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民歌与民俗的二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互融性,关系十分紧密,民歌的本身犹如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民歌中蕴含有民俗,民俗中又蕴含有民歌。陕北丰富多姿的民俗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二者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中不断的发展着其内涵和外延。陕北的民俗活动产生了陕北民歌,陕北民歌又称为对陕北民俗的一种客观反映,这些陕北民俗也从不同的侧面返佣了陕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陕北民俗介入发哦陕北民歌当中是一种无意识的、零散的,但一经整合就会复原活态的陕北民俗生活,本文试图通过对陕北民歌这一要素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管窥陕北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精神民俗以及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等。  相似文献   

2.
道情又称“渔鼓”,又名“黄冠体”(道人的装束),源于《九真》、《承天》等唐代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传出世思想,后经演变发展为我国民间曲艺的一种。陕北道情是以清涧道情为主体,吸收了陕北民歌及陕北说书的部分曲调,极吴陕北地方特色,成为陕北地区民间曲艺的重要形式,其曲调丰富,音乐优美,主要体现在衬词、节奏、唱腔、调式、过门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刘宇瀚 《文教资料》2007,(31):37-39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每一种方言各具特色,我国各地的民歌之所以多姿多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方言的差异使各地各民族的音调及唱腔也风格迥异。学习过民间音乐的人,唱出的作品表现力是很强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语言的使用,它左右了曲调的进行和风格的表现。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陕北方言的认识来分析方言对陕北民歌艺术风格的影响。首先认识了解方言,然后分析方言与民歌中的音调有什么联系,最后总结方言在民歌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陕北独特的地域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造就了地域性极强的陕北剪纸艺术。文章简述了陕北剪纸的剪法、表现主题及功能,分析了陕北剪纸的艺术风格,指出陕北剪纸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陕北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5.
陕北民歌真切的反应陕北人们的愿望和要求,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千回百转的历史长河之中流传至今,成为千锤百炼的艺术精品。陕北民歌作为陕北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中的重要角色,描绘和反应民俗事象。陕北民歌是陕北民间的歌,它散发着人间的烟火,它用自己的语言抒发真挚的情感,它的发展从未脱离过这片富饶的黄土地。陕北民歌通过唱词来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它能让人们的生活丰富起来,用艺术的语言形式来传达情谊,陕北民歌表达得不仅仅的歌词的内容,还讲究着语言的韵律。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和它独具特色的演唱技巧,植根于陕北的特殊地理环境中,它拥有悠长的光荣历史,陕北民歌更多的注入的是革命精神,充分的展现出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6.
陕北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一代代顽强的陕北人。在这里伴着嘹亮、高亢的歌声,顽强的陕北人民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勇敢的精神直面生活的困难,同时又改变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陕北民歌这古老而又神奇的艺术形式,积淀了丰厚的陕北文化,传承了陕北人民不怕艰难困苦、勇于改变现状的伟大精神,表达了陕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7.
