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论述,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纲领。《报告》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许多论述,很有新意,为我们进一步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开辟和成功实践是对《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光辉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是《宣言》巨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在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念仍然离不开对《宣言》基本内容的进一步认识,主要通过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革新党的建设四个方面的论述,揭示《宣言》依然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重新审视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理论及其重要意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理论基础研究》(《新视野》1997年第5期冯景源文)针对多年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史普遍认为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问题,从马克思早期到晚期的著作,包括《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进行了深入系统地探讨。针对那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按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因而是“早产儿”“畸形儿”,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说法,从而产生两种重新解释或补充:一种认为马克思晚年…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_L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八大所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5.
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战略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指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为我们进一步用邓小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积极、全面、正确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最好的教材和最有力的武器”。全党、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潮,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  相似文献   

6.
为了把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断引向深入,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近日已出版发行。各级党委组织、宣传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好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活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的内容,摘自1989年6月至2002年6月间江泽民同志所作的报告、讲话、文章、书信、批示等370多篇重要文献,分为25个专题、119个小题,汇集了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梅荣政教授的专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正是深入研究这条实践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的创新力作。这本专著围绕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主题,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作的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科学总结了13年来的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这篇报告是我们党在新世  相似文献   

9.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大量史实,传统讲授式教学往往会导致课堂特色不明、魅力不足。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创新教学方式,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辨魅力、价值魅力和现实魅力,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育人效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站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联系《正处》发表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阐明《正处》在初期探索中的历史地位、巨大贡献和某些不足,既批评了将《正处》和“左”的错误等同起来,视《正处》为“文革”理论基础的谬误,又实事求是地运用唯物史观指出了《正处》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们注意到,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当今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指导我们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四大报告把“特色理论”概括为九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讲了十六个  相似文献   

13.
赵紫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以上简称《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又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认真学习和研究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于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纲领。通过细读党的十九大报告、选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借力“第二课堂”的方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夯实语言基础,更有利于学生深刻地领会十九大精神,提升中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赵紫阳同志代表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三大作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个报告是具有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重要报告,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了蓝图。  相似文献   

16.
赵紫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就我国全局来讲是如此,对局部来说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论断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江泽民总书记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中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引第七节首段)  相似文献   

19.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把社会和谐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一步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了三个重要概念,即:“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和谐社会”。针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世界现当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取向、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本质要求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既而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全国教育系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于年初成立学习研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多方面地加深了认识“全国教育系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于1994年1月在北京成立。1月11日召开了成立大会,随即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