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实践与审美是人的本质的双重表征。只有在感性的、能动的人的实践基础上,才能展开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视域,并进一步凸显审美的意蕴;而人的自由自觉、对象性的审美观也必须蕴涵在实践观之中,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自觉的本性最终在审美领域才能得到解决和完善。因此,在实践的审美化和审美的现实化的双向维度中构建美学的发展体系既是实践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代美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生活·实践”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实践策略或路径,更是一个思想方案。它所聚焦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教育何以在本质上是“生活·实践”的。在教育本质研究的历史与传统中,教育“真理话语”主要有形而上学-神逻辑、历史-经验逻辑、生活-实践逻辑三种解释范式。“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具有深厚的本体论意蕴。教育之所以在本质上是“生活·实践”的,是因为人的本质是生成的而非预成的,是在“生活·实践”中生成的,只有在“生活·实践”中,人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如想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观念系统,就有必要在本体论研究上着紧用力。  相似文献   

3.
发展是人之存在的永恒主题,在其终极意义上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以及自由个性的全面生成和丰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本质的多向度展开首先是通过占有自己的经济生活而实现的。作为基本的财产权利,占有及其内容、制度形式等方面的历史演进,在根本上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空间,造成了不同的生存状况,从而表征着人的发展是不断的从片面向全面、从单纯向丰富、从必然向自由的历史行程。因此,对经济生活中的占有进行哲学分析,是把握人的发展状况及其一般规律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4.
闲暇·德性·现代德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闲暇生活由于具有自由与自为的特性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工业化社会追求效率的原则驱逐了生活中的闲暇,也放逐了闲暇道德。现代德育也以注重工作及制度化生活的引导与规约为主要议题,因而导致了人的制度化生活与闲暇生活以及人的德性发展的不和谐状态。从和谐德性与人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德育改革应该关注闲暇德性。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77):27-28
在阅读和阅读教学中,尊重与发展个性生命意味着教育的本质回归,文章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实施个性化阅读的策略问题。个性化阅读教学意在实践"语文学科承担着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即实现对人的全面关怀"这一思想,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要求教师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要求教师增强学生生活体验、知识经验的积累意识,在阅读中激活学生的相似模块;要求教师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自由交流的心理场;要求教师改变程式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6.
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的最本质属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类本质随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人的本质的实现过程就是人的解放过程,也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随着劳动体系的扩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这是一个动态的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论“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与明显的时代特征,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要求。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由发展是人本道德教育的本质体现,其时代特征表现为:创造性、生活特性、整合性与开放性。实践人本道德教育,主要应围绕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方法体系等进行深入改革。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超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的超越价值黄崴教育是发展人的活动。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变环境,又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改变自己。这里所强调的是人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把实践看作是人与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双向建构的过程──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  相似文献   

9.
以往,人们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局限于认识论的范畴(所谓“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视为本体论的范畴(所谓“自由是人的类特性”).这种缺乏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理解”,有碍于揭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真蒂.本文将从本体论、实践论、创造论、认识论、历史论等诸多方面揭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丰富内涵,以求弄清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本相.一、人类的本质与自由基元的特性(一)自由是人的本质与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自由是人的本质或历史构成与展开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共同追求的美好境界.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区别开来”,“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人类社会历史的构成与发展是人的本质(“自由”)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但是,自由不是一个抽象的独立于人群的抽象物,而是一个属于人的社会的感情标志.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他的生命表现……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而代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无产阶级革命及其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活动.将最终构成一个“以每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到那时人  相似文献   

10.
<正>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结果。美的本质,是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的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世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人的本身。因此,作为一切社会总和的人,既是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同时也是人的审美对象之一,中国有句古语:“人为万物之灵”。古希腊卓越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曾说过:“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7页)。在宇宙万物之中,最美的莫过于人了。  相似文献   

11.
认识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某种精神性的实体,但是,人是在改造外部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成为人的,才成为认识的主体的,因此,认识的主体性具有社会性。  相似文献   

12.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人性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重点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统一来阐述马克思的人性观,并对马克思的人性观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进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的本质是指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是指人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依据。实践是人按照一定的目的能动地改造和变革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原理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把人放进具体的历史阶段和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从特定社会关系中认识人的本质。实践是人本质的最终决定者。  相似文献   

14.
论人性及其教育的价值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性远非善恶所能包容。人性是具体的,具体的人性是活生生的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时空和社会关系中满足和实现需要的行为表现,人在满足需要的行为中表现其人性。教育应以需要的视野看待儿童的人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和选择,其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构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业教育具有两个需求主体,一是经济社会的需求;二是公众的个人需求。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特征,表现为职业教育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职业人才,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职业教育是实现弱势群体生存与发展、体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但它绝不只承载着人类的社会性。人类对于其生物性,也会载录下来,传于后世,而后世基于其需要也必将代代相传,形成文化的另一种。但文化决非简单地承载着人类对其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反映,它常常会是人类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17.
从整个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到社会群体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群体本质再到现实个人以实践为存在方式而不断生成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的论断看似说法不一、前后冲突,实则环环相接、层层深入,并以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切入角度.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实现了从批判继承走向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8.
人性是人的先天自然因素与后天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塑造出来的属性。人性可以分为五个层面,即物性、感性、理性、德性、灵性。由美的对象引发的愉悦感就是美感。美的本质就是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二者之间的契合性。如果用更加形而上的语言来表达,那么美的本质就是存在的合理想性。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的自我欣赏,起源于对人类在模仿、表现、巫术、劳动、游戏等多种活动中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欣赏。艺术的本质是人类人性升华的感性方式。艺术的根本任务就是用艺术品的感染力去推动人性的丰富完善,推动人性自由和谐发展,以艺术品之美激活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9.
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内蕴着人性的主题,直到今天,人的本质问题仍困扰着人们的思想。关于人的本质,本文区分了中外不同哲学家关于人性的理解,并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入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正确性,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界定对于批判"人的本质自私"的思想观点,对于提升自己的人性品格,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WU Ying 《海外英语》2014,(12):188-189
Ralph Waldo Emerson and Henry David Thoreau, both being naturalists, emphasize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However, their views over the influences of nature towards human world are different in many aspects. Basing on a close discussion of"Nature"by Emerson and Walden by Thoreau, the paper would make a detaile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naturalists' views over n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