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首先阐释人物类型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运用,分析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及其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结合人称机制来探讨第一、第二人称叙述视角是如何在小说中营造出复调双声的特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拉近作者、读者以及人物三者之间的距离。此外,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阐明了叙述者、接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蕴含着作者的评判,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2.
从《无名的裘德》文本出发,运用现代叙事学中的视点理论解读《无名的裘德》中多元叙事视角的运用,主要包括作者叙述、以小说中的人物为叙述者的人物叙述、以旁观者为叙述者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或称戏剧视角三种模式的交替运用。多元叙事视角的使用,颠覆了19世纪维多利亚小说的叙事常规,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反讽效果和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复调效果,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在《航程祭典》中,小说叙述者通过塔尔伯特这个叙述视角的"看"和"说"表达叙事层面的"说",叙述视角的"看"与"说"和叙述者的"说"或者融于一体,或者互相抵牾,成为揭示聚焦人物的结构性反讽。从时间的维度看,小说中的结构反讽主要有两种:一是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即时冲突所导致的反讽,二是两者之间形成延时冲突引发的反讽。  相似文献   

4.
儿童视角为叙事文本增添了一种复调审美,其本质是文本中儿童聚焦者与隐含作者间的潜在对话关系。在儿童人物同时担当聚焦者与叙述者的作品中,隐含作者通过控制角色的发声和失声来实现与儿童聚焦者的对话;在成年人物叙事下的儿童视角作品中,隐含作者通过成人与儿童双重聚焦来实现一种双声部的复调审美;非人物叙述下的儿童视角通常出现在第一人称回顾型和第三人称的叙事作品中,则通过叙述者干预实现与儿童聚焦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视角的创拓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视角的创拓,围绕作者与叙述者的分离,叙述者叙述的客观性,“第二度叙事”及人物视角的个性化,叙述语式的突破几个方面,运用比较的方法展开论述,并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创拓蕴涵的深层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死水微澜》中,叙述者与真实作者合二为一。内聚焦叙述视角的采用,在赢得读者信任的同时获得了读者的期待视野;非聚焦叙述视角借助焦点的自由移动,使人物相互观察,丰富了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7.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叙事视角是小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说明英国作家哈代在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所运用的叙事技巧:(一)以作者作为叙述者的全知视角;(二)以故事中的人物作为叙事角度来转换视角;(三)叙述者和人物合二为一的混合视角,从而揭示了各种叙事技巧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以及对读者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者隐退是现代小说家的一种叙事策略和手段,它是小说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减少叙述者干预来隐藏自己的作家身份。叙述者干预又被称作“小说中的作者声音”,是叙述者对人物、事件,甚至文本本身进行评论的方式。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叙述总是努力消弭“作者声音”,尤其是不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强加给人物和读者。这种叙述始终以人物为书写对象,以读者共建叙事为归旨,体现出浓厚的利他性人文关怀,具有很强的伦理修辞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女性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借助小说的形式及虚构性来展示自传的内容及真实性,在阅读理解上很多读者难以把握人物、叙述者、作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而这最主要是由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的多变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在《判决》中通过叙述者叙述方式的不断变化,模糊了叙述者的第三人称的客观叙事,使叙述者的视角和态度发生了含混,并借助内聚焦和零聚焦两种叙述方式的叠加重和消解了叙述者的客观性,使文本表现出了悖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发展了第一人称写法:叙述者不等于作者,他的经历与作者的生平不同:叙述者不仅叙述自己的经历,还转述听到的早于自己出生的事和将来得知的事。用事件见证人的视角代替叙述者的视角,或插入括号来表达他人的心理活动。有时作家也插入进来,以自己的观察代替人物的观察。以自己的感情表达人物的感情,或让叙述者不断变换地点来叙述。整部小说是一个连续的多声部演奏的长篇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13.
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先生的自我小说《头发的故事》和《在酒楼上》凸显了叙述者的特征,即采用叙述代言人的方式来结构全文。叙述者与接受者身份的相互转换、作者自我的分裂和人物限制视角的使用,都体现了鲁迅先生在叙事策略上的高明之处,为自我题材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曹雪芹有意追求的艺术技巧与现代西方距离控制理论暗合,在作者、叙述者、读者和人物之间拉开距离。作者与叙述者疏离,叙述者并不完全反映作者的思想规范。作者运用各种手法引导读者阅读,使读者接近作者的思想。曹雪芹通过选择叙述者、叙述视角在文本中构建距离,以达到一定的美感效果。距离的设置使读者在作者指引下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5.
《莳萝泡菜》是新西兰籍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作品,文章虽小,却有持久魅力并让读者久久回味,本论文主要根据法国叙述学大师热奈特和中国叙述学家申丹有关叙述者和叙述角度的相关研究和观点,具体从多层次的叙述者和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这两个方面来探析小说的叙事艺术及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已故上校的女儿》作为一篇典型的曼斯菲尔德式的短篇小说,不仅延续了作者前期的写作题材和语言风格,更以典型的无情节写作手法,成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锋。曼斯菲尔德的《已故上校的女儿》在叙述时间方面运用了时间交替倒叙的手法,有意识地跳出了传统叙事时间;而在叙述视角方面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所不同的是,她更多地灵活采用第三人称外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即有时由处于故事外的叙述者用自己的旁观视角客观冷静地叙事,有时又通过故事中人物的眼光观察和讲述。  相似文献   

17.
约翰.奇弗的《游泳者》的歧义源于作品中各种表达不确定意义的语言机制。第三人称叙述者模式和第三人称人物反思模式的否定性叙述,分别表达了叙述者和人物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评价,体现了叙述者和人物的不可靠性;两种视角的转换体现了叙述者与人物对相同事物观点的对峙,增强了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将《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显示出了极大的叙事智慧及独特的叙事魅力。本文围绕作者如何与叙述者分离,如何巧妙运用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多重叙述视角叙事这几个方面,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述者及叙述视角的开拓创新。作者对叙述者及叙述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巧妙安排,小说叙述者的扑朔迷离,叙述视角的灵活转换,千变万化,使作品呈现出极其广阔的叙述空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就是凭借其开创性的叙事手法提高了其叙事品位,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视角     
<正>叙事作品总需要一个叙述者,我们依赖他的叙述了解整个故事。为了阐释写作技术,"视角"这一物理学概念被引入了文学领域中,用来指称作者或叙述者在写作过程中所采取的角度和位置。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同一个事实,会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事件,产生差异巨大的效果。因此,作家们从无意识的叙事视角创作,逐渐转向技巧性地使用视角,用这个神奇的  相似文献   

20.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以全知性的作者叙述为主,又结合了人物叙述;而人物叙述中又分成次要人物视角和主人公内视角。三种视角相结合,既充分揭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表明了作者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