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我曾经到过几个公社,作“喇叭配接”的专题辅导,效果还好.现在把这个专题的部分内容提出来,与同志们共同讨论.一、配接喇叭的本质是什么?喇叭和扩音机的配接是否恰当,是正确使用扩音机的关键.如果配接不当,就会产生两种不良现象.一种是配接负载太轻,容易击穿输出变压器或烧坏喇叭;一种是配接负载过重,会使音量减小和严重失真,甚至损坏扩音机.我认为,物理教师应该知道上述现象的实质.“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下面试通过理论推导来揭示喇叭配接的本质.正确配接喇叭的主要目的是使扩音机的输出功率最大而失真最小.我们知道,相同的电源,当外电路电阻与电源内阻相等时,输出功率最大;与此类似,在等压条件下,负载阻抗与扩音机功放管的内阻相等时,输出功率最大.设ε代表电源电动势,R_i代表电源内电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     
<正> 大热天里,同学们纷纷换上了短袖T恤短外裤,或连衣裙。讲台上教语文的王老师却照样长袖衬衫长裤子。有的同学想模仿,结果还没进校门,就挽起了袖子和裤腿,第二天不得不仍旧换上“短  相似文献   

3.
关于师范专科学校实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度的初步构想李清文“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度,就是在一学年中设置三个学期。其中两个长学期基本上按现行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而在一个短学期中集中开设选修课程。在教学管理上,短学期开设的课程全部实行学分制管理。一、改革...  相似文献   

4.
贫乏的批评     
(马桥词典》是不是“模仿之作?”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先弄清“模仿”这个概念。简明扼要地说,“模仿”就是“学样”,这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机械的行为,如婴儿模仿成人,猴子模仿人类等。就文艺领域说,“模仿”有时不一定有贬义,西方文学和音乐中被称作Paltxzv的作品,译为“模仿诗文”、“模仿作品”,其中的“模仿”,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讽刺嘲弄被模仿的对象。可是在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中,“模仿”是被否定的。张颐武曾引用(钱钟书论学文选》第三卷“模仿有正反”一节中“模仿与剽窃是性质迟异的两回事”一句话为自己开脱…  相似文献   

5.
证明“a=b+c”型问题常采用“截长”法或“补短”法.所谓“截长”就是在长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一条短线段,再证明剩余的一段等于另一条短线段.所谓“补短”就是在一条短线段的延长线上截取一段等于另一条短线段,再证明所得的整条线段等于长线段.下面以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一支唢呐半台戏。”唢呐在乡村音乐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它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别适合演奏热烈欢快的乐曲。在我们农村小学小型乐队中,添加这么一两支唢呐,并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能给乐队注入鲜活的分子,增添不少亮丽的色彩。多年来,我指导学校乐队,觉得唢呐最不好教,主要是准备工作繁琐,音准不好把握。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在学生初学时教师应从这几方面着手:一、帮助学生选好理想的哨子,炼就过硬基本功唢呐的音质好坏主要取决于哨子是否理想,特别是初学者,气息短,经验不丰富,若是没有易吹的哨子来学习…  相似文献   

7.
<正> 扩音机与喇叭要进行合理的配接,才能使扩音机有最大的功率输出,才能保证扩音机有正常的音量和良好的音质。在扩音机与喇叭严重失配时,很快就会把扩音机和喇叭烧坏。 在扩音机与喇叭配接的工作中,常常出现许多似是而非的错误。现就举几个例子来分析这些配接为什么是错误的。 例一、如图(1)所示的配接,从表面上看来,好象符合扩音机与喇叭的匹配原则,阻抗和功率都象似达到匹配。实际上这种配接方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张凤琴 《高中生》2011,(8):10-11
“瓦瓦祖拉”南非世界杯“一吹成名” 南非世界杯期间.响彻全场的“瓦瓦祖拉”将灿烂的非洲文化展示在人们面前。这种南非特有的“喇叭”长一米左右。在南非的各种体育比赛和大型活动中,参加者都喜欢使用这种“喇叭”助兴。南非世界杯上,响彻开幕式、揭幕战和非洲广袤大地的南非特有的“喇叭”声,让南非最洪亮的声音传遍了全世界。  相似文献   

9.
<正>任何一种艺术,都讲究一定的法则和规律,都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比如,临帖就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同样,古人作文、写诗也是在模仿。朱熹曾说:“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古代很多诗人会化用前人的好句子,比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仿写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陆游的“何方化得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就是仿写柳宗元的“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相似文献   

