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在前面     
《现代传播》2016,(4):3
在媒体融合深化发展进程中,在"电视+"的融合实践中,传统电视的地位和角色,需要坚实的收视市场分析的支撑。封翔的《媒体融合进程中的电视力量——2015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分析》较为全面地探析了这个问题。隋岩、徐晨的《叙事重构时代》面对和分析的是这样的问题:伴随互联网媒介的迅速发展,信息大爆炸重铸出一个全民叙事、全民传播的时代;把握不同传播形态中传者叙事的特征、选择适宜的叙事视角、恰当利用断点点燃叙事,对  相似文献   

2.
人们都承认,在三大传播媒体中,唯一可能创造面对面交流情境的是电视。但是,电视给观众的终究只是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已,而非身临其境。电视荧屏仿佛是隔开传受双方的一堵特殊的玻璃墙,观众可以耳闻目睹传者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可是传者却看不见观众的存在。当然只能算是一种拟人际交流,与在同一时空里即时反馈、言语互动的人际交流尚有差别。之所以称之为拟人际交流,既有传者毕竟是隔着荧屏这堵特殊的玻璃墙与观众交流的缘故,同样还有交流形式之外的意义,即传者的谈话是在大众传播的状态下的人际交流。拟人际交流建立在传受双方之…  相似文献   

3.
隋岩  徐晨 《现代传播》2016,(4):13-20
叙事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能够传播的叙事才是成功的叙事,叙事与传播相互依存、交相辉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伴随互联网媒介的迅速发展,信息大爆炸重铸出一个全民叙事、全民传播的时代。探寻传者叙事之规律将有益于传播与叙事共赢,把握不同传播形态中传者叙事的特征、选择适宜的叙事视角、恰当利用断点点燃叙事,对于传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传者完全可以通过叙事与传播解读和重构时代。  相似文献   

4.
刘贤政 《视听界》2001,(5):28-29
电视纪录片用平民视角去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展现百姓生活中酸甜苦辣,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时代赋予电视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一、平民视角观照社会和生活电视人如何看待自己与受众的关系将直接影响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技法。传统的中国传者由于从事的是教育群众、武装群众思想、大造舆论的工作,“理所当然”地把“俯视”的镜头对准受者。而受到现代文化启蒙洗礼的新一代中国传者认同的则是平视受者,“平视生活”,以  相似文献   

5.
一位区级人民法院审案多年的法官这样看待法制报道创新——确保真实性,防止"创新"变成"传假";注意贴近性,防止"创新"变成"传玄";强化主动性,防止"创新"变成"传旧";确保突发事件报道时效性,防止"创新"变成"跟帖";注重警示性,防止"创新"变成"曝腥"。  相似文献   

6.
北京冬奥会让我们有契机用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赛事、看待体育。从中国视角来看,冬奥会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体育文化、体育产业从此迎来新的天地;从世界视角来看,带动多达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无疑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巨大成就;从历史视角来看,促成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通,是对过去的总结,也将开启新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论国际新闻编译的文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新闻传播是跨越国界的新闻传播活动, 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性。国际新闻的编译活动具有新闻和传播的二重性: 从新闻的角度看, 它是一种特殊的新闻信息传播, 因为它和翻译行为联系在了一起; 从翻译的视角看, 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本转换, 因为它和新闻活动密切相关。这样, 编译者就兼具新闻传播者和跨文化交流者的双重身份, 也就必然遵循跨文化传通的双重策略。  相似文献   

8.
传的回馈     
教师们在讲课中,往往有许多共同体会,比如,要"目中有人",善于察颜观色;注意学生反应,并随时根据其反应来调节讲授的内容、进度与方法;为使课堂空气活跃,鼓励学生勇于提问……等等.这些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都是合乎传的规律的.受众的反应,是一种信息的回流.它可以帮助传者了解自己发出的信息是否到达受方,激起了什么反应.正是借助于这种反应,传者才能估计出自己的传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果第一次发出信息遭到失败,他还可以及时地修正、补充,力求在发第二个、第三个信息时,获得较好的效果.传的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升媒体公信力是个系统的问题,就电视媒体而言,公信力的提升涉及到电视传播活动的方方面面。由于"媒体公信力是一种传播过程的产物,更多的是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关系"①,在新闻传播中,传受互动的运用增强了电视媒体与其观众的关系,对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必然带来影响。电视新闻互动,从受众的角度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传者提问——受众回答——传者回馈"三个环节;从传者可操作性的角度看,大体可以分为"设置话题内容——设定互动形式——控制回馈言论"三个方面。当  相似文献   

