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孝道政治的最高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在中国古代“孝治”施政实践中,作为社会施政群体的朝廷官员及地方各级政府官吏,其自身的臣孝素养及行孝方式,对朝廷孝治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人臣之孝既包括一般孝道伦理所共性的“事亲”道德内容,同时也包括一系列“事君”的仕宦政治行为。在古代官场政治生活中,每当“事亲”的人伦道德与“事君”的政治行为发生抵牾冲突之时,封建国家孝道政治的原则,总是以牺牲“事亲”的个体道德完善,去满足“事君”的国家政治利益需要。  相似文献   

2.
“为政以德”出自《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为政以德”反映了儒家德治论的主张,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传统,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是执政、治民的指导方针。所谓德治就是道德政治,是把道德运用于政治领域的一种学说,是以道德作为规范君主行为、治理国家社稷、管理庶民百姓的一种学说,是以道德教化作为一种主要的治国手段,运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以达到社会稳定的一种学说。回顾古老的“德治”观念,追溯其渊源,解剖其意蕴,分析其价值,不仅极富理论学术意义,更有现实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两种文化心态与两种“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健 《东方文化》2001,(1):44-48
当我们讨论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活力时,最容易看到的,首先是经济的活力,其次是政治的活力,而化的活力,则似乎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人的道德状况,精神生活的个性与自由问题,这本是化活力的核心问题,但在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化却经常被歪曲成一种为经济或政治做“包装”、“广告”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家族私有制及其基础上的宗法人伦秩序中整体与个体,与西方传统个体私有制及其基础上的靠商品交换和契约关系所形成的社会联结中的整体与个体,其内涵是有差别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重整体轻个体”,与西方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重个体轻整体”,都是同中西方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关系、政治需要相联系的。它们为中西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与弊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整体性与个体性关系作出扬弃,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健康的、丰富的、全面的整体性与个体性关系,为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道德“何以可能”是中外思想家思考很重要问题之一。孟子曾言“人与禽兽相异者几希”,这个“几希”就是人的道德行为。换一句话说,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人可以有自觉的道德行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法制和道德构成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两根“支柱”,在一定意义上,“道德”更具有根本性。  相似文献   

7.
张丰乾 《寻根》2002,(5):91-94
“道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正因为如此,“道德”问题有时显得繁难和复杂,专家学者们呕心沥血、成果丰硕,而普通的民众却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在古人那里,“道”与“德”最开始实际上是被分别对待的。对“道”与“德”的讨论,不是从《老子》那里才开始,也不会在我们这里结束。但是,古人那种诗歌式的、格言式的表述方式虽然不像装订精美的“专著”那样看起来厚重,却更加贴近生活、贴近I司题本身。  相似文献   

8.
王天 《华夏文化》2023,(4):8-10
<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的不同主张和诸侯国的变法改革为古代国家治理思路的探索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从道德模仿与权力支配的视角来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政治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 古典道德模仿道德模仿具有长足的历史传统和亲缘特征。“道德模仿是一种特殊的道德学习活动,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主体自觉地模拟仿照他人的道德行为,做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道德行为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韩非“以术治吏”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术治吏”是法家治国之道的重要内涵。韩非提出“以术治吏”的思想,即以课能之术来考核和检验群臣,以禁奸之术来观察和防止奸臣,以自神之术来防止小人行奸。以吏为术治的对象,“法”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其“以术治吏”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传统孝道的现代境遇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群忠 《寻根》2006,(4):16-21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的确,孝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孝经》是儒家的十三经之一,按《孝经》的说法,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化与文明得以产生的基础。实际上,在传统中国,最重要的道德就是孝与忠,它们比“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还要重要。  相似文献   

11.
浅说孟子的“性善论”□徐晓霞自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以来,历代名儒学士,就人性问题各抒已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孟子的“性善论”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重要的个体人格观念,突出了儒学的道德自律、道德自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美玉与美德     
张丰乾 《寻根》2004,(1):92-95
费孝通先生在一次玉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讨会上指出,玉器不仅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还体现着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现今凡在字典上能够找到的带“玉”字的成语几乎全是褒义词,比如“以玉比德”、“化干戈为玉帛”、“宁为玉  相似文献   