10.
鲍成中 《师道》2006,(11):18-19
我们知道,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增加其盛水量,必须将短板补长。拓展开来思考,短板补长后,水位要提升,压力也会增大。如果木板结合不紧密,就会四分五裂,最终桶里的水将所剩无几。在学校这个木桶中,教师就是学校的那块最短的木板。那么,如何才能使教师这块木板发挥出最大效应呢?笔者认为,要真正使教师这块“木板”创造最大效益,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做到“四合”。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九歌》与《九章》的体式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篇幅一短一长,体式一复杂多变一简单,其中“二湘”与“二司命”在篇幅、句式及押韵换韵等方面都相同或相似。因此,推测《九歌》既是据楚民间“九歌”的改创之词,又是倚“九歌”曲调而填写的歌词,即屈原《九歌》是据“九歌”的九支曲调填写的十一首诗歌;进而论证“倚声填词”之法并非起于唐宋或六朝,而是古已有之。  相似文献   

12.
<正>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用途广泛、技巧丰富的一种民间吹管乐器,民间俗称为大笛、喇叭。唢呐通过气息的控制,亦能使音色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所以唢呐不仅能够演奏出粗犷挺拔的刚气,还能够演奏出细腻委婉的柔情。唢呐发音高、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唢呐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民族特色的独奏乐器。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  相似文献   

13.
唉,一提到“小冤家”,我的脑海里就立即闪现出一个男孩的模样:浓眉毛、大跟睛、长睫毛、黑头发、白皮肤,他就是假期写作乐园里的一位“小写手”——我的“死对头”。  相似文献   

14.
小女孩索菲是一个活泼的孩子,这天完成作业后,已经很晚了,可她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她索性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窗户,望着外面漆黑的夜色。忽然,她看到一个老爷爷正在走过来。老爷爷身穿一件黑大氅〔chǎnɡ〕,一手拿着一个又细又长的像喇叭一样的东西,另一只手拎着一只大箱子。他一边走,一边向每座房子的窗户里边张望。索菲很好奇,她看见老爷爷从箱子里取出一只玻璃瓶,把瓶子里的东西倒在那只长“喇叭”里,然后将“喇叭”伸进孩子们的卧室,轻轻地吹气。月光下,索菲看到老爷爷的面孔是那么慈祥。这时老爷爷发现了索菲,便急忙将她从窗户里抱…  相似文献   

15.
现在,在声乐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模仿”一词忌讳很深,不大愿意提到它,总以为模仿是一种机械性的学习方法,教师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大多数人认为这种方法会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还有人认为模仿不是艺术,坚决反对;而也有些教师,过分强调模仿,甚至精确到字字句句,稍有点个性的成份、即兴的东西就是叛逆。其实这些都是片面和不正确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偏激,应该辩证地看待声乐教学中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模仿”在《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依照一定的榜样,做出类似动作的行为的过程。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雁儿飞     
[提示与教学建议]这首歌旋律优美,音域只有6度,适合幼儿学唱。这首歌的歌词浅显而又形象地描述了大雁飞行的情形:排着队,整整齐齐地飞;秋天往南飞,春天往北飞。由于大雁的飞行方向同季节更替密切相关,所以歌词的第二段很自然地将“雁儿飞”同“又过了一年”结合起来,为了使孩子们易于理解,歌词还把小树长了一年同“我们”也长了一岁联系起来。由于歌词形象的描述同幼儿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因此,学唱这首歌时,孩  相似文献   

17.
黄勇莉 《广西教育》2013,(34):38-38
什么是“模仿”?词典上解释为“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学模仿样,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山寨”。人类从开始有意识起,就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可以说它是人的一种本能。模仿是创新的起点,有模仿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常指导学生通过模仿进行写作。  相似文献   

18.
纵观近年的中考、高考作文试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等,试题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灵活,它要求作者摈弃条条框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展露自己的人格世界。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学生习作一般都从模仿开始,然而,现在学生作文中严重存在的雷同化现象以及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严重萎缩,不能不说与片面强调模仿有很大关系。有人是“依葫芦画瓢”,以模仿得“像”为目标;也有人是活用别人的方法而不为别人的方法所拘,斟酌损益,取长去短,创立自己的方法。我们提倡的是后一种模仿。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迈出第一步后,紧接着就要创造,创造才是写作的真正目标。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归纳出了以下几点作文创新教学法:  相似文献   

19.
<正>心灵感悟:兄妹俩恍然大悟,属于他们的幸福就是小木屋里的一切,壁炉里的微光,暖黄色的墙壁,临睡前妈妈的吻……“为什么幸福的青鸟要飞得那么高”,妈妈时常哼唱这句歌词。我一直不明白妈妈唱的“青鸟”是什么,终于,我在《青鸟》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20.
细细考察孩子们的“模仿秀”,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形”的模仿。广州海珠区的一个小学生特别喜欢一种叫“挑逗”的零食,在学校里,常常模仿广告里的情景对女同学说:“我要‘挑逗’你哦!”以至回家见到妈妈,也大呼小叫“我要‘挑逗’你哦”!有一个6岁男童与邻居家…个4岁小女孩玩耍时,竟模仿电视上男女亲热的镜头,脱掉衣服搂抱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