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有句话叫“童言无忌”,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遇上有些学生提出一些“傻问题、怪想法”,弄得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甚至尴尬。有的教师借提问离教学内容太远而置若罔闻;有的教师干脆付之以笑“傻头傻脑”,而有问不答;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是在扰乱课堂,而责骂学生;往往使提问的学生感到失望。甚至质疑自己,“老师,我说错了吗”?对此,笔者认为: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傻问题、怪想法”,正确引导“对症下药”,既不能回避问题,敷衍了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课堂教学正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突然有学生提出一些教师预设之外的“怪”问题:“老师,共和到底是什么意思?”“老师,佛教宣传的来世到底有没有?”“老师,古埃及人真的能造金字塔吗?”……学生此举往往让教师感到措手不及,甚至十分尴尬。在教学中,教师碰到的初中生“怪”问题,从广袤的宇宙天体到繁复的人类社会,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到真假难辨的人体特异功能、神鬼灵魂,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思维跳跃,出人意料,明显超出文本范围,甚至与某种理论相悖,不容易解释清楚。  相似文献   

3.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提问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一条有效途径。而“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歌德说过 :“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 ,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富有吸引力 ,能引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后的愉悦感 ,这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培养创造性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那么 ,教师如何设计“聪明的问题”呢?一、围绕课题 ,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课题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 ,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的则…  相似文献   

4.
每月谈     
在一次调查座谈会上,谈到教师应该有自我调控能力时,有的人提出异议: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为什么要自我约束、调控?有的甚至把教师需要自我调控看作是扼杀个性…… 这确实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对那些刚踏上教坛的人,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大部分刚从学校出来,进入教师岗位,常为情绪所困,有的“火气旺”,对学生态度粗暴,时有罚、打、骂学生的事发生,有的在工作上时冷时热,上课迟到或提前下课;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堂上发泄不满等等。  相似文献   

5.
的确,案例中张良朋老师遇到的情况,我在课堂教学中也时常遇到。学生的发言,提出的问题不是教师所“需要”的,有时甚至是一些奇思怪想、奇谈怪论。如何对待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课堂教学正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突然有学生提出一些教师预设之外的"怪"问题:"老师,共和到底是什么意思?""老师,佛教宣传的来世到底有没有?""老师,古埃及人真的能造金字塔吗?"……学生此举往往让教师感到措手不及,甚至十分尴尬.在教学中,教师碰到的初中生"怪"问题,从广袤的宇宙天体到繁复的人类社会,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到真假难辨的人体特异功能、神鬼灵魂,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思维跳跃,出人意料,明显超出文本范围,甚至与某种理论相悖,不容易解释清楚.  相似文献   

7.
何炳恒 《云南教育》2003,(25):26-27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一些奇思妙想,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是确保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重要一环。1.从课题入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课题是课文的主旨,有的点明了中心,有的概括了内容,有的提出了问题……它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思想品德课新教材的课题构思精巧,避免了单调…  相似文献   

8.
高考中的英语写作对不少学生来说是一大难关,有的学生甚至怪提笔难下。怎样帮助学生克服思想上和语言上的障碍,是一个高中英语教师必须面临的新课题。一、提问——开拓思路的引导高考中的英语写作,按照要求应该是根据中文的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不能大胆、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环境 ,缺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只把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 ,总是认为提出问题是教师的事 ,有的教师甚至讨厌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必然带来学生消极被动学习 ,缺少发现、提问 ,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日趋减弱 ,从另一角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曾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把“问题提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  相似文献   

10.
刘冬梅 《中国德育》2010,(11):87-90
“德育”一词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后,对它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从古代德育到现代德育,从德育理念到德育实效,从西方的德育理论到其对我国的启示等等。德育目标也是德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自建立以来,其合理问题就一直在讨论中。学者们依据自己的见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是相对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化学教学研究会组织开展全国初中化学竞赛 ,至今已有十届。为什么要开展初中化学竞赛活动 ?如何开展 ?以下结合实际浅谈初中化学竞赛活动的开展。一、正确看待化学竞赛活动初中化学竞赛题常常超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 ,涉及到某些高中甚至是大学的内容 ,难度也比通常的考试大得多。于是有的教师就拼命让学生训练大量的“难题”、“怪题”,使学生陷入了一个更深更可怕的“题海”之中难以自拔。也有的学校和老师认为化学竞赛题大大超出了大纲要求的考试范围 ,进行化学竞赛辅导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堂教学评比课。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教师叫“停”,学生立即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批改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真正明确教师之用意,且能用之于此后之实践”。在这里,“教师之用意”,无疑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从而达到“自能作文”的目的。要做到这一步,教师在作文批改时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作文批改要详略得当。有的教师工作认真负责,作文批改全篇见红,从字、词到句、篇,从语法到修辞都要进行全面修改。这种改法用心良苦,但效果欠佳,甚至可能徒劳无益。那些密密麻麻的批语,连教师自己也不喜欢看,学生又怎么会感兴趣呢?有的教师批改作文则太简单,评语总是‘中心不突出,…  相似文献   

14.
一堂课下来,常听有的教师抱怨说:“这班学生真象木头人,费了老大的劲,就是‘启而不发’!”很显然,这是把“启而不发”的原因归于学生。我认为: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原因却主要在教师。 从教师方面看,一是急躁。有的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或要学生回答;或稍加诱导就要学生完全答对,否则不是冷眼逼视,便是“榆木脑袋”之类的讥讽,人都有自尊心,没有十足的把握,谁肯冒此风险举手应答? 在这种气氛之中,很多人已是“毛孔痉挛,汗不敢出”了。于是大家都保持沉默。 二是不明。有的教师对讲述的内容钻研不深,理解不透,或固执一得,或含糊其辞。所提问题,又大多先带上“唯一性”答案的框框,此时的“启发”,实际上变成了迫使学生“就范”的代词。在这种束缚下,倘若教师的语言再不精当,那实在是不  相似文献   

15.
教师良好的愿望只有经过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体验才能形成。而这一过程则需要时间,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一节课,对有的人来说可能需要一星期甚至一个月;教师的作用是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情境。  相似文献   

16.
《上海教育》2004,(3S):36-36
这是一堂教学评比课。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生把此时作为玩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能充分发挥,思维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把创新教育落到课堂教学中,还学习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十分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不要一切问题都由教师提出,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直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难点,至今人们对它的评价仍说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它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有的人认为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8.
实例导入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本班“先进集体”奖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使奖状便于保存和展示”的问题。学生提议给奖状做一个镜框,教师用微机演示做好的镜框,并问:“要知道做镜框用了多长的木条,是指镜框的什么?”(周长)“要知道需要多大的玻璃又是指玻璃的什么呢?”学生有的在议论,有的在张望,有的摇头。过了一会儿,教师引出课题———面积。探索新知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的物体,找一找哪里有“面”。他们说出了课桌面、文具盒面、天花板面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从而概括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青少年渴望“美”,追求“美”,甚至希望创造美。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社会风气,涉及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与兴旺发达。引导,教育下一代去追求创造健康、高尚的美,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审美的精品,其中储藏的美是丰富多采的,千姿百态的,它们有的表现自然美,有的表现人物美,有的表现艺术美,有  相似文献   

20.
人是爱美的,青年人尤其爱美。但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外表美如何与内在美统一?有些青少年学生并不十分清楚。有的学生穿得漂漂亮亮,但是却随地吐痰,乱掷脏物,开口便是粗话脏话;有的学生见到教师竟直呼其名,或者背地里给老师取绰号;有的男学生蓄怪发型,女学生穿奇装异服,似乎这才“有气派”、赶上了“时髦”,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