、老沟、小伊诺盖沟等金矿床和一些金矿点。这些金矿受洛古河-二根河韧性剪切带和额尔古纳河韧性剪切带控制,矿体常赋存于韧性剪切带的次级张扭性断裂构造中。矿石中硫化物含量一般不超过3%,且硫化物以黄铁矿为主。流体包裹体有气液两相、含CO2三相和纯CO2包裹体3种类型。气相成分以H2O、CO2和N2为主,含少量H,S、CH4为特征。流体包裹体的盐度低,介于2.06~8、54%NaCleqv之间。老沟金矿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71℃~452℃之间,平均295℃,小伊诺盖淘金矿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9℃~493℃,平均亦为295℃,均属中温热液矿床。老淘金矿成矿压力为61~122MPa,平均82MPa;小伊诺盖沟金矿成矿压力为38~172MPa,平均93MPa。前者成矿深度介于6~9km,平均7km;后者成矿深度为4~11km,平均8km。上述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造山型金矿类似,形成于蒙古-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T2-J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J3-K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碰撞后到造山后火山.侵入杂岩组合.碰撞后岩浆活动大致发生在125~145Ma,铜陵地区辉长岩包体和大量堆积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富碱岩浆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繁昌盆地中的中分村组和赤砂组火山岩以及南部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过铝质的长英质岩套;由中部铜陵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和北外带侵入岩等构成的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系和由铜陵地区的中基性侵入岩、庐枞盆地龙门院组和砖桥组火山岩、宁芜盆地龙王山组和大王山组火山岩以及沿长江两岸呈NE方向分布的富碱岩浆岩构成的橄榄安粗岩系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准铝质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岩套.造山后岩浆作用大致发生在105~125Ma.宁芜地区辉长岩的侵入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宁芜和庐枞地区过碱性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由繁昌盆地蝌蚪山组火山岩和庐枞盆地双庙组火山岩以及宁芜盆地辉长岩侵入体组成的碱性岩系和由庐枞盆地浮山组火山岩和宁芜盆地娘娘山组火山岩组成的过碱性岩系属于造山后碱性-过碱性火成岩岩套.与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相对应,在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发生了两期壳幔相互作用.其中早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上部圈层的底侵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晚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下部圈层的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微弱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晚石炭-早二叠世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碱性花岗岩组合在嫩江-黑河构造混杂岩带两侧呈北东向展布。晚石炭—早二叠世的侵入岩组合则代表了后造山的伸展背景。碰撞拼合时代大约在早石炭世。区内晚石炭—早二叠世存在热侵位的基性、超基性岩和碱性花岗岩,并有晚石炭—早二叠世宝力高庙期陆相火山喷发。热侵位的基性岩、超基性岩、陆相火山岩、碱性花岗岩在深断裂带的相伴出现称为(后造山)三位一体.表明多宝山岛弧带与松嫩地块的拼合时代大约在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12.
天山造山带是古生代多期碰撞增生作用的产物,其确切的造山时代是当前争议较多的热点问题.分布在西南天山的科克苏-穹库什太剖面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最明显的两期变形事件分别为朝北的推覆作用和NE-SW韧性走滑作用.本剖面可分为伊犁岩浆岛弧、伊犁结晶基底、高压变质杂岩三个岩石-构造单元.野外可见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侵入到绿片岩相变质岩中,岩脉切穿绿片岩中面理构造.通过锆石U-Pb LA-ICPMS测年,科克苏剖面钾长花岗岩的年龄为341±6Ma和338±8Ma,穹库什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313±4Ma.其中,花岗闪长岩发生了黑云母定向排列,通过对黑云母进行^40 Ar/^39 Ar测年,获得坪年龄为263.4士0.6Ma,表明该花岗闪长岩受过后期热事件的干扰.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属于钙碱性系列,Nb和Ta含量低而Rb,Ba和TH含量很高,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岛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组成非常相似.结合前人对该地区高压变质岩、花岗岩和火山岩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西南天山俯冲-碰撞造山作用发生在晚石炭世之前,研究区后碰撞区域走滑作用标志着西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在二叠纪之前全部结束.  相似文献   

13.
海南三叠纪铝质A型花岗岩主要分布于陵水-龙滚断裂带两侧,由六连岭单元、兵工厂单元、石龟岭单元构成。测得六连岭单元六连岭岩体锆石SHRIMP法U-Pb年龄为239±3Ma,形成于中三叠世。该岩体属于该超单元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较大,配分曲线为平展的V字形曲线,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δEu为0.11~0.02。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显示了极强的Ba、Sr-P、Eu-Ti负异常,该超单元比较特别的是没有Nb-Ta负异常,Nb/La值一般大于1,初始锶比值为0.65765~0.72652,εNd(t)值为-6.40~-8.76(平均为-7.36),T2DM值为1534~1725Ma。一系列典型的后造山岩浆组合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该岩套形成于后造山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4.
