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唐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祖父乃唐高宗时期的名将高侃,父高崇文官终韶州(今广东曲江)长史。高适早年随父亲旅居岭南。高崇文后来病死任所,年少失怙的高适回到中原,客居梁宋之间。《新唐书·高适传》记载:"适尚节义,诸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缙绅所推。"  相似文献   

2.
一、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近来,我阅读有关研究柳宗元的文章,发现一个普遍存在却不引人注意的问题:许多柳学研究者(甚至包括一些著名学者)认为柳宗元最初是被贬谪韶州(今广东韶关)而不是邵州(今湖南邵阳)。如当代文化名人李元洛先生在其新著《绝唱千秋·绝句文化大散文》中说到:“三十三岁的柳宗元,正当风华正茂之年,先贬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刺史,行行复行行之际,掌权者意犹未已,半路上再将他贬为永州司马。”全国柳学研究会会长孙昌武先生在其名著《柳宗元传论》中说:“永贞元年九月,柳宗元被出为韶州刺史。他‘累郡印而南适’,带着年近七旬…  相似文献   

3.
岭南宰相     
张九龄(678—740年),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始兴(今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清化石头塘村)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诗人。  相似文献   

4.
<正>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位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韶关市。学院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师资雄厚、设备先进、口碑良好,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学府。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始创建于1903年(清光绪29年),原名为"北江高等中学堂",1921年改名为广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35年又更名为广东省立韶州师范学校。建国后,学校曾用过北江临时联合中学、广东韶州师范学校、韶关师范学校、韶关市师范学校、广东省韶州师范学  相似文献   

5.
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产生、发展,与生产力发展和交通道路的开辟相一致。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实现,主要通过不同民族、族群的迁移、杂居来进行。因此,“潇贺古道”的开辟促进了岭南的民族融合。融合中,既有百越族群的族内融合,也有移民与百越的族际融合,特别是族际融合的层次性十分明显。依托交通要道及其岔道向周边展开,融合的程度呈现递减趋势,与当今岭南族群分布的态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当今流行的几种权威性中国历史地图集对秦汉时期岭南区划的画法有错误.秦代建立的岭南三郡的疆界与今天的广东、广西、越南的疆界并不重合;桂林郡郡治不在今百色;象郡位置南端应在北纬13度线的今越南中南部,北境在今贵州东南部.西汉的象郡即秦象郡的北部,南境在今中越边境线稍南,郡治临尘在今崇左市.  相似文献   

7.
《岭南逸史》是清代中期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州市)人黄岩撰写的一部章回小说。关于《岭南逸史》的研究,两百年来,已有一些成果,在作者、版本、小说类型、价值等方面都做出了探索。通过研究综述,以期引起学界关注,从而推动《岭南逸史》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
祭鳄鱼文 在唐代,岭南被中原人视为远离文明中心的未开化之地,且弥漫着瘴气。“岭南”二字令唐朝官员胆寒,这是因为,自西周以来,南方历来是官员的流放、贬谪之所。传说唐朝宰相韦执宜在步入仕途之初就不敢提南方的地名,甚至连有关南方的地图都不敢正视,可最终还是被贬至南方崖州(今海南)。  相似文献   

9.
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诗篇。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时为相。在朝直言敢谏,为开元时贤相之一。后被李林甫所忌,贬荆州长史。贬前所作诗未脱台阁习气,词采富艳;贬后感慨加深,诗风一变,语言质朴自然。后人论唐诗转变,每以陈(子昂)、张并称:“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雄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胡震亨《唐音癸笺》),有《张曲江集》传世。  相似文献   

10.
刘彬华是清代中叶著名诗人,辑有《岭南群雅》、《岭南四家诗钞》等诗歌总集。其自著《玉壶山房诗文钞》,则今已遗佚。兹以道光间伍崇曜《楚庭耆旧遗诗》为主,辑得刘彬华古风八题二十一首,厘为一束,以期为之做一些弥补,并借以引起学术界对刘彬华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广东,人称南国。横亘的五岭,亦即南岭,将南粤大地与辽阔的锦绣中华连成一体,岭南由此得名。古时的岭南包括今之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而今,人们贯称广东为岭南。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岭南学术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它是南粤文化、华夏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到了近代,这里又成了西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首当其冲的接触地带,深受西方文明的冲击。岭南的知识分子除了兼顾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邦济世中庸实用的特征之外,还特别具有纳新变通性和强烈的爱国个性,这样的人格系统可以说充分适应了近代广东社会结构剧烈变迁的需要,因而广东学术界、思想界,特别是广东知识阶层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大潮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比如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维新变法的斗士康有为、梁启超,辛亥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  相似文献   

