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魏书生语文课程观对新课改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对新时期语文教学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挠着魏书生的解读者们。一个是魏书生语文教改经验推广的艰难性问题;另一个是魏书生语文教学的非语文化倾向问题。我们认为正确理解魏书生语文课程观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钥匙”。魏书生语文课程观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对科学理解语文课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深入研究了魏书生语文课程思想,以期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一、魏书生语文课程观的价值取向1.重视学生主体性开发取向魏书生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对新时期语文教学进步暾出了重大贡献,但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挠着魏书生的解读者们。一个是魏书生语文教改经验推广的艰难性问题;另一个是魏书生语文教学的非语文化倾向问题。我们认为正确理解魏书生语文课程观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钥匙”。魏书生语文课程观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对科学理解语文课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深入研究了魏书生语文课程思想,以期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程需要实现整合,其基本形态可以分为语文课程内整合、课程间整合、课程外整合三种。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程内整合的关键在于实现听说读写之间的整合,为实现这一形态,应以尊重听说读写的平等、正视听说读写的差异为基础。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课程间整合指的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整合,为实现这一形态,可建立语文课程群,在语文课程价值取向上实现从工具论向本体论的位移、在语文教材上实现语文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课堂教学上实现语文课程实施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课程外整合指的是语文课程与生活之间的整合,依据语文课程与生活的不同关系,可分别从工具论、价值论、本体论三个不同的视角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观点     
于龙 《语文学习》2020,(1):87-87
《全球教育展望》2019年第10期王荣生《语文课程的层级单位、疆界、维度及古今问题》课程有科目、具体形态的课程、单元、课节这四个层级单位,语文课程研究的重心将移到单元这一层级单位。语文课程应该是双轨的:一轨是作为中小学独立科目的“语文”,即语文学科课程,美国等中小学分为“语言艺术”和“文学”两个科目;一轨是作为超学科重要元素而体现在中小学所有科目中的(跨)学科阅读和(跨)学科写作。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指教师对语文课程属性和功能的看法和观念,这些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本研究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视角,采用访谈的方法,从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看法厘析出教师实然的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结果发现:教师群体中存在应试主义、学科主义、认知过程、社会本位主义和人本主义五种不同类型的语文课程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评述德国两个州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讨论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中课程形态的筹划问题,讨论的落脚点是希望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研制能进一步改善,语文课程形态是为达成语文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形态的选择,取决于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价值选择以及实施的可操作性、可行性、有效性。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中的课程形态设计,要强化对课程形态的内部论证,增强对多种语文课程形态的容纳力。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开发一直以来是一个难点问题。围绕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开发建构研究框架,结合小学数学学科,从基于项目本位的价值取向、基于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和整合的价值取向三个视角进行案例分析与解读,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诠释,继而为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发高质量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课程案例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魏书生印象     
2008年3月28日上午.在上海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报告厅里,与魏书生老师只有短短三个小时的接触,幽默、乐观、真实、朴素的魏老师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春光灿烂的三月里,想起魏老师,仿佛空气都带着微笑、弥漫着芬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学科核心素养”和“三全育人”教育背景下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为切入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从厘清课程思政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探索中职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切入点、创新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四个方面阐述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刘燕 《考试》2006,(10)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应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用课程理念观照语文课学科特点是否突出正确把握语文的学科特点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语文课要“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语文的学科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语文课程资源的学科化,语文教学方法的学科化。  相似文献   

11.
一、课改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实施有三种取向,一是得过且过取向;二是改编或适应取向;三是忠实或精确取向。第一种取向是避开问题,而不是指向目标。第二种取向意在重视课程实施者的变通运用。而第三种取向,则是实施者完全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不管适当与否,都依样画葫芦。从我国现阶段的各种事实来看,我们的高中语文课程实施遵循了第三种取向,即自2003年4月我国出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  相似文献   

12.
魏书生的出现,对当代语文教育的生态而言是一种颇具活力的异质介入;魏书生的存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质性改革,至今依然有值得思索的新鲜价值。在语文新课程全面推开的2004年,屡屡出现有思想、有深度的质疑和批判的佳作(如《教师之友》2004年第1期、《福建教育》2004年第5期、第8期等),具有冲破崇拜教学明星、解放语文教学思想的积极意义。怀着同样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强烈动机,笔者认为要理性地、历史地重新解读魏书生,即使作为一种教学遗产,不论是有情的还是无奈的“落红”,都是营养语文新课程的“春泥”。  相似文献   

13.
魏书生,一个当代了不起的教育改革家。 1978年,吕叔湘先生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问题,他呼吁要认真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 魏书生,就是在这一年当上了中学语文教师,第二年便开始了他的语文教改实验。 17年过去了,魏书生的教改实验获得了成功,他所创造的经验令人惊叹: 魏书生教一本教材顶多只用30个课时。 魏书生从来不改一本作文。 魏书生从来不搞什么平时测验和考试。 魏书生每年外出开会四个月以上,课程全靠学生自学。 然而,魏书生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却一直在该市遥遥领先。他的第一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教学课程化,就是要突破对于课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局限性的理解。对此,李山林先生在"国家计划的语文课程"(表现为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加教科书)之基础上,第一次具体化的提出并讨论了语文课程存在的其它三种形态:"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参见李山林《语文教学课程论视点初探》,上海:《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2005.12)。三种语文课程的划分  相似文献   

15.
韩冰洁 《考试周刊》2009,(35):52-53
本文针对高职语文日益边缘化的学科处境,从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从魏老师、魏主任到魏校长、魏局长,魏书生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留下令人惊叹的奇迹:担任语文老师的魏书生创出了在全国被普遍推广的“六步教学法”;担任班主任的魏书生,将班级管理到了无需管理的境地;担任校长的魏书生,在实践中形成了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备受推崇;担任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的魏书生,在他担任局长兼书记的12年里,老百姓的孩子上学享受到了同样的公平优质教育.没有择校费.高中教育质量在辽宁省遥遥领先。  相似文献   

17.
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来看,语文课程不应该归属于纯粹的学科课程,它应以经验课程为主要表现形态。从经验课程的基本思想来看,语文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言语经验(动词)学习言语经验(名词)的过程。从"经验"而不是从"知识"的角度理解语文课程,意味着:学生成为语文课程的主体;语文课程内容的实质是经验;语文课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魏书生的民主化语文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二、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思想;三、发展学生人性和个性的思想:四、决策过程中多商量的思想;五、给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机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有人认为魏书生有哲学家的头脑,改革家的胆量,科学家的严谨;有儒家的礼让,有释家的胸怀,道家的超脱;有社会活动家的阅历,演讲家的口才……也有人说:"为师当学魏书生,从教当学魏书生"。这些不仅仅是对魏书生的褒奖,更是给我们为师为人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有幸悉听他三个小时的讲座,感觉如同弹指一挥间。他那极富感染力的讲演,深深地渗透着一位平凡人的不平凡的魅力。一次教师间的心灵对话,似乎激活了多少教师内心早已沉寂的激情。他那平实的语言中却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的复杂性、缺乏严密的知识体系基础及研究中的取向失误是语文课程价值取向成为问题的现实原因。应当在课程、语文价值和语文课程认识的前提下探讨语文课程价值的多元取向与实践路径,文化视角下的文化分析框架是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