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亚鲁王》是苗族长篇叙事史诗,于2011年6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从“何处唱”、“唱什么”、“如何唱”和“为何唱”四个方面对《亚鲁王》的演唱传统进行初步分析,了解其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唱”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从远古时期开始,“唱”就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先秦时期,“乐”原有的自在发展状态开始受到意识形态的人为解构,逐渐失去了它原始存在的独立性,逐步社会化为一种思想附属物,而乐教思想对早期戏曲形式中“唱”的艺术轨迹在主观上进行了诱发和引导,通过“乐化”的形式来传达“礼教”的思想,从而使前戏曲时期中的“唱”具备了合理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听”与“唱”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从“听”的角度讲,“唱”应该作为一个对音高形成认识的手段;从“唱”的角度讲,“听”应该作为形成音高感觉的有力武器;从人的心理来讲,必须把“听”、“唱”结合起来训练,才能获得音乐心理成熟的整体功能。在视唱练耳的各项训练中都应该遵循听唱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唱论》作者燕南芝庵首倡的“宫调声情说”是著名的曲学难题,是研治古代音乐与古代曲学的学者都难以回避的话题。从一定的宫调自身有无声情,《唱论》所言宫调是否就指元曲的宫调,《唱论》对各宫调声情的描述是否合理、准确。宫调的声情与文本的文情是否一定一致等问题入手,得出结论:“宫调声情说”是古代音乐家长期实践的总结,不能够轻易地加以否定,同时也不能把它绝对化,认为毫无问题。就《唱论》而言,“宫调声情说”指词而不指曲,指单曲(词)而不指套数。  相似文献   

5.
《唱论》作者燕南芝庵首倡的“宫调声情说”是著名的曲学难题,是研治古代音乐与古代曲学的学者都难以回避的话题。从一定的宫调自身有无声情,《唱论》所言宫调是否就指元曲的宫调,《唱论》对各宫调声情的描述是否合理、准确。宫调的声情与文本的文情是否一定一致等问题入手,得出结论:“宫调声情说”是古代音乐家长期实践的总结,不能够轻易地加以否定,同时也不能把它绝对化,认为毫无问题。就《唱论》而言,“宫调声情说”指词而不指曲,指单曲(词)而不指套数。  相似文献   

6.
今天,聆听了五年级的一堂音乐课——学唱“凤阳花鼓”。上课伊始,老师就以倾注强烈情感的“范唱”将学生带入以往民不聊生的安徽凤阳;临近下课.老师又在师生互唱的过程中,以声情并茂的“范唱”诠释了新时代“凤阳花鼓”的内涵,激起了学生对今日美好凤阳的无限向往。  相似文献   

7.
乐以情为“本”,音乐作品之生命,首在于“情”,乐离“情”,则失其感人之力。乐以“形情”,决定其须“唱情”,惟“唱情”,才能体现乐以“形情”。“唱情”,就须得曲情,若缺少此感情体验,就须“移情”。音乐最擅长于表达感情,故亦最能“陶情”。文章想通过对“形情”、“唱情”、“移情”、“陶情”的阐释,论述中国古代“情”的音乐美学思想之高深,使其在新的理论层面上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8.
施光南先生曾说:“音乐的灵魂是旋律,歌唱的灵魂是情感。”只有唱情才能动听,只有唱情才能给人以“同声相应,同气共求”的真情实感,使人“情通”而“神往”,共同进入“出神入化”的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在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里,交织融汇着为人类所特有的各类感情,忧有百种忧,愁有千种愁。而声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明显特征就是歌词能够通过人类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小学生在朗读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唱读”现象。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会唱.但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甚至个别跟”唱”的“南郭先生“连生字生词都不认识。如何杜绝这一陋习,帮助学生克服”唱读“,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是我们小学教师的一大重任。  相似文献   