杜鹏举 《亚太教育》2019,(9):175-176
本文分析了陕北地区地方语言的特色,并对陕北方言与陕北民歌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分析,阐述了陕北地区地方语言保护的重要意义,总结了陕北地区地方语言保护的措施,主要从政府保护政策、社会群众的交流与传播以及方言的留存方式上对陕北地区地方语言保护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陕北地区地方语言特色及其重要性的分析,使人们能够重视陕北方言的保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剪纸艺术是丰富而珍贵的民间艺术资源.陕北剪纸在内容上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许多传统剪纸中的吉祥图案都有其特指的含意.本文通过对陕北剪纸制作过程及语言程式的介绍,概括出陕北剪纸艳丽的色彩及粗狂淳朴、夸张造型的艺术特色,并对陕北剪纸艺术的装饰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朱熹所纂《朱子家礼》传世,深刻影响到现代陕北人的婚仪礼程。主要表现在仪式和思想两方面。试将《朱子家礼·昏礼》置于陕北历史背景下,从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方面具体论述两者的传承关系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陕北民歌是一种区域民歌,是陕北人民精神、文化、思想、情感的结晶。它凭借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质朴而动听的陕北民歌。就是在这千沟万壑的黄土地上,陕北人民将纯朴的方言文化植入到陕北民歌中,使陕北民歌注入浓郁的乡土气息,赋予了陕北民歌鲜明的地方特色。陕北人将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融入到陕北民歌中,陕北民歌就是陕北音乐的根,是陕北人民的魂,是陕北文化的典型标识,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陕北民歌的歌词存在大量的程式化现象。这些程式和套路化的元素为民歌生产提供了有效范式和实用"零件",从而使陕北普通民众拥有一套巧妙灵活、零敲碎打的民歌生产机制。陕北民歌的这种零敲碎打的生产机制,使其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特定的地理区位、艰苦的生活条件、多元的文化背景、民族多元化的地域孕育了陕北民歌,其唱词表现力的丰富率直、真诚朴素,优美的旋律,简洁明快的表达,鲜明的空间感,构成了陕北民歌极富歌唱性的旋律特点。  相似文献   

13.
传承和发展我国多地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提高普通中学生的民间音乐文化知识素养,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责任。在调查分析陕北地区陕北民歌融入初中音乐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陕北民歌有必要融入地方音乐课程,并从教育的理念、领导的重视、教材的编制、师资的培训、课内外实施策略以及健全的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陕北民歌进课堂的的具体实施策略,已期丰富陕北地区普通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发展传承陕北民间音乐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悠久的历史赋予陕北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陕北民歌则在这历史中占有重要的文化地位。无论是与古代文人诗歌的互相影响和发展还是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乃至改革开放以来几度刮起的歌坛"西北风",陕北民歌已成为唯一传遍全中国的民歌。陕北民歌丰厚的文化背景、独特的旋律、鲜明的语言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烙印使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多年以来,陕北民歌研究的主要成就体现在搜集整理和学术研究方面,可谓硕果累累。不过,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语境下,在现代美学理论视野中,对于陕北民歌这种独特的本土经验形式来说,现有研究存尚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本文在对现有研究进行述评的基础上指出,加强民歌研究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应该是进一步开拓和深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论陕北民歌与陕南紫阳民歌中劳动歌曲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和陕南皆为陕西省民歌艺术非常发达的地区,但两地的民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对陕北民歌与陕南紫阳民歌中劳动歌曲的比较分析,发现其分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是由两地地域条件和人民生活态度、精神风貌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陕西民俗文化发展态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进入了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民俗作为社会的传承文化,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更新而不断消长演进,陕西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也不可避免的面临转变,本文在分析陕西民俗文化变迁因素与变迁形式的基础上,探析陕西民俗文化的发展趋势,促进陕西民俗文化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实践赋予民乐的艺术价值总是与民乐的独特表现方式密不可分。民乐教改的主导方式就是音乐的创造活动,它以表现人的情感理想为宗旨来组织教学,以传统民乐神情意蕴为旨归。高师民乐教改重在实践,必须全面承担起民乐发展创新的重任。因此,从民乐教改的现实意义、民乐教改方法构想、民乐教改方向三个层面探寻民乐发展的路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丧葬礼仪描写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涉及了大量的丧葬礼仪描写。从民俗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从民俗与社会生活关系等角度,对本小说中的丧葬礼俗描写做了多角度的观照。丧葬礼仪描写的价值在于以浓郁悲情氛围形成独特的表现手段,揭示了明清时代传统人文精神的缺失,反映了明清奢靡趋利的社会风气和下层贫困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0.
民俗因其具有文化的与生活的二重性 ,可以为中国妇女文化研究提供大量丰富而生动的资料。但对民俗的研究仅仅借鉴中国传统民俗学的方法是不够的 ,而应从诸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中借鉴。其中 ,人类学的理解理论和田野调查方法最具启发性 ,这是因为人类学与妇女文化研究都是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