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说文解字》的说解中,“同意”这一术语的含义是:一组字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偏旁,运用大致相同的造字方法,表示同一类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谈《说文解字》“同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意"是许慎《说文解字》的说解用语之一,它既沟通了造字意图相同的汉字,也解释了有相同参构意图的部件。"同意"对后人分析汉字字形有较大的影响,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同意"做了必要的阐释与补正。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同意”本意辨说陈建裕《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造字结构、探求汉字本义的专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体系完整严密的字典。许慎创建的编排系统和释字体例等,成为我国历代辞书编纂的楷模。《说文》在对汉字形、音、义的说解过程中,运用了很多术语,...  相似文献   

4.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从多方面探讨了汉语词义引申现象,他使用一系列引申术语标注引申,推导引申义时.运用了由本义推导引申义和征引文献推寻引申义两种方法,还阐述了词义引申的方式,包括连锁式引中和辐射式引申。另外探讨了许慎释义时涉及到的引申现象,还对《说文解字》中出现较多的“一日”,进行分析,指出其中的词义引中。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尔雅》和《说文解字》中的训诂术语,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并用具体的数据和例句加以说明。其中,释义术语在两书中频繁出现,注音术语在《说文》中出现的次数更多,而辞例术语在两部原书中都较少使用,多出现在与其相关的注疏中。《说文》中的训诂术语在《尔雅》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6.
李玉平 《现代语文》2007,(7):120-121,127
"之言"类术语是郑玄注释中广泛使用的一类术语,我们这里仅就《周礼注》中该术语的情况作一下穷尽性的调查研究.据我们统计,郑玄在《周礼注》中共使用了53例①"之言"类术语,其中"之言"51例,"之为言"2例.由此我们从形式上就可以将该类术语分类如下: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8,(3):67-70
许慎虽在《说文解字》中对"象形"和"指事"下了定义,但这并不表示二书的界限分明,归类清楚。造成"象形"、"指事"归类产生歧义的原因,共有:一、"指事"的定义不够清晰准确。二、使用相同的术语分析象形、指事的字形结构。三、指事以象形为主体。四、许书解释字义和分析字形不甚相合或存有二说。五、许书解释文字形义不甚清楚,又无法根据术语加以判断。六、观点着重在"描绘实物形象"或"表示抽象事类"的差异。因此造成学者对二书归类上意见的分歧。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伦理学主要是从"道德的立场"出发,探究教育领域中的各种"道德"现象或问题。《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对伦理道德的追求是教育的应有之义。然而,曾几何时,伦理道德成了书本中的术语,德育成了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说文解字注》示部为例,探讨段玉裁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包括阐明《说文》体例、辨析训诂术语、校订《说文》、重视引申义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慧苑音义》时距初本《说文解字》相近,其释义引《说文解字》122条,与今本《说文解字》比较,有31处异文、误引现象。以金藏《慧苑音义》为底本,参以今本《说文解字》及其他字书,考校因古今字、正字俗字、音近形混等原因致讹现象,了解慧苑时语音文字面貌及传抄篡改致讹现象,同时为今本《说文解字》提以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燕 《考试周刊》2013,(5):24-25
古汉语中的通用字包括通假字、古今字、異体字。但由于通用类术语的使用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有可能导致这几种不同性质的文字现象出现混乱,特别是在我们通行的几本古代汉语教材中。因此,本文就把王力版与郭锡良版《郑伯克段于鄢》释文进行了对比,从而对文字通用类术语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2.
《晋书音义》注释体例丰富,术语多样。注音以反切法和直音法为主,术语不一。用多种术语注释《晋书》中的俗字、古今字及异体字,兼引《字林》、《说文解字》等文献的注释。训诂则主要采用引用文献注释的方法。释字解词主要分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是汉代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收录500多个古文,开启字书传抄古文的先河。《类篇》为宋代官修字书,继承《说文解字》的传抄古文传统,收录古文900多个。我们通过对比这两本字书中所收录的"古文",比较汉代古文和宋代古文内涵和外延,从而构建宋代古文观。  相似文献   

14.
汉字中"声读同字",是一种特殊现象,因此许多学者对此研究并不深入,但却在《说文解字》中占据一定地位。通过对《说文解字》的认真阅读与分析,以及广泛查阅资料,笔者认为,《说文解字》中声读同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确定被释字读音、补充释义以及区别形音近似字。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说文解字》中关于“转注”的定义作新的考证,阐明了“同意”及“一首”之意,并结合《说文解字》本身提出了关于“转注”的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首创中国古代字典的部首排检法,用"六书"理论详尽分析汉字形体与字义间的关系。宋代官修的《类篇》以《说文解字》为本,并在其基础之上独创"以部首为纲,以韵目为目"的编纂方法,并网罗收集大量新字及汉字的多种音形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类篇》在编纂目的、收字部首、编排方式、注释体例等方面的异同,可以发掘出二者之间的继承和发扬的关系,揭示它们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以及辞书史上的显著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试考“考”     
许慎于《说文解字》序中云:“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学者,对“建类一首”理解不一,故有形转、意转等数家之说。然对“同意相受”则意见较一致。再阅《说文解字》正文。许慎于“考”字下注“老也”,又于“老”字下释“考也”。可见“考”“老”两字意思无二,是谓“同意相受。”然观《楚辞·离骚》有“朕皇考曰伯庸”一语。其中“考”字历来均注释为“父”。《尔雅·释亲》中也记有“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云云。《尚书正义》曰:“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下注:考妣,父母。“考”字在上述先秦文献的记载中均不能与“老”字互训、相代。可见《说文解字》中“考,老也”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与《原本玉篇残卷》中都出现了重文这一重要的语言现象.以《原本玉篇残卷·言部》为例,分析总结《原本玉篇残卷》重文在征引《说文解字》字形上的类别、特点及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与《说文广义》都不是虚词词典,但二书都对虚词进行了研究。它们在虚词解释的时候,在术语、体例、收词、训释方法等方面存在异同,显示出《说文广义》对《说文解字》虚词成果的继承和发扬。由此可以看出《说文广义》对语言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教育伦理学主要是从"道德的立场"出发,探究教育领域中的各种"道德"现象或问题.《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对伦理道德的追求是教育的应有之义.然而,曾几何时,伦理道德成了书本中的术语,德育成了高举的标语.重新认识教育的伦理之维,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