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借助手机的移动性与网络的自媒体性双重结合,微博已经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并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个体的生活圈子,微博文化已经成为媒体文化的最新产物。"微博控"的出现足以说明微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些人对微博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对微博极度狂热,沉浸于微博平台所塑造的虚拟空间里,并且行为方式受到微博言论的强烈影响。鉴于此,可将微博文化定义为:多元而分散的社会主体在微博技术平台上所从  相似文献   

2.
廖宇飞 《青年记者》2012,(20):85-86
微博时下成为风靡全球、影响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以微博为载体,对新闻进行评论,是新媒体下新闻评论创新发展的又一个模式.微博新闻评论成为人们思想观点交锋的重要"集散地",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的诉求,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也是网络问政的重要平台,对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顾晓莉 《今传媒》2011,(12):46-47
微博作为媒介民众化转向的代表,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到媒介当中来。作为网络新闻评论的一股"微"力量,它不仅拓展了网络新闻评论的来源渠道、增强了网络新闻评论的互动性,还扩大了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力,但是,对微博评论来源真实性的质疑与隐藏在当中的非理性情绪,又给网络新闻评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本文就微博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做了简要的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朱芳 《新闻世界》2014,(9):30-32
在微博成为当今中国重要的新闻平台和言论平台之际,安徽日报社评论内容生产系统对做好党报微博新闻评论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将这一传统优势领域继续在微博账号上实现延伸。本文以其重点打造的评论栏目"Hi,你早"为例,探讨党报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体系选择。  相似文献   

5.
王蓁 《东南传播》2015,(8):166-168
随着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人和人之间信息的交换变得频繁,微博由于其操作的低门槛、便捷性,以及裂变式传播特点,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的意见表达和分享平台,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实现,使得新闻评论的发布平台、评论主体、文本样式和话语表达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微评论娱乐化、段子化;评论中情绪化现象严重,缺乏理性;网络谣言传播使得新闻评论的真实性受到考验;篇幅的局限削弱了新闻评论的说理性等新问题,本文将以围绕微博展开对新闻评论新问题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微博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的崛起与普及给媒体新闻评论的功能、内容与形式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对媒体新闻评论"微博化"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如微博时代新闻评论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包括以微博内容为由头的新闻评论越来越多,选题来源更加多样化,还有新闻评论形式上的许多变化,如微博体评论的盛行。与此同时,微博对新闻评论也存在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社交网站和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不仅占据着互联网的半边天下,更是以其人性化的方式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但是社会化媒体在日益普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对青少年而言,使用社会媒体已经成为每天的必修课,因此社会化媒体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还对青少年的后台行为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二十一世纪是毋庸置疑的网络世纪,不管人们承不承认,我们已经生活在这个由各种网络编织的世纪。随着3G、微博、微信、网购等等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我们的生活正在被数字化,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舆论力量。网络新闻之所以可以被普通民众接受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大量的新闻图片作为新闻事件的有力证据和最强看点,即所谓的"有图有真相"。通常人们把新闻图片的拍摄者定格为新闻单位的摄影  相似文献   

