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陈评 《新闻三昧》2005,(11):40-41
情感是文学作品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一种基本手法,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曾说过:“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浓烈的情感溢于字里行间,使人兴趣盎然,不忍释手。新闻作品也是一样,不少新闻作品中字里行间也充满着浓烈的情感,只不过表达的更巧妙而已,以适应人们喜怒哀乐等情感,以此来增强新闻作品的可接受性。可以说情感是新闻的一种潜在魅力.穆青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中说,“在采写人物通讯中,我们常常感到仅仅是用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2.
人物通讯是最容易感动读者的一种新闻体裁,在人物通讯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既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会让人物故事更加动人,为文章增彩,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采写人物通讯的实践,谈一下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重要性,及写好人物通讯的细节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秋 《记者摇篮》2009,(4):12-12
人物通讯是新闻中一项重要内容,对人物通讯采写的把握也可以看出一个记者的功底。在人物通讯的写作中,情感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而这血肉的充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是否赋予笔下人物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在采访中深人挖掘能表现人物情感的细节,是写活人物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人物通讯在表达和语言上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是新闻作品中最容易触动、感动读者的一类,优秀的人物通讯是具有现场感、立体感的,怎样才能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情感、视角、细节描摹是否精彩。一、以情感人与心灵洗礼文以情生,文章的精彩在于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人物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兴盛,众多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日常关注点已不再是报纸杂志电视,而是转移到了微信微博等,就人物通讯而言,更加需要增强其吸引眼球的效果,不仅要第一时间把读者吸引过来,更重要的是要让读者欲罢不能,把篇幅相对较长的人物通讯读下去,读完后还能意犹未尽,掩卷沉思,收获良多。在采写人物通讯的过程中,只有把握好三个关键性问题,才能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除了主人公事迹本身 的过硬之外,就是作者笔法的生动感人了。那么, 作为新闻的采写者,怎样才能“笔下生花”,把通 讯写得一波三折,动人心弦呢?请读读《怎样打 动读者的心——关于人物通讯的创新》一文,可 能对你改进人物通讯的采写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歌言情."志"和"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主体,新闻写作亦是如此. 与"诗"和"歌"的分工不同一样,在各类新闻体裁中,对于"志"和"情"的表达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消息重在传递信息,评论用来表达观点,而通讯作品尤其是人物通讯的重点则重在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8.
刘晨 《青年记者》2006,(6):39-40
诗言志,歌言情。有位文学评论家说,“志”和“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主体。如果将这句话借用到我们的新闻写作上来,那么笔者认为,人物通讯的采写,就应当也必须比消息等其它新闻报道形式更注重“情”的开掘。格外注重“情”的力量所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是人在外界刺  相似文献   

9.
能不能写出让读者心头一热的社会新闻人物,这是从事党报社会新闻采写的难点。社会新闻人物报道也就是常说的人物通讯,是社会新闻最常见的报道方式,每天都见诸报端,字数一般在1000字至1200字,在采写这样的千字文中,如何挖掘出人物的一二件让读者心头一热的事件,打动广大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又同时是个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通讯中特别是在人物通讯写作中,了要有典型的骨干事例之外,还要运用人物有关的生动有力的情节与细节。俗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相扶。精彩的情与细节有无穷的魅力,使新闻作品产生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一、情节与细节在通讯中的地位和作情节是通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通讯、事件通讯中尤为常见。著名记者柏生在谈论通讯采写时说:“通讯与新闻同,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而通讯除了事以外,还要有情节,有镜头,有联想。”(《采写通讯的几点体会》)通讯中有情节,是它有别于新闻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人物通讯里,如果没有情节,那就可能把…  相似文献   

11.
细节,是人物通讯的灵魂,是让典型人物鲜活起来的重要因素,也是通讯有别于消息的重要标志之一。生动而又逼真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时,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就能使一个人物变得生动和立体。因此,为了拨动读者的情感之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典型人物写活写出彩,记者必须重视尤其在细节的采写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人物通讯的写作最忌概念化,无细节。如果说人物通讯是一座房子的话,细节就是一块一块垒成房子的砖头,没有砖头就没有房子;没有细节,就没有人物通讯。细节,对整篇人物通讯关系极大,而细节采写的深入与否?运用得当与否?以及细节与细节之间串联得成功与否?将决定这篇人物通讯是否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13.
穆青同志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中说:“我们在采写人物通讯的过程中,比较喜欢运用质朴的白描手法。”  相似文献   

