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是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的儿童教育观以注重未来为核心,以幼者为本位,提出了儿童教育的先进方法:理解、指导、解放。今天的儿童教育,成就辉煌,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
作为思想的启蒙者,鲁迅先生很关注中国的儿童教育,他的杂文很多涉及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中国不合理的儿童教育,鲁迅先生进行了批判,并提出自己的儿童教育观念.本文便以《上海的儿童》为例,谈谈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相似文献   

3.
儿童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儿童观的问题。对于"儿童观"的认识和理解,人类经历了一个艰辛又充满激情的光辉历程。尤其在当今急剧变革的时代,儿童的生存和背景变得异常复杂,儿童观的深层危机已经对人类教育构成了威胁。儿童的教育需要正确的"儿童观"做强有力的基础。何时导正了对儿童的观念和行动,教育何时才会有希望和出路。这样看来,要建立正...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作品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批判了封建社会教育对儿童的摧残。同时他提出了以注重未来为核心、“以幼儿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在其创作和评论中更是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今天的儿童教育,成就辉煌,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反思,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今天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人的方式理解儿童--儿童观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观念的更新是关键,而儿童观的转换则是关键的关键。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如何看待儿童,其重要前提是以什么样的方法论为指导来认识儿童。“对儿童的认识”由来已久,但“如何认识儿童,以什么方法认识儿童”却一直困扰着人们,成为人们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曾经像认识其他事物一样,把儿童当作客观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认识儿童;曾经像认识小动物一样,解剖式地认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也曾经像崇拜神一样“仰视”儿童。应该说,正是由于方法论上的限制使我们对儿童的认识远不能满足儿童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陈鹤琴的儿童教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将其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幼儿教育之中,他用自己一生辛勤耕耘的硕果向我们揭示了正确的儿童教育观的内涵。一、确立科学的儿童观是儿童教育的前提条件儿童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准确地了解儿童的需要和特点,从而正确地认识儿童,这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前提条件。陈鹤琴深入到儿童世界之中,通过认真的观察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了科学的认识。他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不是身体较小的成人。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和需要,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因此,只有深入…  相似文献   

7.
鲁迅对儿童教育有着深邃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其思想已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从把儿童的教育目的与整个社会的命运相关联,进而提出培养新人、改革儿童读物和完全解放儿童等观点与思路。反观我们当前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鲁迅儿童教育思想所具有的真知灼见仍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们一边呼吁解放儿童,一边却发现成人对儿童的控制并没有放松。究其原因,历史的梳理告诉我们:中国以"人伦"为教育价值取向的儿童观传统,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启蒙"形态下的教育新思想,都没有为我们铺设一条现成的儿童解放道路。解放儿童依然是今天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真正要解放儿童,我们还要在从儿童出发还是从成人出发上做出根本的抉择,还要摆脱知易行难的哲学困境。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儿童是实施儿童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人们惯用的分析方法并不能达到对儿童本质的认识,在对"分析"方式的反思与批判中,哲学解释学中"理解"的方式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认知儿童的方式开始由"分析"向"理解"转换。本文致力于分析认识儿童的方式由"分析"向"理解"转换的必要性,以期引起人们对这种转换的认识与关注,运用"理解"的方式,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10.
《教育文汇》2014,(5):17-20
正确认识儿童是实施儿童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人们惯用的分析方法并不能达到对儿童本质的认识,在对“分析”方式的反思与批判中,哲学解释学中“理解”的方式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认知儿童的方式开始由“分析”向“理解”转换。本文致力于分析认识儿童的方式由“分析”向“理解”转换的必要性,以期引起人们对这种转换的认识与关注,运用“理解”的方式,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儿童教育开始重视儿童经验,儿童经验已成为儿童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所以儿童教育要注重从儿童的经验出发,但在教育实践中却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忽视儿童经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幼儿教育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关涉儿童教育观。 回归儿童的教育观。不仅包括对儿童天性的回归、儿童文化的回归,也包括对儿童教育理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儿童自尊的建立是儿童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儿童成功人生的起点。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关于如何建立儿童的自尊,让儿童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等问题分别从礼仪教育、奖励与惩罚、树立榜样、游戏与体育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些论述对当今的儿童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儿童观关系到儿童教育。我国现代流行的儿童观存在的问题是,儿童认识理论层面和儿童教育实践层面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儿童观相关研究和解释的匮乏,工具理性对儿童观研究和树立的负面影响,教师观念的不易改变性和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性,这些困境成为现代儿童观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障碍。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当加强儿童观的研究与阐述;在对儿童观树立和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要着眼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修养,为幼儿教师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并提供具体转化策略和实践范例;幼儿教师也要增强自我反思意识,加快教师专业发展。从这些方面入手,寻求现代化儿童观的走向与出路。  相似文献   

16.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家鲁迅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儿童教育思想,在现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鲁迅主张儿童教育要改掉家长本位观念,践行"幼者本位"论;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真正做到理解、指导、解放孩子。本文通过反思当下儿童教育问题,结合实际探讨了现代儿童教育的本质,总结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鲁迅作品看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儿童教育方面,鲁迅有许多科学而精辟的见解。针对封建社会压抑儿童、摧残儿童的旧教育体系,鲁迅从儿童自身特点出发,在创作和评论中,提出了许多使儿童健康成长,成为解放的人的新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认识人的本质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是以认识人为起点的。本文从认识人的本质出发,解读了卡西尔符号哲学的深刻内涵,并重点阐述了卡西尔符号哲学对儿童观、儿童教育本质、儿童教育目标、儿童教育课程、儿童教育原则、儿童教育技术观念等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教育领域的许多问题都有精辟而独到的论述。儿童教育是鲁迅一生中始终关心的问题,在他发表的许多著作和演讲里,都论及了儿童的教育问题,并写下了《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专论。整理和研究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发展幼教事业,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鲁迅的儿童观1.将儿童看作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鲁迅从教育的社会功能出发,认为儿童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和民族前途的命运。他说:“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20年后中国的情形。”“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他反对将儿童当作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