13.
冯小禄  张欢 《中华文化论坛》2023,(1):58-67+186-187
深入汉赋各体类的创作实践及发展脉络,可见汉赋的创作思想具有较显著的体系特征,分别体现为经典模拟、抒情而作和“缘事而发”的创作意识,整体性、具体性结合的整具性思维和文字学、经学、阴阳五行、历史评鉴等知识学谱系的创作倾向,以及将实用与审美、理性与感性兼容苞括的创作精神。而其根柢在于重视政治道德和实用理性的“汉型文化”和汉赋特殊的密集象类式铺陈方式以及汉人强大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学说大抵都以“致用”为目的,诸子百家无论其学说在“哲学”或“为道”方面建树多高,也必有其社会政治之归止。但是由“哲学”或“为道”的学术原则方面看,老子的政治主张又是由其“哲学”或“道论”之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包括其社会政治主张的矛盾与分歧,也是由其“哲学”或“道论”中合乎逻辑地产生的。概括地说老子的政治思想有“无为无不为”与“贵柔”两个方面,其中“无为无不为”是由形而上的道论,亦即绝对的“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引申出来的;“贵柔”是由形而下的“器”的层面,亦即相对的“有无相生”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引申出来的。二者的区分体现着老子学术上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15.
儒家道德文化与现代化文献良道德作为调整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舆论控制武器有其政治价值与方法论价值,在政治价值选择和运用上,有严格的时空界线。同一现象,在不同时代,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与地区可能出现不同的道德判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  相似文献   

16.
墨家所倡导的“兼爱互利”思想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初具雏形的认识基础、情感基础和价值基础,而其“尚贤尚同”说则有利于摆脱人情关系网的束缚,打破传统人才价值观的限制,推动现代人力资源全面与深度的开发。墨家重视工商业者及其活动的伦理态度和价值取向以及在职业劳动中彰显个体道德价值的文化境界和思想情操,对于培育现代人的劳动观念、敬业精神和成才意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墨家的“节用”理念可以成为培育节约型文化及其生活方式的珍贵思想资源,而其“节葬”思想则有益于革除民间丧葬中的陈规陋习,树立厚养薄葬的时代新风俗。墨家生命伦理中身体力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于培育现代人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气节意义甚大。  相似文献   

17.
“先立乎其大者”钱逊人生途中,有多方面的需求,有种种问题,区分其轻重大小,摆对其位置,是建立健全人生的一大问题。中国古人对此十分重视,有许多好意见,可资借鉴。孟子曾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他所说的"大者",是指道德心性修养和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公羊传》开宗明义提出“大一统”之说,这种学说在该书中占据着首要的地位。虽然在民族问题上表达了“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但是区分“诸夏”与“夷狄”的标准则是文明和道德进化的程度而不是种族,并且“诸夏”与“夷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换句话说,《公羊传》的“大一统”与“夷夏之辨”是一体的。但是经过宋、明士大夫以及清初反清士人的宣扬,“夷狄”与“诸夏”的界限被绝对化了,加上康、雍、乾三朝对“夷夏之辨”说的压制,“夷夏之辨”成为一种取消清政府合法性的学说。清代今文学者从庄存与、刘逢禄到龚自珍都对“夷夏之辨”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论证“大一统”与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学说。  相似文献   

19.
孔子思想影响于后世,不特时间上绵延久远,且广及哲学、政治、教育和道德伦理等诸多领域。后世有关研究著述之多,几不可殚举。唯孔子“富教”思想影响于汉晋地方行政管理这一重要问题,论者却鲜有言及。汉晋间所形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即本文所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20.
德性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性,是社会伦理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当代青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对“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自觉和要求,也日益表现为异常迫切的趋势。然而,何谓“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许多人却不甚了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所谓“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