10.
一按照信息交流理论(Thoerles of Communication),信息的交流是按一个简单模式进行的:(1) 在一个交流过程中,(a)要有一个发出者和一个接收者;(b)在两者之间要有一个传递媒介,即交流渠道;(c)有被传递的信息,这个信息按某种方式转换成可在媒介中传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从信息平台迅速发展为一种新兴媒体,新闻在网络上的地位愈显重要。但目前质量不高、缺乏个性等的一系列问题都影响着我国网络新闻的发展,给网络新闻进行重新定位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传播主体定位——网民定位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传播主体本身包括传者和受者,在网络媒体中网民既是传者也是受者。但从发布新闻,而非信息的角度看,大多数网民目前主要还是作为受者,此文的研究也主要从这个角度进行。 第四媒体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体。网络传播可以是一点对一点,也可以是一点对多…  相似文献   

12.
前段时间,网络上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四大名爹"可谓赚足了眼球。那么,面对此类事件,媒体到底是传还是不传呢?首先,媒体要考虑的是这"四大名爹"叫得是否恰当?依仗自己父亲而做出一些不齿行为,这样的行为确实恶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广播电视从"宣传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显示了其艺术传播地位的独立,也体现了中国广播电视艺术的本体的自觉;而"传-受"关系的确立则是基于传播文化的本性,并且构成了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过程的核心环节.进而,也正是基于"传-受"关系而建构起一个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它一方面能够促进并制约着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反馈,另一方面,更能够有效营造生动活泼的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审美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对《如果国宝会说话》进行分析,从叙述风格、叙述视角、叙述交流三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叙述风格上,该片呈现出碎片化、拼贴化、网语化的特征;在叙述视角上,该片选择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段,通过光影图像的美化、声音效果的渲染,剪辑手法的设计,传递情感体验讯息;在叙述交流上,该片文本对受述者采取了"显性化"处理方式,以求达到比较好的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国林 《新闻记者》2004,(10):57-57
"坐在弄堂口"是《新闻坊》一个挺显跟的外在特征,同事常常不是问"今天当班?"而是问"又去坐弄堂口?"应该说,当初也没有特别费心地论证、设计,只是很朴素地认为,这样一档城市新闻应该有些不同,在形式上能产生亲和力,和节目内容贴合得很自然。于是,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石库门这个符号、这个逐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期刊的消费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版权消费的视角下,学术期刊的消费者可以分为被动的消费者和作为作者的消费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学术期刊是准公共产品,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向作者收取版面费是合情合理的;学术期刊开放存取视角下的消费行为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了学术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学与现代性问题关联的方式取决于对图书馆学自身的理解.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知识交流"而不是作为机构的图书馆,会使这一关联更具建设意义.这样,就可以不再局限于图书馆来谈现代性问题,而是将"知识交流"这一图书馆学的研究视角运用到整个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中去.  相似文献   

18.
张帆 《新闻知识》2008,(5):81-82
从"传者本体论"到"受众本体论",受众已开始在大众传播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研究大众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在研究受众。受众地位的提高,不可忽视的引起了受众对传播的介入,不论是传统媒体开设读者信箱,还是网络媒体开设的BBS和各式论坛,抑或是新兴的blog,都不乏普通受众的身  相似文献   

19.
谈到新闻报道角度,有人会同报道的主题选择联系起来,甚至把这二者划上等号,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其他方面。这是不全面的。那么,新闻角度究竟涵盖哪些方面呢?假如有这样一件事:一个人乱扔烟头,引起一场森林火灾,由于扑救及时,保住了国家财产。这件事,可以反映这样两个主题:一是森林防火,二是主人翁精神。报道究竟反映什么,完全取决于新闻编采者看待问题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备受瞩目的《如懿传》,还是好评如潮的《延禧攻略》,都能够先后引发观众追剧热潮。本文研究认为,这两部同题材、不同叙事视角的宫斗剧热播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内容制作上精美绝伦,不仅都有实力演员和自带IP流量,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达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共鸣;二是宣发渠道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三是迎合了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人们在观剧过程中或喜或悲地看见了"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