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关于孔子的“哂”《侍坐章》一向是以记载了孔子循循善诱的言行而为人们所传诵的。如人教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在“启发,诱导”一节中,就全文引录了这篇文章。在谈话开始时,孔子的确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畅所欲言的气氛,他怕学生在他面前不敢大胆说话,就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来打消其顾虑;他担  相似文献   

2.
《侍坐章》之“率尔”“喟然”“铿尔”“吾与点也”新解《论语》二十篇,以《侍坐章》最富文学色彩,详细地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一次关于政治抱负的讨论情况,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率尔、喟然、铿尔三词的理解,是理解这篇文章的操作之关  相似文献   

3.
对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的鉴赏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认为《,侍坐》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范,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学生,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甚至建议“: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毋庸置疑《,论语》在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方面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但要让学生从课文中体味孔子的“为师艺术”,总是不太合乎情理;而撇开孔子的思想学说去学《论语》,更有本末倒置之嫌。下面…  相似文献   

4.
一、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作为师长,孔子并不是整天板着面孔,而是以一个态度和蔼、思想深沉、循循善诱的长者形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中出现的。为让学生畅言所志,必先消除其心中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耐心的启迪,真诚的发问,既显示了孔子雍容谦恭的气度,又融洽了师生交流的气氛。而当曾点“异乎三子者之撰”而不欲发言时,孔子又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以如此亲切的语气和诚恳的态度启发诱导学生,学生又怎么会有顾虑隐而不言呢?如果说前一番…  相似文献   

5.
曾皙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中的重要角色,说其重要,是因为在四人之中,只有他的回答才得到了孔子的正面赞赏,并且让孔子喟然而叹。课后练习一第一小题要学生回答四个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答案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理由是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相似文献   

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一篇很合乎学校教育实际的课文,它不仅反映了教学民主,也反映了孔子的人生理想。学习时,我们不妨打开这篇文章,走进两千多年前孔子上课的那块大草坪,做一回孔子的学生,体会一下远古的课堂气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学生坐好了,老师开始讲课。这是一节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谈理想”。老师先来一段开场白:同学们,大家跟老师学习,千万不要太拘束,我能做你们的老师,只不  相似文献   

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是一篇极富文学性的对话体散文。文章以孔子的问话开始“,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发问方式很具艺术性,口气非常谦和。这样一种很平和近人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弟子们在老师面前可能有的顾虑,又引出弟子们平时的牢骚话“(不吾知也”),击中了弟子的要害,敦促和启发弟子尽情地畅谈心志。就这样一句话,便营造出一种轻松畅所欲言的氛围,也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针对弟子们平时的思想状况发问,不仅为对话和讨论提供了共同话题,…  相似文献   

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中的名篇,只有短短的315字,却生动地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情景:孔子老师正在给四个学生上一堂生动的主题班会课,讨论的主题是“畅谈人生理想志向”,孔子一开场鼓励学生勇于发言,随后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已见。每个学生课堂上陈述完毕,孔子老师适当点评,课后对学生进行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化侍坐》这篇文章,记叙了他与弟子之间关于“志”的一次谈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善于启发,尤其是十分讲究谈话技巧,使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收到了较好的谈话效果,从而显示了一个长者平易、慈详、睿智的风范。  相似文献   

1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写师生闲坐,孔子引导学生讨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话题。孔子的几位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紧扣主题,只是有人激进,有人谨慎,有人文雅。从文章线索看,“归雩之志”是孔子心目中治世图景的描绘,是曾皙要达到的社会治理目标。若解释为孔子的归隐意向则不合孔子开头之问。同理,曾皙不能跑题,孔子也应在自己设定的目标里评价学生。  相似文献   

11.
《沦语·先进》(侍坐)生动地描绘了孔门师徒之间的一段谈话,话题围绕着各人的人生理想展开。先生循循善诱,弟子畅所欲言。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即“礼治”。孔子问志,四学生答志。从表面上看,四个人的答案各不相同,而实质上都是以“礼治”为中心的,因为“礼治”是儒家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化侍坐》这篇文章,记叙了他与弟子之间关于“志”的一次谈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善于启发,尤其是十分讲究谈话技巧,使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收到了较好的谈话效果,从而显示了一个长者平易、慈详、睿智的风范。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一册新增选了《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以下简称《侍坐》)。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而其中的高潮出现在曾皙的一答和孔子的一叹中: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查看教师用书及多种《论语》注解,都把这段话理解为曾皙的洒脱打动了孔子,而且孔子认为曾皙的回答是结合国情的治国措施,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了出来,展现了一幅国治之后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4.
<正>《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作为《论语》中为数不多的长篇之一,通过孔子和四位学生的对话,以“言志”为线索,不蔓不枝,塑造了不同弟子的形象,展现了学生的性格与志趣,表达了老师的情感与态度。以教材内容特点为依据,确立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2.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从而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及其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5.
方双寿 《教育文汇》2014,(18):29-2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传统名篇,是一篇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好课实录。孔子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大教育家。在多次备教“侍坐章”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教学真味。 孔子善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古杏树下,瑟音袅袅,师不古板,生不拘谨。气氛特别轻松。孔子在笑声中在音乐中,让弟子畅所欲言,谈理想,论政见,先说后说,抢说插言,多说少说,欲言又止均可。孔子选了这么一个好的环境,创设了如此宽松的教学氛围,把一节严肃的课变成了一场师生自由交心的“沙龙”。  相似文献   

16.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发生的时间与孔子“与点”的原因,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两个问题。以“侍坐”发生的时间为切入点,考证“侍坐”不可能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也不可能发生在孔子晚年归鲁之后,具体当发生于孔子教育生涯前期的最后两年,即孔子四十八九岁时;并由此动态地把握孔子“与点”的原因,“胃然与点”是“与点叹己”与“与点与己”交融的复杂体验,是对曾点的关照,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反思。最后,试图解决孔子“与点”这一文化史上的悬案,真正领悟本章的主旨。非“与点”,仅“各言其志”。  相似文献   

17.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基本篇目之一,对于《侍坐》章的思想内容,众说纷纭。孔子“哂由与点”的态度,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理解全文、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吴锦 《文教资料》2006,(33):1-2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  相似文献   

19.
大语文观念强调紧密结合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综合全面地开展语文教育。《侍坐》篇是《论语》中最长的篇章,孔子思想中的“仁”“礼”“中庸之道”、以礼治国、因材施教等教育观都能从《侍坐》中解读出来。将大语文观念应用于《侍坐》篇教学有利于跨学科学习,继承与发展因材施教、诱导启发等优秀教育思想。在基于大语文观念的具体教学中,可采取“重视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大教材’,进行‘大阅读’;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等策略。  相似文献   

2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选自《论语·先进》的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志趣的语录体散文,它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思想。如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及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因而,对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表面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