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刊登了唐远清<从汶川地震后"母爱短信,,的报道看媒体的转载核实责任>一文,提出转载媒体要承担与首发媒体同样的核实责任,如果转载了虚假新闻应当承担与原发媒体同样的责任.之后,该作者在<新闻记者>2009年第2期发表的<对新闻打假者的困惑的辨析与反思>一文(以下简称"唐文")中,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并将自己坚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归结到一点":媒体的天职就是"报道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2.
在近期涉港问题报道中,部分西方媒体以"不客观""不平衡"的报道表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西方媒体的报道偏见深植于政治与文化意识形态,常常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置于"他者化"的新闻框架,以报道的"双重标准"造成新闻内容的失衡。本文从报道的理论分析出发,对西方媒体报道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梳理,并联系公共舆论安全讨论了媒介报道中意识形态偏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会根据事件的新闻价值进行选择性报道。基于受众需求、价值判断、眼球经济等原因的选择性报道往往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本文以最近媒体频繁曝光的一系列"老人倒地"事件为例,分析了媒体选择性报道机制的动因及产生的舆论影响,以发挥选择性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鲤  吴瑾 《中国记者》2020,(1):62-66
"四全媒体"格局下,主流媒体以重大主题报道作为创新实践的契机,探索新时代全媒体融合转型的进路。具体表现为:新闻生产流程全方位、全流程,构建"全程媒体";新闻传播方式数据化、沉浸化,打造"全息媒体";信息传受关系多元化、协作化,形成"全员媒体";信息传播效果精准化、聚合化,实现"全效媒体"。  相似文献   

5.
沈芸 《新闻实践》2003,(10):24-25
社会新闻已成为媒体抓住受众"眼球"、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但是,认真审视当今传媒所热衷的社会新闻,就会发现,在"度"的把握上,一些媒体进入了误区:一味地迎合受众的口味,一味地媚俗,从而丧失了应有的品格和立场。最近,出现了一些报纸、电视以大篇幅、纯记录的方式,报道跳楼自杀事件的新闻,产生了负面的社会效果。那么,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大众传媒中的主流媒体,该不该报道社会新闻?主流媒体要守住阵地,把握导向,同时赢得受众,突破口在哪里呢?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新闻的内涵和外延什么是社会新闻?业界的基本共识是:反映社会生活中有关的社会问题,包括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社会风尚、生活情趣等等,都可归入社会新闻的范畴。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历史上一些黄色小报和某些西方新闻观的影响,加之当前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媒体对社会新闻的选择处理进入了误区:一是有人以为凶杀、猎奇、怪异、色情就是社会新闻,以为越耸人听闻越有轰动效应。于是,一些单纯的追求感官刺激的报道,一些"星、性、腥"的社会新闻就屡屡出现。还  相似文献   

6.
正"将"新闻,也就是预告性新闻,严格说,"将"新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为了便于表述,我们姑且把一些将要发生的事实称为"将"新闻。从读者需求的角度讲,"将"新闻能满足读者预知的心理需求;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不确定性因素,一旦"将"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发生变化,很可能使媒体陷入失实报道的尴尬境地,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损失。因此媒体必须对"将"新闻从严把握。选题应慎重对"将"新闻要精心筛选,严格把关,  相似文献   

7.
"融媒体"是把广播、电视、报纸等不同的媒介载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而"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在融媒体时代,短平快的新闻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其中不乏标题党、抓人眼球的图片、"快餐"式的新闻报道。往往很多新闻热点报道热闹有余,深度不足。本文着重探讨了党报如何在新闻写作方面利用融媒体进行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8.
在读图时代的大潮中,主流媒体图片一直处在社会的主导地位,拥有较多受众人群。主流媒体在选择与使用新闻图片时需要树立围绕中心,把握政策走势,服务大局,发挥主流媒体宣传党的中心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导向作用,也是主流媒体的独特优势。另外主流媒体要保持和增强社会新闻的权威性,在社会新闻图片报道中,必须真实、客观、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始终保持公信力。最后主流媒体在新闻图片的选择与运用方面要杜绝"泡沫图片",提升新闻图片"阅读率"。  相似文献   