12.
陈政陈元光家族大别山名人○陈政、陈元光(?-711),唐朝光州固始(今河南信阳地区固始县)人。唐初,泉州、潮州间“蛮獠”(即旧史书对山越人的称呼)发动叛乱。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诏令归德将军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名,自副将许天正以下...  相似文献   

13.
傅雪峰,江西修水人,现供职华南理工大学,工书法、山水、花鸟。在当今岭南书画界,青年书画家傅雪峰称得上是较为突出的一员,美  相似文献   

14.
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产生、发展,与生产力发展和交通道路的开辟相一致.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实现,主要通过不同民族、族群的迁移、杂居来进行.因此,"潇贺古道"的开辟促进了岭南的民族融合.融合中,既有百越族群的族内融合,也有移民与百越的族际融合,特别是族际融合的层次性十分明显,依托交通要道及其岔道向周边展开,融合的程度呈现递减趋势,与当今岭南族群分布的态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倪鸿是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生活于清代道光至光绪时期,系晚清粤西重要词人,传世有一卷《花阴写梦词》,收录词作48首。他寓居、游宦广东三十余年,其词的创作地点以岭南为主,故其词作富有浓郁的岭南风韵。倪鸿创作有纪游词、咏物词、题画词、酬赠词等,描绘粤东的风景名胜,赋颂南国物产,表现南疆人文。倪鸿填词取法浙西词派,瓣香姜夔、张炎,词风清空豪旷。《花阴写梦词》产生于独特的岭南,体现了近代岭南文学的繁盛,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六祖慧能     
惠能(638—713年),一作慧能,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禅宗“南宗”的创立人。俗姓卢,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  相似文献   

17.
<正>说起岭南诗人,那一定绕不开梁佩兰。清初诗人梁佩兰,字芝五,号药亭、柴翁、二楞居士,晚号郁洲。他是广东文学史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诗人。他与屈大均、陈恭尹合称“岭南三大家”,同时也是“岭南七子”之一。乡试解元梁佩兰是广州府南海县盐步堡西浦乡(今属广州市荔湾区东漖街道)人,他出生于明朝的崇祯二年(1629)年腊月。少年时代的梁佩兰,曾经跟随当时的岭南名家陈邦彦学习百家之学。  相似文献   

18.
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冼夫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冼夫人是南朝梁、陈及隋朝之际我国越族的杰出首领,梁朝高凉郡(治所在今广东阳江县境)太守冯宝之妻,因为她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功劳卓著,隋文帝时封为:“谯国夫人”,史称冼夫人。当时的岭南地区,居住着俚、僚等许多少数民族,通称越族,或称百越、南越。冼夫人属于俚族,俚族是越族中人数众多的一部分。冼夫人是岭南高凉郡(其故里一说在今广东高州县雷洞村,一说在今电白县山兜村)人,大约生于梁武帝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卒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她家“世为  相似文献   

19.
《教育导刊》2006,(12):F0002-F0002
广州市荔湾区广雅幼儿园西场园区开展的“广雅幼儿园岭南本土文化教育园本课程”研究,以岭南艺术文化为蓝本,以幼儿活动为核心,借助岭南艺术形式,把岭南人文精神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20.
岭南因位于我国五岭以南而得名,其虽然没有昆仑山脉那么雄浑磅礴,却钟灵毓秀,以奇峰突兀、岸岩峥嵘而著称。生于斯地的岭南文人长期沉浸于青翠缭绕、绿水映带之间,书风亦趋内敛隽秀,端庄雅穆。岭南书学发轫于宋代,以白玉蟾行草《足轩铭》卷为代表;成熟于明清时期,其中有陈献章、谢兰生、吴荣光、康有为等,以广宏深邃的学问气注入书学,使岭南书坛气象华章焕彩;成就于上个世纪。岭南为中西文化交汇与融合之重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