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属人的良品——无论是道德良品还是非道德良品——都成于(常识性)实践(即可通过〔常识性〕实践培养生成),且不可教授(即不可以知识的形式加以教授)。"成于实践"和"不可教授"可看作是属人的良品的两项基本特征,也可视作是衡量或判断人所内在拥有的某种东西是否成其为良品的两项必要(但非充分)条件或基本标准。凡不成于实践,或可以教授的东西一定不成其为属人的良品。从这种观点看,亚里士多德视野中的自然良品因为不成于实践就不成其为属人的良品,休谟理解的自然良品则应解释为实践(性)良品。此外,技艺虽然也成于常识性实践,但因为可以教授,从而不成其为属人的良品。实际上,技艺的培养恰恰有赖于良品。在这个意义上说,良品比技艺更为根本。再者,亚里士多德把理智良品理解为主要成于教导也是不妥当的。其实,理智良品作为属人的良品之重要一类,不仅成于实践,而且其种也远不仅限于亚里士多德视野中的那几种。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教学实践论探讨的起点.来自西方的实践概念,从亚里士多德到麦金太尔,无不内含德性.立足实践的德性传统实现教学的德性实践转向,这不仅在理论上存在可能,而且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帆 《中国德育》2007,2(6):21-24,37
麦金太尔在构建其新的德性伦理学过程中,批判了亚里士多德人生统一性理论的缺陷,意识到自己提出的“实践”和“内在利益”概念不足以构成一个自足的伦理体系。在批判现代性带来道德生活的破碎状况以及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等关于人的存在论的反统一性观点之后,麦金太尔在叙事理论基础上重新找回了人生统一性观念在德性伦理学中的必要位置。麦金太尔的统一性观念可以为道德教育在当前多元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麦金太尔认为现代西方社会道德衰退的根源在于启蒙运动以来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的遗弃,因此他用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在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基础上,引申出“实践”、“内在价值”、“整体性”、“传统”等重要概念,建立了他所期待的历史的、多层次的现代德性论。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让德性重新占据社会生活的中心,以拯救西方社会道德危机是麦金太尔一厢情愿的努力罢了。但不能否认,其现代德性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麦金太尔认为现代西方世界出现了深刻的道德危机,而这种道德危机就在于自启蒙运动以来,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走出这种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回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而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更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麦金太尔认为现代西方世界出现了深刻的道德危机,而这种道德危机就在于自启蒙运动以来,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走出这种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回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而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更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术界对麦金太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和他的道德哲学,而较少关注他对现代政治合法性的批判。实际上麦金太尔的政治合法性思想植根于亚里士多德传统,在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关于现代国家道德层面上的政治合法性争论的背景下,麦金太尔探讨政治合法性问题时独树一帜,而他对现代政治所持的批判立场也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70年代,当代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研究立场发生了转变,宣告了现代普遍理性主义研究方法的失败。他跳出现代性道德概念的研究框架,以历史叙事的方法,转向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传统;进而提出道德文化传统多样性问题,指出道德探究传统各有其合理性,其合理性是在解决自身道德困境、应对道德挑战中表现出来的卓越能力;进入新世纪,麦金太尔叙事方法进一步发展,从历史叙事发展为对道德文化传统的理智探究与对个体道德生活的实践探究的辩证统一。麦金太尔叙事探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指出了一条美德伦理探究的新路,为美德伦理在现代社会找到了理论和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9.
麦金太尔从共时态角度出发,批判了以罗尔斯、诺齐克等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正义理论.同时,又从历时态角度出发,回顾了四大传统的正义理论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以此为基础麦金太尔主张在复归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德性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10.
刘峰 《天中学刊》2010,25(4):51-55
古希腊的德性传统自近代以来已经退居边缘地带,为寻求摆脱道德困境的出路,麦金太尔在追溯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的同时,试图以他的德性伦理来摆脱西方社会的道德困境。由此,他展开对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深刻批评,提出了走出道德困境的若干可能性尝试:回归亚里士多德,用传统叙事的方式研究道德哲学,重建目的论,建构各种形式的道德共同体。麦金太尔德性伦理对当代中国伦理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即把伦理学思考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何向传统学习。  相似文献   

