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智能 《广西教育》2023,(16):61-64
本文以“认识面积单位”教学为例,论述量感素养的培养需要经由“量”的认知发展最终实现“感”的能力提升,提出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经过初步感知、稳步发展、实践延展三个教学实施步骤,逐渐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的具体策略,包括:通过课前自主探究,唤醒学生生活经验,聚焦课堂新授内容;通过课中多维认知,拓展学生活动经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通过课后综合实践,增强量感体验,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吴梦然 《学苑教育》2023,(24):44-46
数感是学生的一种心智能力,是他们对数、数量、数量关系以及运算结果等数学要素具备良好的感知和感悟能力。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感培养应得到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数感,指导学生通过利用多种方式表述“数”及应用“数”,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场景中快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准确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文章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感培养展开探究,阐述了数感的内涵及特征,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培养学生数感的创新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培养高阶思维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在量感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与实践活动,经历单位产生的过程,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在量感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面积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概念、计算方法等知识点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量感:聚焦量感,集“思”理“量”;着力教材,理“感”论“量”;重组教学,践“学”明“量”;建构模型,回“看”悟“量”。这样,学生经历充分的体验活动,在体验中不断建立、发展和丰富量感。  相似文献   

5.
数感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学生对数(量)的理解及感悟,从“本源”上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转变观念,由数量的结果及过程,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把多元的探究活动化为“隐形的手”推进他们数感的养成,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也是本文将同大家探讨与分享的教学课题.  相似文献   

6.
“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数学眼光”的主要构成之一。本文将通过分析目前“量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及问题,结合《课标》的要求与笔者平时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7.
李忠亮 《江西教育》2024,(19):61-6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视化不仅是一种策略与路径,还是一种方法与思想,能让学生的“量感”可见,为培育学生的“量感”提供了一个视角。在教学小学数学“量与计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可视化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可视化活动,促进学生可视化的生活实践与应用。学生“量感”的形成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素慧 《天津教育》2023,(27):101-103
<正>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了更加详细的论述,其中重点表现在“量感”这一内容上。量感指的是什么?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增加这一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本文就以上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从量感的概述、量感培养的原因、量感培养的措施三个方面展开探究。一、量感概述(一)量感的概念量感是学生在感知物体的长度、大小、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一个核心素养——“量感”,学生量感的形成主要依托于“测量”和“常见的量”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度量单位”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途径。度量单位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小学生对像“公顷”“平方千米”“吨”等这样的大单位比较陌生。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应用量感、从而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大单位呢?为改变目前大单位量感教学“缺乏深度、缺少体验、缺乏体系”的现状,我们提出基于KUD(Know,Understand,Do)模式的多角度量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版课标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换言之,量感是一种对长度、质量、时间、面积、体积等可测量属性的感性认识。小学阶段强调学生能够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进行度量。在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基于学生对具体情境中事物的数量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感知和体验,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  相似文献   

11.
赵娟 《江苏教育》2022,(81):77-78
<正>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的建立具有很强的直觉性和个体性,更多是借助学生的具身体验来进行教学。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主张,这里的“做”就是指教师和学生运用适当的工具进行实践活动,为学生量感的培养提供了方法。1.渗透方法,优化量感的实际体验很多方法和策略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渗透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的活动体验更有针对性,更能达到活动的目的,同时促进学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量感”,要求学生能够直观感知物体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研究通过解析“量”的两个读音,阐释了“度量”“度量单位”的含义。新课标视野下的量感,主要表现为学生理解度量及度量单位;能够合理选择度量单位,实现单位的灵活换算;感受度量的误差,学会合理估计度量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度量的历史,引导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经历直观感知、获得量感,利用多维度空间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3.
数感是学生对数的感知,是基于大量经验形成的思维直觉,是一种潜在的智能。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当成核心的教学目标来落实。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引入趣味情境,让学生在“看思”中形成数感;构建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摆思”中建立数感;设计互助活动,让学生在“做思”中加强数感;依托问题探索,让学生在对比中发展数感;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梳理中积累数感。通过这些具体的措施,引导学生投入多角度、多层级的学习中,助力学生构建良好的数感基础,全面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梅华 《中国德育》2007,2(11):82-84
自尊感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事业的成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树立自尊感。  相似文献   

15.
“计量单位”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量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是最为基本的度量单位,是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螺旋上升的内容.笔者以《面积和面积单位》为例,阐述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关于面积计量单位的教学,以及如何创设多维体验,帮学生进行“量感”的意义构建,如何突出关联,建构体系,促进学生形成计量单位的表征体系,培养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6.
量感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这里的可测量属性便是长短、轻重、二维平面大小、三维空间大小、时间长短等,这些都是抽象的属性。新课标把“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加以强化,使得“常见的量”这原本不起眼的角色熠熠生辉,只要学习量,就必须渗透量感。“计量单位”的教学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估测中、在体验中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17.
量感是数学学科教学重要目标和任务,教师借助情境设计、实验组织、合作活动、实践探索、叠加尝试等学习手段,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到量感体验环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索中形成量感认知。“公顷和平方千米”属于典型的度量教学内容,是训练学生量感能力的重要素材,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时,要针对学生量感认知培养展开教程安排,以提升量感培养效率和品质。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领域自主开发主题活动。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调查和课中分享活动初步认识无刻度直尺和圆规。2.在“比长短”的方案探究及应用活动中体验圆规可以确定线段的长度,感悟“尺”和“规”的关系。3.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操作探究过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展量感和推理意识。  相似文献   

19.
王雪艳 《江西教育》2022,(20):74-75
“量感”类似于“数感”“方向感”“空间感”等,是一种直觉、感悟,是一种心理感受、内在感觉,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物质属性进行感受、体验;对单位量、标准量进行感受、体验;对累积量、叠加量进行感受、体验等,拉长学生的“体验”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20.
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本文以“什么是周长”教学为例,依照量感发展的三个递进水平——感性的量感、理性的量感和辨析的量感,以及具身认知的相关理论,从三个不同维度探索发展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即:在实感具身中体验感性的量感,在实境具身中生成理性的量感,在离线具身中升华辨析的量感。通过丰富的具身体验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