10.
以泗州戏戏曲音乐的草创过程为出发点,对泗州戏戏曲音乐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酝酿时期(唱门子)、萌芽时期(唱地摊)、草成时期(唱庙会)及各自特点进行梳理。唱门子时期主要是自弹自唱,既没有音乐伴奏、服装行头,更谈不上戏曲表演,音乐唱腔也只是一些民歌小调;唱地摊时期,演唱和伴奏初步分离,出现了"压花场"的表演形式和早期的一些戏曲剧目,音乐唱腔初具雏形;唱庙会时期,班社初步形成规模,有了简单的衣箱行头,表演艺术更加成熟,各种板式和音乐唱腔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1.
表示现代汉语的“唱”义,文言一般用“歌”。在现代汉语中两词都是用来表示按照音乐曲调发出声音的行为,但略有不同。从词汇史的角度观照,大致可以描写出“歌”与“唱”历时替换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音乐欣赏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艺术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如今学生却自嘲没有“音乐细胞”,不懂得欣赏音乐。针对此现象,本文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情境入手,师生共同唱响音乐的主旋律;欣赏和演唱有特色的歌曲;模唱器乐作品主题旋律;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四个方面阐述。以审美为核心,听唱相结合的音乐欣赏教学,旨在激活音乐教学,让学生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林俊卿博士通过反复论证从“贝诺利氏”气动力学得到启示,气在流动时有一种吸靠力。2、被动吸靠挡气闭合发声最符合意大利传统唱法,最科学;反之则对声带挤卡产生病变。3、如何训练与歌唱有关的肌肉,使其真正做到“唱在气流上”。同时还证明了“咽音唱法”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发声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少学生模唱歌曲。尤其是直接模唱歌词的能力相当强,但是让他们唱曲谱却感到困难,显然,这不可能达到能够“视唱简单的乐谱”的要求.这是因为学生们用“唱名”来表示音高的这种观念始终没有培养起来.即缺乏使用“唱名”来唱曲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元代燕南芝庵所作《唱论》是我国第一本论“唱”的专。它是对古典戏曲声乐实践理论的总结,由于它总结了演唱方法的基本规律,所以,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声乐活动同样具有现实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对《唱论》拟从五个方面加以论析,从而进一步肯定它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金翠莲、宋玉莲唱“小曲儿”。阎婆惜“也会唱诸般耍令”。张惜惜本是唱“慢曲儿”的路歧人。白秀英演唱诸宫调《豫章城双渐赶苏卿》。杭州艺人说唱的“小说”《武行者》、《花和尚》、《青面兽》等和说讲的“讲史”《大宋宣和遗事》,后来都成了《水浒》的蓝本。  相似文献   

17.
张晰 《高教论坛》2008,(2):48-49
本文就目前全国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理论中缺少的说话训练法理论进行了大胆的探讨,并通过好的说话习惯、轻声耳语、大声诵唱三个部分,简明阐述了说话训练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目的是丰富声乐理论、提高声乐水平、培养更多的声乐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音乐课堂中,运用“古诗词新唱”的形式开展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学生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欣赏更多中外名曲,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了解多元音乐文化。基于此,本文先介绍了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融入古诗词新唱的必要性,然后将配曲《桑塔露琪亚》与古诗词《关山月》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新唱,最后提出几点将“古诗词新唱”融入初中音乐课堂中的策略,旨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与文学素养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9.
说“变文”     
关于什么是变文、变文的来源和界定等问题,历来众说纷坛。“变文”与“变相”是相辅而行的,是“变相”的说明文。“讲唱”,是“变文”作为一种文体的形式,是中国本上固有的东西。但“变文”不同于“讲经文”、“诗话”、“话本”等其它敦煌讲唱文学写本,不能以“变文”一词笼统称之。  相似文献   

20.
唱哈是广西京族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曲艺之一,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笔者从唱哈的地域分布、表演者情况、受众情况以及传承方式等方面对唱哈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考察及翔实的材料分析,文章观点认为影响唱哈生存发展的原因要素主要有:其一外界冲击导致生活方式变迁;其二曲调本身的难度;其三本民族语言的断层;其四唱哈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其五,对民间信仰缺乏全面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