11.
《尼格马可伦理学》具有丰富的德性伦理学思想,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亚里士多德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的具体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实践在德性中的作用,道德实践在提高个体道德修养的意义上举足轻重,其思想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实践是人生在世企及幸福的基本方式。进行实践,就能够收获德性,实践就是一个追寻德性的过程。大学生通过课堂教育能够掌握一些道德知识,但知并不等于行。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实践。通过教学等持之以恒的自觉实践养成自己的德性。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理论中的德性与实践。亚里士多德将实践的逻各斯称为明智。明智不仅是实现行动目标的手段,而且间接地影响着行动目标的抉择。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学说中,感情和实践一样在人们获得德性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实践和感情都是存在着过度、适度和不及的连续体。过度和不及都是应当回避的恶,适度是应当追求的德性。  相似文献   

14.
自宋明以降,传统儒家的发展就其理论方向而言主要是孟子学一路的充分展开,此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以来的当代新儒家那里。在此理论背景之下,儒家道德哲学的理论建构被简单地化约为孟子学意义上的情感主义进路。就思想史本身而言,这造成了对儒学内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种遮蔽;就儒学之作为一种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思想文化而言,更不利于我们充分发掘传统儒学内部多元性的思想资源以实现其在当代的理论重建。研究表明:作为孔子之后早期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道德哲学典范,孟子将道德基础建立在情感之上,代表了一种情感主义的理论取向,而荀子则以理性为基点展开其道德哲学,则代表了一种理性主义的理论取向,二者在理论建构上呈现出一副相映成趣而又殊途同归的图景。在儒家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会通的学术视野之下,从"人之所以为人者"、"涂之人可以为禹"、"是是非非谓之智"以及"积礼义而为君子"等四个问题的探析入手,揭示荀子道德哲学建构的理性主义进路这一独特的理论特质及其之于儒学重建所可能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In Aristotelian virtue theories, phronesis is foundational to being good, but to date accounts of how th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virtue can emerge are sketchy. This article plumbs recent thinking in Aristotelian virtue ethics and developmental theorizing to explore how far its emergence can be understood developmentally, i.e., in terms of the growth in ordinary conditions of underlying psychological capacities, dispositions, and the like. The purpose is not to explicate Aristotle, nor to assimilate Aristotelian ideas to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moral theorizing, but to draw on both to build an independently plausible theory of practical intelligence and its development. It is argued that one fruitful direction attends to the psychology of virtues Aristotle associates with 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cluding comprehension, understanding, sense, and cleverness, instead of Aristotle’s remarks distinguishing fully virtuous persons from the continent, incontinent and the many.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开启了探讨德性与知识关系的先河。他认为“美德即知识”。柏拉图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从两个方面对“美德即知识”进行了扬弃:一方面是从德性的分类角度出发,亚里士多德继承苏格拉底理性主叉的同时,指出灵魂的欲望部分也有相应的德性即道德德性;另一方面是从知识和行为的转化关系角度出发,他指出知识或无知不是行为善恶的根源。德性或恶都是出于人的意愿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方实践哲学创始人的亚里士多德最早明确地着眼于实践来研究人的行为,使"实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和实践哲学的主题。本文探讨了亚氏所确定的实践范畴,认为其范畴指向的实践活动蕴含着自主、自由和善的灵魂,并说明其"实践"活动之魂的缘起与一定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人类实践活动本应追求的价值取向,以克服当代实践发展中出现的偏差。  相似文献   

18.
This essay takes issue with Alasdair MacIntyre's denial that teaching is a practice. It does so less by appeal to MacIntyre's concept of practice than by criticism of his conception of teaching. It argues that this conception, as reconstructed from adversions to teaching in a range of his writings, does less than justice to what good teachers accomplish; and that, if this inadequacy is rectified—as much else in his writings suggests that it ought to be—there are clearer grounds for acknowledging teaching as a practice.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的论述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实践出发,针对现行教育的弊端,提出教育应回归原初实践伦理学"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