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阿瑟·密勒以社会问题剧蜚声文坛.他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被誉为美国戏剧创作史上的经典.本文从<推销员之死>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采分析密勒对传统戏剧艺术创作,尤其是对古希腊戏剧和易卜生社会剧的继承和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2.
阿瑟·密勒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在其作品《推销员之死》中,阿瑟·密勒表达了在日益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的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所遭遇的危机。如果人类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和工业发展,不注意保护自己居住的生存环境,那么大自然将会还以人类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3.
美国戏剧家阿瑟·密勒在戏剧《推销员之死》中塑造了几位耽于身份认同危机的人物,威利·洛曼和他的两个儿子向往成功,但在追寻成功的道路上不能认清自己的身份角色,酿成了家庭悲剧.本文从认同危机角度,分析他们的认同危机是如何在现实与梦想的矛盾中产生并形成悲剧的.  相似文献   

4.
<推销员之死>是一部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梦境中上演的生死悲剧.在这部戏剧中,阿瑟*密勒一方面通过运用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以及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威利*洛曼这位以推销为职业的小人物在奔波中空忙,并在梦想幻灭中走向死亡的悲惨一生;另一方面,正是通过对威利一生悲惨命运的生动刻画,密勒敏锐地洞察到了所谓"美国梦"的冷酷本质,深刻揭示了以金钱为唯一价值原则的现代社会对生活的抽空,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5.
时<推销员之死>描述之美国梦、<蜗居>之中国都市梦内涵进行论述,认为其梦想都是过时虚幻的,同时<推销员之死>更多从心理上来描述推销员威利·洛曼的性格缺点而<蜗居>更多的展示社会弊端.  相似文献   

6.
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成功刻画了威利、琳达、比夫等人的形象。探讨威利和琳达的论文已经很多,但对其长子比夫却很少论及。本文试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分析比夫的成长历程,探讨其如何在经历了天真、出走、迷惘、顿悟和认清自我的过程后,逐步走向成熟,从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威利·洛曼是阿瑟·密勒(1915-)的杰作<推销员之死>剧作中的主要人物.本文拟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并对其诱导因素进行详细的剖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个悲惨而平凡的推销员--威利·洛曼是那个无情的现代社会的牺牲品,而他那破碎的美国成功梦想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美国悲剧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8.
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的作品《推销员之死》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意识流作品的写作特点,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幻想以及戏剧舞台效果展现的表现手法,使整部剧构成了一幅真实与幻想交织、现实与回忆融合、直叙与插叙交替的整体画面,充分展现了悲剧主人公威利.洛曼矛盾的内心、缺陷的性格及他那虚幻的梦境。  相似文献   

9.
试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视角分析<推销员之死>和<长日入夜行>中母亲形象,通过丈夫、母亲本身和儿子的视角来分析母亲独特的感情体验以及各种境遇下母亲形象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代表作,也是一部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相融合的心理剧。从人物心理外化的几种表现手法——心理对话、幻觉与回忆以及动作,可见剧作家如何展示主人公威利.洛曼悲剧性的一生。  相似文献   

11.
齐芳 《考试周刊》2008,(23):214
威利·洛曼是阿瑟·米勒的戏剧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的主人公,本文从美国的社会环境、社会的价值标准,以及主人公的自身性格等各个角度剖析了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2.
<推销员之死>的主人公威利·罗曼的"美国梦"的破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从"美国梦"出发,通过对造成威利悲剧的原因分析,揭示了"美国梦"的真谛.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阿瑟.密勒和他们笔下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和《推销员之死》同属于美国最经典的两部悲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学术界分别对两位优秀剧作家的这两部优秀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但就两部佳作的比较研究尚未涉及。文章拟从文化传承、悲剧色彩、表现手法、表现主题等方面对两部巨著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找出二者的共同点,使各自的特色和优点在对比中更加突显出来,作品的深层次价值也更能为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伟大的美国现实主义剧作家,阿瑟.米勒一直关注戏剧的社会功能和道德的教谕作用。《推销员之死》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一部最具深远影响的"战后美国最伟大的剧作"。米勒通过创作《推销员之死》,表达了对"美国梦"的理解。时至今日,该剧所体现的美国社会最致命的矛盾依然存在。《推销员之死》当中关于美国梦的思考,关于人类永恒追求的东西——人性、道德、思想以及它赋予戏剧的责任感,仍然值得人们深思和反省。  相似文献   

15.
姜杨  万连增 《培训与研究》2006,23(5):17-18,23
阿瑟.米勒很少被认为是美国犹太作家的代表人物,因为他致力于描绘美国人而非犹太人在美国的经历。本文试图分析米勒隐晦地刻画在《推销员之死》中的犹太经历来揭示该剧中隐含的犹太性:犹太的流浪汉模式和异化。  相似文献   

16.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作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更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将社会的特定层面展现在观众面前。以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名剧《推销员之死》为例,分析该剧所反映的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大体反映了从商代到春秋中叶黄河流域广阔的社会风貌.<诗经>体现了中国古代狩猎诗的第一个高峰,有14首诗直接涉及狩猎,它们分别是<周南·兔置>、<召南·野有死(鹿吴)>、<召南·驺虞>、<郑风·叔于田>、<郑风·大叔于田>、<郑风·女曰鸡鸣>、<齐风·还>、<齐风·卢令>、<齐风·猗嗟>、<魏风·伐檀>、<秦风·驷驖>、<豳风·七月>、<小雅·车攻>、<小雅·吉日>等.这些诗均产生于周代.本文拟就它们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求教于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8.
<百舌鸟之死>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哈帕·李的唯一一部作品,本文试图比照作者哈帕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进而通过分析作者采用的儿童叙事视角和第一人称叙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阐释作品的自传体性质.  相似文献   

19.
针对李安的<色·戒>,褒贬不一.本文作者尝试从相互抵牾的观点中跳出来,从王佳芝的情感角度解读<色·戒>,具体从王佳芝对邝裕民的精神之恋及对易先生的身体之恋入手,剖析王佳芝的爱恋行为.  相似文献   

20.
杨维炜 《考试周刊》2010,(54):42-43
小说《推销员之死》的主人公威利在剧中经历了从年轻到年老的变化,并在不同时期扮演不同的身份角色,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冲突,引起了身份危机。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威利的身份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