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佳柔 《今传媒》2022,30(2):95-99
本文以5G时代人机交互技术在科学传播领域的渗透、应用为切入点,探讨人机交互传播系统对科学传播模式的改变。简要介绍人机交互技术内涵及其发展趋向,重点探讨人机交互技术对科学传播的积极影响。文章认为,新技术运用颠覆了传统的"人—人"科学传播模式,并有望以"人—机—网络—云端"系统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成为未来科学传播的重要模式,并尝试构建了贴近5G时代技术发展轨迹的科学传播简化模型。本研究旨在通过自然、智能的机器应用,延伸并增强人类的科学传播能力和传播效率,并对科学传播者的决策和行为方式、路径等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金福 《现代传播》2014,(4):155-156
新记《大公报》的《科学周刊》《科学副刊》(以下简称科学类副刊)以"普及科学"为主旨,详实记录了20世纪20—30年代科学传播的内容和特点,是研究近代综合类报纸科学传播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关于《大公报》副刊的研究文章很多,角度各异,但从科学传播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为此,笔者尝试以新记《大公报》科学类副刊为例,探寻我国近代史上综合性报纸在科学传播方面的概况,分析其传播特点和传播策略,以期为探究近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平台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对科学传播的生态格局进行了再造与重塑,同时也引发了科学传播主体泛化、内容泛化和渠道泛化等问题。科学传播的泛化虽然激活了科学文化的创新活力,但也迫使科学传播面临科学权威边缘化、知识供需失衡以及科学精神异化的困境。在平台化时代有必要重建科学传播的路径,基于平台化思维打造科学生产模式、构建“制度—平台—用户”多元协同的内容监管模式、制定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共生发展计划,或可进一步助力科学传播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武汉300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囿于媒体传播与科学信息传播间的错位以及科学家的缺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风险沟通中的传播效果十分有限;而大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政治面貌与社会资本对于转基因议题的接受度大致成正相关。为提升"转基因议题"的媒介传播效果,需关注大学生对媒介由"偏听偏信"到"普遍不信"极端化发展趋势的潜在风险;政府与科学家应主动公开发声、与受众互动沟通,成为"转基因议题"知识生产的核心信源,还原其科学问题本质;需厘清媒介传播与媒介科学信息传播间的异同与障碍,改变媒体报道框架、增强公信力;在风险传播实践中还应重视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群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荐荃 《今传媒》2012,(6):116-118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及创新能力与国民的科学素质密切相关。提高国民科学素质,除科学基础教育需要加强外,大众传媒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科普传播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本文通过对浙江《都市快报》"好奇实验室"科普栏目的剖析,探讨大众传媒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以及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创新报道手段,普及科学知识,以期探索出一条大众传媒在科技传播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朱鸿军  季诚浩 《传媒》2015,(23):70-73
科学传播在经历了科学普及、公众理解和公众参与三种范式之后,已经成为联接科学与社会的重要手段.随着传播技术与生态的变化与发展,科学传播的范式又朝着新的形态演进.本文以中国领先的大众科学新媒体公司果壳网为例,分析了三种传统的科学传播范式.根据果壳网的创新项目和策略,提出科学传播的"孵化生产范式",并对该范式进行分析、探索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传媒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电视公益传播的发展陷入了瓶颈期。为探究怎样能使"公益+电视"产生"1+12"效果,促进电视公益传播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以央视《梦想合唱团》为研究对象,采用西方媒介生态学纽约学派的研究理论和分析框架来观察公益节目如何利用电视媒介的独特性和其产生的认识论偏向进行公益传播。笔者认为,人在"媒介—人—社会"这三者构成的公益传播的交互网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9,(11)
<正>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中数据的选择与应用逐渐被各大媒体重视并应用,成为了媒体竞争的新重点。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传播将数据作为核心,围绕关键数据进行新闻报道生产,数据在新闻中起到了核心作用。《融合与发展:数据时代的新闻与传播》一书就是在这一环境下对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进行研究的新作。该书收录了三十余篇大数据时代下新闻报道的研究文章,如"基于自媒体出版的网络直播实践与创新研究—以尔雅讲堂为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解读—以《楚乔传》在海外传播为例"、"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纸媒创新分析—以澎湃新闻为例"、"数据时代下新闻价值对新闻类App的发展要求探析"等,涉  相似文献   

9.
民族政策传播是勾连民族政策与国家认同的中介,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全媒体时代,应科学运用现代传播规律,积极传播主流价值,构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为内核的“同心对话机制”,建立“信息流—文化流—情感流”相融合的共情传播网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加专业的传播保障。  相似文献   