姜莹 《科学中国人》2007,(11):110-113
专家档案陈衍景1962年生,1980-1990年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12月-1995年3月先后在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做博士后;1995年留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讲师,同年晋升副教授;1998年遴选为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获茅以升青年科技奖;2001年12月-2002年11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起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导师;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6月起兼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成矿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导师;2006年7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973计划"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项目首席科学家(2006-2011年),同年9月晋升为北京大学教授,2007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导师资格。长期从事矿床学和区域成矿学教学和研究,发表大量论著,7次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根据秦岭等地的实际研究,突破国际流行的"碰撞不成矿"的错误观点,首先提出并以大量事实证明了碰撞造山(或A型俯冲)体制的成岩-成矿-流体作用(简称CMF)模式,即:①俯冲板片变质脱水、熔融作用形成流体和岩浆,导致仰冲板片成矿分带;②碰撞造山带构造热演化的3阶段性决定了成岩-成矿-流体作用的3阶段性;③挤压向伸展转变阶段的减压增温过程是大规模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爆发期,使成矿总滞后于洋盆闭合50Ma左右。CMF模式已被广泛接受(SCI他引>200次),已用于我国各碰撞造山带的成矿研究和找矿。曾在登封群内发现石牌河不整合,解体登封群、太华群;将早前寒武纪花岗绿岩地体划分为C型和O型,提出O型地体富含金矿;借助配位化学理论建立了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演化的氧化还原模式;在国际地科联增设2.3Ga分期界线之前,发现2.3Ga地质环境突变事件;发现我国2.3-2.0Ga碳酸盐碳同位素正向飘移现象。现专于陆陆碰撞体制的流体-成岩-成矿作用研究,开拓造山型银、铜、钼等矿床类型的识别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河南冷水北沟铅锌银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栾川冷水北沟铅锌银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界栾川断裂北侧。矿床赋存于中-晚元古代浅变质碎屑岩建造中,受断裂控制,矿体呈脉状;矿石主要由金属硫化物,少量石英和碳酸盐组成;围岩蚀变和成矿过程分为4个阶段,以石英-黄铁矿组合(Ⅰ阶段)、黄铁矿-闪锌矿组合(Ⅱ阶段)、多金属硫化物(Ⅲ阶段)和碳酸盐(Ⅳ阶段)为标志。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含CH4的碳水体系,盐度为0.22~13.8wt%NaCleqv.。从早到晚,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420℃~340℃(Ⅰ)、3700C~280℃(Ⅱ)、320℃~260℃(Ⅲ)和〈260℃(Ⅳ)。Ⅰ、Ⅱ阶段的流体盐度低于8wt%NaCIeqv.,Ⅲ阶段增高至13.8wt%NaCIeqv.,甚至偶见子晶。Ⅰ、Ⅱ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均一压力分为两组,即180~200MPa和70~80MPa,代表着深约8km的静水与静岩压力系统的共存或交替;Ⅲ阶段只有70~80MPa一组压力,指示开放环境注入的静水压力体系。Ⅰ、Ⅱ阶段静岩与静水压力系统的交替现象完全吻合于断层阀模式,含CH4的CO2-H2O流体的脉动沸腾消耗了流体成矿系统热能,并使盐度不断增高、成矿。该认识可被Ⅱ阶段广泛存在的沸腾流体包裹体组合证明,也与流体包裹体成分类型、矿物共生组合特征、矿石组构的规律演化相一致。以上表明,冷水北沟是一个典型的形成于碰撞造山挤压向伸展转变期的造山型Pb-Zn-Ag矿床实例,成矿机理可由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型(即CMF模式)所解释。  相似文献   

16.
对造材的原则和根据造材原则怎样的合理化造材进行了阐述,合理化造材是木材检验的关键的环节,也是提高木材数量、质量和林业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对于无法正常吞咽,而具有正常的消化功能的患者,通常医生进行肠内营养,使患者更好的得到营养及药物支持。然而造瘘管并不是永久性的,对于行造瘘术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多种原因使造瘘管需要进行更换。文章将从造瘘管置换术方法、适应症、并发症及其预防、前景与展望等几方面阐述长期肠内营养患者行造瘘管置换术的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大量的实例讲述了造材的方法,造材是木材生产的关键也是提高木材商业价值的关键,造材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木材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造材生产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提出如何提高原木合理造材的措施及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海霞  李妍 《科技风》2013,(20):165
目的:分析肠造口患者的护理需求,完善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在造口门诊设专人负责记录肠造口患者的咨询,采用自行设计的咨询记录表,记录患者的咨询信息。结果:肠造口患者咨询204例次,有效解决问题例182次(89.2%);肠造口术后2个月内咨询比例较高132(64.7%)。咨询内容主要为造口并发症问题、皮肤护理、造口用品信息和饮食问题,分别占63例(30.9%)、57例(46.3%)、40例(32.5%)、33例(25.0%)。结论:开展肠造口患者出院后门诊咨询有助于了解肠造口患者的各项护理需求,对完善健康教育内容和开展延伸护理服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