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电视节目中,电视访谈节目是目前非常流行也较受观众欢迎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一。在西方国家,电视访谈类节目被称为"脱口秀"(talkshow)。而我国访谈节目起步较晚,1993年上海台的《东方直播室》是我国最早的电视访谈节目。如今,从中央电视台到地  相似文献   

2.
电视互动类节目既满足了观众的参与需求,也满足了媒体自身的需求,进入网络时代,电视节目的互动方式应该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电视谈话类节目是一种通常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所进行的大众传播活动,包括新闻访谈、人物访谈、演播室聊天、情感交流等节目类型。主持人往往与现场嘉宾围绕既定的话题,针对疑问或争议展开讨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或沟通不同观点的目的。这类节目贵在有感而问,有问而语,它的出现打破了电视节目的僵硬模式,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谈话类节目崇尚思辨,本质上讲属于精英文化,它要求的是内容的品位与内涵。要想在众多的谈话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引人注目的名牌栏目,必定要具有栏目自身独特的风格,而栏目的风格正是源于主持人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访谈类节目是电视节目中收视率较高的节目类型之一,一般而言,访谈类节目是以访问和谈话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类型,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观众对电视节目类型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高要求、高水准和高品味;尽管电视一些类型的节目收视率每况愈  相似文献   

5.
电视访谈类节目是近年来广受观众喜爱的一类电视采访节目,电视访谈类节目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聆听主持人和访谈对象的对话,极大地拉近了观众与访谈对象的心理距离,让节目充满人文主义色彩。而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要注重采访的技巧和侧重点,要凸显访谈对象的心理特点,为整个节目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彰显整个节目的人文关怀。记者的采访更应该以访谈对象为中心,要结合节目的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节目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而有价值的素材。本文笔者从事电视访谈类节目的记者采访工作多年,现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在本文中重点谈一谈电视访谈类节目的采访艺术。  相似文献   

6.
郑伟滨 《新闻窗》2011,(6):127-127
近年来访谈类节目大受观众欢迎,绝大多数的访谈类节目,都为电视台带来了不错的收视率。所谓访谈类节目,就是指节目主持人以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或近期社会热点为谈话主题,以传播者和受众之间通过电视节目的实时交流为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7.
邢士利 《新闻传播》2010,(6):140-140
随着当今社会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新媒体传播形式.我国的电视节目类型日新月异.人们对于节目的形式和内容由最初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如今的主动需求.法律访谈类节目是近些年来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电视节目.在主持此类节目时要注意许多问题.这样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收视需求。  相似文献   