10.
程名 《东南传播》2012,(12):11-13
科学传播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目前很多研究认为,中国大陆的科学传播处于"有反思"的科学传播阶段甚至可以构建"科学传播公共领域"。但实际上,以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为代表的基于网络传播技术的传播主体(媒介)远未实现这一模式,相反,还会导致离科学传播目的相去甚远的结果。科学传播的研究和实践者不应该盲目乐观,过分相信技术力量,要结合多种科学传播力量,促进中国的科学传播进程。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3,(3):41-45
人际传播在传统媒体广告传播与网络广告传播中均有体现,而网络媒体则在受众"互动"、"参与"、"分享"上的特色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人际传播改变了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广告传播的大众传播模式相比,网络广告传播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嵌入与整合。本文从传播特征、传播路径、影响作用三个角度对网络广告中的人际传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处于科学与公众之间,承担着科学传播的重要职责。在现代风险社会,越来越多的科学议题与社会议题交织在一起,诞生于上世纪的两部西方科学传播经典文献,对于对科学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众传媒在报道争议性的科学议题,应审慎报道科学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尊重争议性议题中的"科学共识"。传媒与"科学共同体"之间应相互尊重,建立沟通合作关系;政府应加强对科学传播的引导,为传媒与科学界的沟通创造条件;大众传媒则应建立严格的科学报道准则与规范。  相似文献   

13.
连娜  赵淼 《新闻界》2013,(5):18-22
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通常伴有对事件的解释说明,并提示大众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在突发事件频仍的当今社会,科学传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众媒体如何面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也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大众媒体之一的报纸在进行科学传播中往往通过在报道中援引科学家的话语来影响受众。媒体通过科学家话语一方面对事件进行科学解释,消除流言;一方面进行科学指导,规避灾难。本文以《人民日报》、《新京报》和《南方周末》三家报纸关于3.11日本地震事件的报道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不同报纸在新闻报道中援引科学家话语的共同框架和各自框架,深入探讨科学家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报纸如何使用科学家话语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互联网+"语境下"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的品牌内涵、核心价值、传播意义及发展态势进行系统阐释和科学梳理,为品牌的传播进行了科学的环境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记者延琳)11月26日至27日,"中国的家庭教育与大众传媒的使命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出版人和传媒人对现阶段五花八门的家教理念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就目前家庭教育宣传和出版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讨会发布了传播"科学的家教理念"和"科学传播"家教理念的倡议书.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 ,这是他对文学本质的深刻感悟.当我们对新闻学有了很深的感悟的时候,同样会由高尔基的文学观联想到新闻学的本质,新闻学的本质应该是实践基础上的人学,我们且称之为"实践性与人学性"并重的科学.这里所说的"实践性与人学性"是笔者提出的概括新闻学本质的一个新闻学语句,其内涵界定为:新闻学是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把握的人学,即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对人生、社会、政治以及传播环境等制约新闻传播因素的整体驾驭能力和水平.因此,新闻学的本质是,研究新闻传播主体如何驾驭传播环境的科学,它充分体现出实践性与人学性有机融合的形态,是在实践性与人学性基础上进行架构的科学.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像科技馆这类具有科普功能的场馆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欢迎,科技馆在传播科学文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与作用。本文将对科技馆进行基本介绍并探讨科技馆在传播科学文化中的价值与作用,最后针对我国科技馆的现状提出一些升级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品牌碎片化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为品牌碎片化传播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品牌碎片化传播以信息自传播为基本方式,其关键是要有效引导分散传播者、发挥碎片化内容的驱动作用、创设品牌负面传播防范机制。社会化媒体传播价值、受众微化体验需求、内容传播力、"扩散—整合"互动机制对品牌碎片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传播策略包括:平台信息整合传播、沟通元驱动、传播纠偏的互动导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面向社会成员的传播扩散成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增强大众对科学的认知 及交流的重要方式,而国际组织在加速世界科学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国际组织科学传播的特点,以UNESCO 为例,对有关UNESCO科学传播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利用战略坐标分析方法,计 算各类团向心度和粘合度,描述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及工作内容趋势变化,讨论各主题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地位。研究 发现,UNESCO科学传播工作在2005—2010年围绕资源开放共享、环境保护等方面,在2011—2016年面向创新技术应 用、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开展。两个阶段的共同工作重点包括ICT能力建设、教育发展等。虽然在不同阶段其侧重点有 所不同,但整体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主题内部联系和主题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密,研究正在不断稳定成熟。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读奎包姆的《科学与大众媒介》,对科学传播的内涵及其发展历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循着科学传播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了解到科学传播存在着科学家与科学记者之间、科学记者与大众之间"文明的冲突",科学记者在传播过程中的原则与具体做法。同时,奎包姆还指出了科学记者的培养及科学传播的未来等重要问题。这些对于指导我国的科学新闻报道及大众媒介素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