14.
著名历史学家郭沬若曾推重新闻记者是“当代的太史公”。的确,我们新闻工作者都在采写“当代的历史”,是时代的见证人和记录者。《史记》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人物列传。记者采写人物通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釆写当代历史的人物列传,为推动时代前进的人民中许许多多优秀分子和代表人物写下“历史的一页”。有人不是常说新闻作品是所谓“易碎品”,只有“一天的生命”吗?但优秀的人物通讯,是有一定的时间保留价值的。人物通讯也最有可读性,对读者有吸引力。精采的真正典型的人物通讯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也能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物通讯离不开细节、典型。生动的细节,能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反之,就成了干巴巴的事迹简介,是会令读者倒胃口的。我采写过一些人物通讯,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如果在采访时发现了好的细节,心里就会产生一种不可抑制的激动,忍不住要穷追到底,并使自己的情感溶入动人的细节之中。我体会到,有了好的细节,作品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记录历史的进程中,人物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意义和作用重大。由于改革浪潮和平民化思潮的冲击,曾经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和媒体格局有所转变,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越来越难以像以前一样产生轰动效应。与此同时,非典型人物报道愈来愈被重视。《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中的人物通讯作为非典型人物通讯的代表之一,以其用精彩故事承载人物、突出表现人物个性、在场景中刻画人物等写作手法,在社会转型期的剧烈变化中,通过普通百姓"不普通"的命运来反映人性的真善美及社会变迁,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和赞誉。作为长期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笔者长期学习和研究《冰点周刊》的人物通讯,并在编辑指导下采写了一些人物通讯。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学习体会和采写感悟,浅谈非典型人物通讯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7.
“情”是创作的生命,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创作。家事新闻的写作也不例外,情感是家事新闻采写的基础,对情感把握的好坏,关涉着家事新闻报道的成败。用“情”贯穿的家事新闻,或以主人公的不幸遭遇给人以警醒、深思,或以人物的顽强自立给人以感染、感动,或以人物的高尚情操给人以鼓舞、激励。  相似文献   

18.
人物通讯是一种真实、及时地报道先进人物的事迹,并深刻揭示他们精神境界的新闻文体。 真实,是人物通讯的“生命”,也是对人物通讯作者的基本要求。 那么,人物通讯怎样才能使它有“生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我以为,必须做到不夸张,不溢美,既入情又入理,方能令人可信可亲。 在1991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评选中,我与他人合作的人物通讯《女儿情》荣获一等奖。获此殊荣,始料未及。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篇通讯除了  相似文献   

19.
在历次省级及全国的广播电视报的优稿评选中,人物通讯的优稿多且质量高,竞争尤为激烈,人物通讯之所以成为广播电视报的拳头产品,因为它具有容量大、范围广、写法活的特点,能够挖掘出人物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满足读者对影视名人的好奇心。广播电视报人物通讯的采写不同于广播电视,它可充分发挥报纸周期长、容量大的特点,灵活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写作手法,尽可能将采访对象由于声屏信息转瞬即逝的特点而来不及表现或读者从广播电视中难以体会到的内容叙述出来,给读者全新的感受;广播电视报的采访对象大多是公众人物,具有良…  相似文献   

20.
社会是由个体这一细胞组成,而人物活动则构成了事件,二者的叠加就是时代和历史。基于这一点,有人说你不用费神去解释时代,解释历史,任何一个有理性的读者,都会在记者的人物通讯中品味出一个时代的味道。人物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的事迹或经历的一种新闻文体。写好人物通讯,不仅可以展现一个典型人物甚至一个群体的时代风貌,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因此,各种媒体都很重视人物通讯这种体裁。在日常采访中,怎样才能写好人物通讯,让人物跃然纸上呢?结合个人的采写经历,笔者以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