8.
刘益  魏家猷 《今传媒》2014,(12):66-6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阅读是每一个社会个体日常必需的精神需求。因此,要发挥电视这种大众传媒的作用,引导人们常读书,读好书。本文对图书推介类电视节目进行了类型划分,总结出目前该类电视节目发展艰难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电视媒介与读书行为的冲突,目标观众的定位模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对读书兴趣的影响节目自身存在不足。本文最后对图书推介类电视节目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要准确目标观众定位;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运作机制;三是要发挥节目主持人的核心作用;四是要融合多种媒体,扩大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9.
潘宁 《视听界》2014,(2):111-111
如今,电视节目繁花似锦,其中,综艺类节目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角,通常是由访问者采访一位或几位明星嘉宾,向观众展示嘉宾生活化的一面。本文以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每晚播出的访谈类节目《最佳现场》为例,谈谈人物专访类节目如何抓住观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文化产品的重要性突显出来。在众多的文化产品中,电视节目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产生,给电视节目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时期,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电视节目策划和编辑中努力实现创新,才能够确保电视节目有效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并为观众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电视访谈类节目成为电视节目的又一主流形态,主持人作为嘉宾与观众的纽带,其提问艺术的有效运用,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发展,也是彰显访谈节目血肉的重要因素。本文首先阐述了四种类型主持人所呈现的语言特性,并从中分析了提问艺术的表现形式。随后,从提问技巧、方式等方面,论述了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提问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同要素下呈现不同的提问艺术、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提问艺术的运用两方面,阐述了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提问艺术的有效呈现。本文旨在强化电视访谈类类节目的认识,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电视节目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视节目想要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和审美需求,必须要恰当合理地使用电视剪辑技巧,通过电视剪辑将节目素材等进行重新构建,为观众带来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3.
《谁在说》节目的品牌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光辉 《传媒》2018,(1):62-63
随着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对生活品质的重新定义,情感访谈类节目开始被受众所关注,成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节目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与受众分享当事人的家庭诉求和个人诉求,以达到为当事人服务、给当事人答疑解惑,传递正确价值观的目的.节目既希望服务于当事者又教育受众,以此实现情感类节目的服务价值和传播价值.《谁在说》节目是由北京电视台与银汉传播联合打造的一档以关注青年人的情感状态、情感生活为核心的谈话节目.每天19:30-20:00在BTV青年频道首播,现已成为北京电视台青年频道的王牌节目之一,在本地观众中影响深远.《谁在说》节目通过打造自身的品牌特色,实现了较高的收视,也为社会提供了多样的服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电视文化类节目逐渐独树一帜,脱颖而出,这是电视工作者不懈钻研如何做好一档精品文化类节目的必然。电视文化类节目想要屹立不倒,必须坚持创新,坚守原则。电视节目要突破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手段的创新,电视工作者也要完成自我更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电视节目坚持高品质的制作,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随着广播电视业的逐渐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同质化的现象日益突出,在这种现状下,一个节目若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新闻类电视节目也是如此。《共同关注》、《东方时空》这两档中央级电视新闻节目,由于其自身特点鲜明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观众中享有良好的口碑,也因为如此,两档节目的收视地位日渐巩固,成为众多新闻类节目的榜样。本文中,笔者将对两档节目的特点进行总结和比较,以期为其他新闻类节目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广播电视类节目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电视节目与杂志报纸在语言文字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报纸杂志的读者可以通过主动的阅读而掌握信息,而电视节目往往只能一两次地被观众收看,观众在相对主动选择电视节目之后,只能被动地按编导决定的程序收看,这就决定了电视节目中要强调语言文字的特殊作用。 而电视杂志类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较强调电视文化含量的节目,对其语言文字的写作和表现之要求就更显突出。  相似文献   

17.
电视界已经形成共识:要提升电视频道的品位和影响力,必须加大大片创新力度。笔者调研了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大片以后对这一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吉林台的大型文化纪实栏目——《回家》在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评选中获得“优秀栏目奖”。这里着重探讨该栏目的运作情况和启示,希望对电视台的大片创新有所帮助。综观我国电视节目现状,深受观众普遍喜爱的莫过于三大类:一是电视剧;二是综艺娱乐节目;三是情感类节目。在众多的情感类节目中,如何既创造出自己的独特品质,又满足观众的需求,这是一个节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回家》栏目顺应观众…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访谈类节目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深处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于心灵的交流有了更多的期待.而作为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必须要充分具备属于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这样才能吸引嘉宾和观众.为此,本文对我国访谈类节目中的主持人的个性与风格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斩获第23届上海电视节"最佳季播电视节目"的《朗读者》自播出以来,凭借其文化深度、情感温度与人文情怀吸引众多传统媒体受众以及新媒体用户的关注、喜爱.本文欲研究这档以"访谈+朗读"为形式,融思想性、情感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文化类节目如何来展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如今,众多电视频道都有访谈类节目,涉及财经类为主题的也多如牛毛,如CCTV-2的《对话》、湖南卫视的《财富中国》、浙江电视台《财富人生》等等。福建电视台本身也有不少访谈类栏目,那么,《财富论坛》如何在众多栏目中扬长避短,脱颖而出,提高访谈节目的影响力?笔者认为要有品牌化的发展战略的观念,在坚持不改变栏目原有定位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和创新,突出经济访谈类节目的"同质化"的重重包围,独树一面宣扬海西经济的文化大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