9.
重大主题报道,主要围绕党和政府重大部署决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事件进行策划、报道。在融媒体业态下,安徽新闻综合广播推出的"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两年来系列全媒体报道以声音为载体,在做好多维度广播产品的同时,注重融媒体策划、全媒体呈现,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本文结合这一实例,对融媒体业态下重大主题报道如何多维度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对客观存在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新闻的基本规律,言下之意就是,"新闻始终不是策划出来的"。然而,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媒体竞争的加强,新闻策划已成为媒体不能不用、不能不重视的问题,每个记者、编辑都应该掌握并运用新闻策划,因为策划新闻不但是这一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也是弥补单纯新闻报道的不足、使报道产生更好社会效果的现实需要。经过匠心独运的新闻策划,新闻的报道质量会明显提高,使媒体的新闻竞争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1.
现如今,有关娱乐新闻恶炒事件接连不断,一些经过所谓"新闻策划"的假新闻也是层出不穷,凡此种种,不禁让人对部分媒体的责任错位现象感到担忧,在这个浮华、焦躁的泛娱乐化时代,媒体究竟应该关注什么?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再一次成为业内人士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传媒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浅析媒体责任错位现象及其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12.
数字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结合,营造了数字电视媒体环境。电视新闻报道中,数字化技术和设备支持新闻素材的采集与管理;非线性编辑技术改变了新闻节目的制作方式;包装设计使新闻节目越来越好看;数字化编排与硬盘播出使新闻播报更加灵活与快捷。数字媒体彰显出"一对一"、"交互性"精确传播的特性,数字媒体将是中国新闻媒体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许多媒体从人性化角度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报道了一些缓解受害者及其家属情绪的新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然而,仔细观察此次事件中媒体报道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媒体在追求新闻时效和内容深度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更深入的心理干预,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媒体在报道重大事故时的缺陷.事实上,这种缺陷也恰恰是一些媒体不成熟的表现,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4.
易欣 《今传媒》2008,(6):21-22
今年以来,一些西方媒体就我国有关问题大肆炒作,特别是对"3·14"拉萨事件的歪曲报道严重违背了其一向标榜的"客观、公正、真实"原则,在报道新闻时先人为主,戴着有色眼镜,在国际新闻旧秩序下推行新闻话语霸权,散布政治偏见,混淆国际视听,其新闻观的虚伪性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5.
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球媒体的高度关注,虽然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媒体而言是主场,但国内媒体在世博会报道上呈现的时空格局也截然不同.中央媒体、上海媒体、其他省市地方媒体的报道方案和报道重点都不一样,世博会对上海媒体而言是持续的本地新闻,对中央媒体而言是持续的国内要闻,对各地方媒体而言,则从开幕时短暂的国内要闻变成了持续的外地新闻,再到各省市周举办期间来上一点集中而短暂的"本土新闻".  相似文献   

16.
张军芳 《新闻界》2012,(16):17-19,72
隐喻(Metaphors)是新闻构建现实和生产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国际媒体"黄岩岛事件"报道中的隐喻分析入手,审视国际媒体如何塑造了"黄岩岛事件"中的相关方中国、美国、菲律宾以及"黄岩岛事件"本身。在展现媒介如何形成有关这一政治事件话语的过程中,凸显的是隐含在各国媒体新闻生产中的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印度媒体不惜借助虚假新闻和炒作负面新闻,一窝蜂地群起攻击中国,尽管中印双方对此多次进行澄清,但虚假新闻仍然在左右一些人的思想。本文将从印度官方缘何无力控制媒体言论、媒体缘何自发报道"中印话题"、受众缘何深受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以帮助业界人士理解印度媒体的对华报道,并作出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背景下,福州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急速提升,成为福州宣传工作的核心力量。通过对"00后"高职大学生进行一定范围的问卷调查,侧面了解了"00后"高职大学生对福州市主流媒体的关注和评价情况,从而了解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守正创新后的实效性,尤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福州主流媒体融合"抗疫",着力提高新闻舆论"四力"。以福州广播电视台、福州日报社为例,适应互联网语境变化,巧用流量,全媒报道,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以温情汇聚强大能量,突出主题,加强策划,增强新闻舆论引导力;展现一线责任与担当,挖掘典型,正面报道,扩大新闻舆论影响力;坚持新闻真实性价值,聚焦热点,及时回应,夯实新闻舆论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新闻的载体,英语新闻的语言质量直接影响对外传播的效果。英语新闻在英语写作上得到国外受众的接受,是对外传播的基本要求。本文着眼于英语新闻写作的语言质量,在文本类型、系统功能语言学及新闻自身特点的跨学科框架之下,选取中外媒体对"埃及热气球爆炸事件",及"李天一无照驾驶打人案"的英语报道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我国媒体英语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叶芳 《东南传播》2015,(2):102-104
本文以"老人摔倒"新闻为例,对媒体在该类报道中的新闻框架、媒体审判、沉默螺旋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媒体应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和职业修养,主动承担媒体责任,彰显社会主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