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对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两语相对,应用性极广的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古老的文学样式。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对联知识很重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讲对联用对联、教学生写对联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2.
角度之一:对联在论证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综观全文,对联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此对联开头别出心裁,给人以新颖之感,能巧妙地吸引读者,使人有兴趣读下去。其二,作者通过介绍对联、解释对联、评价对联,自然而然地揭示出中心论点。其三,因为对联包含东林党人鲜明的政治观,也隐含着作者的观点,故对联又是作者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教学方法与过程:可用“导读法”教学。1、作者为何介绍三百多年前的一幅对联?2、此对联开头有何好处?3、对联的意思是什么?4、作者认为东林党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表现在哪里?如何评价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5、作者解释对联、评价对联,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何作用?  相似文献   

3.
《祝福》是经典小说,常教常新。对联引入,激发趣味;对联简答,建构知识;对联析之,领悟意蕴;对联拟写,学以致用。将对联知识及其内涵的理解设置为教学任务,有利于达到滋养学生心灵和和提升学生智力的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4.
活动目的1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课内交流 ,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 ,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2 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 ,了解对联的特点 ,并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3 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能力。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 ,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 ,搜集精彩的对联 ,准备课内交流。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讲对联故事主持人 :同学们 ,这段时间 ,我们都读了一些关于对联的书和文章 ,知道了一些有关对联的知识 ,长了不少见识。今天 ,我们就来随便聊聊对联…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博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专家学者的青睐。正因如此,故一般诗词不可取而代之,对联有对联的特点、作用,也就是说,对联就是对联。李可珍、郑天佑二同志在《对联与语文教学》(1994年第一期湖北大学主办的《中学语文》第25页。以下简称《对》)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值得语文教师借鉴。不过,文中列举的对联多有不当,没有达到对联的要求,有些对联还不算对联。其不当之处,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左修忠 《湖南教育》2004,(23):33-33
去年放寒假,我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别的假期作业:抄对联、赏对联、写对联,让学生在假期广泛参加实践活动,积累对联,然后在开学后举行对联鉴赏、交际和书写活动。  相似文献   

7.
对联种种     
春联:欢庆春节、新年时贴在门上的对联。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楹联:指旧时庙宇、寺院楹柱上的对联(有时也将对联统称为楹联)。寿联:祝贺寿辰用的对联。婚联:祝贺结婚时用的对联。  相似文献   

8.
第一课时活动目的1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 ,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 ,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2 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 ,了解对联的特点 ,并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3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活动准备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 ,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 ,收集精彩的对联 ,准备课内交流。活动过程一、讲对联故事主持人 :同学们 ,我们都读过一些关于对联的书和文章 ,知道了一些有关对联的知识 ,长了不少见识。今天 ,我们就来聊聊对联。如果我们在聊…  相似文献   

9.
根据命题目的与命题形式的不同,将2015年中考对联题大致分为考查对联特点、考查对联内容赏析、用对联考查文学常识、给对联进行配对、考查撰写对联能力等五类,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类研析.2015年中考江苏苏州卷对联题出得非常精彩,很值得研究推广.2015年中考吉林卷对联题难度最高,是否适合出现在中考试卷中,值得研讨.  相似文献   

10.
梁晓燕 《初中生》2017,(24):15-16
明、清时期,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对联有了长足发展.那时,皇帝不但倡导写作对联,自己还带头写对联,并且科举考试也要考对联,这对繁荣发展对联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对联高手如云,众星璀璨夺目,极大地鼓舞着人们为之努力学习,深入探讨.有时,人们为了对出半边对联,或是写好一副对联,往往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大有二句多时得、一吟双泪流的顽强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我国汉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对联的英译极具跨文化传播意义。文章以《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为例,分析了对联的美学特征和文化风格,比较了两种译文的特色和优劣,探讨了对联英译应遵循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2.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  相似文献   

13.
历来学者很少注意到《儒林外史》中的对联,小说中狭义范畴的对联共有五幅。在逐一分析《儒林外史》对联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些对联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学(包括中职、中专)语文课本出现对联和涉及对联内容的并不少,但对联一直以来却是"身份不明"。其教学状况,用"可有可无""零星浮浅""几近空白"等语或可概言之。本文分析当前中学语文课本中对联的"地位",论及对联进入高考题、对联与语文教学等问题,提出中学语文适当开设对课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联独特的艺术形式,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一向为大众喜闻乐见,要是能巧妙地把对联艺术引入课堂,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本文从巧借对联学汉字、巧借对联学修辞、巧借对联学课文三方面,谈谈如何变对联为语文教学所用。  相似文献   

16.
楹联与书法     
书法爱好者须了解一些对联知识从书法与对联的历史渊源看,它们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对联产生起,就靠书法这个载体进行传播,而书法也利用对联这种特有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对联可以说是相当地普遍。作为中学生,也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熟悉并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并且要能书写出独特、新颖、精彩的对联。对联不仅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学素养。因此,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全国卷、广东卷和浙江卷中都出现了对联试题,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联的复习备考。一、对联的基本要求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的基础,例如广东卷的出句是“荔枝…  相似文献   

18.
走进对联     
代兰艳 《文教资料》2007,(24):186-187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都有撰写对联的题型,可以说2004年高考试题的亮点之一就是对联的撰写。对联试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我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而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载体,其含义及特点,甚至最基本的解读,都不为学生所熟知,因而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学会创作对联。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中有许多是十分有趣、耐人寻味的。下面六道趣题都是围绕着对联展开的。同学们,趁着明媚的春天让我们一起去对联趣题大观园逛逛。一、巧配对联有四副对联,每副对联的纸张一样大,字数一样多,字体也是一样的,可惜现在弄乱了。你能把它们一对一地搭配好吗?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形式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联一直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练习对对联能够从中学到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也是语感培养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的整体,有的对联还包括横额。对联形式上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即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当,平仄相异,能够做到声调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对联讲究炼字,更讲究炼意。高考试卷中的对联考查题,带有一定的尝试性,没有提出严格对仗和平仄要求。题目给的字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