9.
王昱力 《新闻世界》2014,(4):145-146
微博的迅速发展,带来一种新兴的新闻评论方式——微博新闻评论。本文主要围绕着微博新闻评论简短有力,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草根化的特点,以及其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力、逐渐成为了一种良好的舆论监督方式,也成为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一种优质的新闻资源等重要意义展开,继而对微博新闻评论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做出反思。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浪潮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逐步嵌入人们的生活,微博的异军突起让我们进入了"公民记者"时代。微博在畅通人们交流渠道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传媒格局,多元化的话语体系正在被建构,碎片化的写作与阅读逐渐成为习惯。在这样的舆论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发挥新闻评论的优势,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在诸多声音中做到观点正确、理性深刻、引人入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现状分析自2008年起,笔者每年都对全年的中国新闻评论状况进行现状描述和分析,相继发表《民主进程中的公民意见表达——2008年中国新闻评论回眸》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电视的不断发展,新闻评论曾经辉煌一时,从央视到省级卫视,再到地方台,曾经涌现出大量优秀新闻评论节目。但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舆论表达已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在当下媒体融合的大势之下,电视新闻评论如何突围?地方台还有必要保留新闻评论吗?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不仅需要,而且应该成为地方台的生存"王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微博成为热点事件传播的重要载体,新闻评论的形态在微博平台得以扩展。网站评论、专家评论和网民评论共同推动舆论的形成与走势。本文依据微博热点事件中的网民评论,分析评论客体的泛化现象,发现客体呈现出由新闻事件本身或事件当事人逐渐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自由与责任之间——媒体人基于微博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短两年间,微博不仅成为普通公众重要的信息沟通载体,也成为媒体人倚重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平台.不少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进驻微博,开通官方账号;同时,传统媒体机构还鼓励记者编辑开设和使用微博.新闻从业者是活跃的微博用户群体,他们利用微博生产、发布和转播各类新闻和评论的数量和频率,远高于普通用户.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已成为重要的公共舆论平台。所谓传统媒体的手机新媒体评论,是指包括报刊、广播电视、新闻通讯社在内的传统媒体机构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机新媒体就方针政策、新闻事实、社会问题等发表的评价性意见或意见性信息的统称,其中不包括新闻客户端,因为传统媒体入驻客户端尚属少数且无专门的评论客户端。目前不少传统媒体在微博、微信上开通或设置了专门的评论栏目和账号,比如"@人民日报"开设的《你好,明天》《人民微评》栏目、"@新华视点"的《新华微评》栏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微博新闻评论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改变了人们获取大量新闻的方式。微博新闻评论打破传统新闻评论的局限性,将各种信息资源重新整合,构建出新的网络舆论场并能完善舆论监督。本文先后对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重要意义作了简单介绍,并分析了微博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陈丽珠 《新闻世界》2014,(4):111-112
微博评论占据网络评论的重要部分,借助于微博平台和移动设备随时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在时效性方面有极大优势,但微博新闻评论也有其缺陷,如评论言辞情绪化、易起谣言等。本文对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弊端以及如何兼顾微博新闻评论的速度和深度等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李琦  曹宁 《青年记者》2016,(33):45-46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传播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应用已经延伸到移动端,比网站、手机报更快捷便利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崭新的传播平台迅速涌现,并逐渐在新闻传播中起到愈来愈大的作用。特别是随着阅读碎片化、新闻速食化的发展,新媒体视频新闻凭借其更高的时效性、更强的阐述力、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成为大众喜爱的新闻形式之一,并构成了新闻传播中颇具潜力的一股力量。微信公众号“新京报动新闻”,是新京报旗下众多品牌微信公众号之一。  相似文献   

18.
微博:喧闹的话语狂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浪微博在国内掀起的新一波类Twitter风潮,微博客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然而,热闹背后,微博客"危"与"机"并存,提供的快乐与喧嚣同在。本文试分析微博的发展现状并对中国本土化微博的发展趋向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9.
反转新闻频出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领域的"新常态",微博评论是公众在社交媒体平台接收反转新闻后态度观点的最直观的展示窗口,微博评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态信息,但是学界对于这一反转新闻舆论爆发的重要来源并未给予过多关注.本研究基于微博评论的文本挖掘,从社会信任视角出发,分析反转新闻受众的情感结构和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反转新闻微博评论表现出对涉事主体的情绪归因和弱势群体的高度关注,负面的情感势能直接映射至公众对社会和媒体的信任感知.反转新闻的发生年序和议题设置是引发情绪变化、影响公众信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从前每天打开微博看一看,现在变成打开微信看一看,从希望自己的微博有评论,到关注朋友圈子是否有更新。就像微信的广告上说的那样:"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超过三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不知不觉间,微信已经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是个媒体交融的时代,而广播单一的电波传播已经无法消化所有信息,于是微信成了争取共鸣、披露真实的发布平台,微信的另一个功能就能大显神通,这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