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佳慧 《文化学刊》2009,(4):103-107
民俗语汇就是那些与具体的民俗形态或某种民俗事象密切相关的、反映民俗文化的语汇。《越谚》正是一部反映中国清代越地方言词语和谚语的著作,它以记录口头俗语为目的,对于越地方言词语、歇后语、惯用语、成语、谚语均有大量记载、,这些均为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重要语料。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代是古今中西交汇的时代,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明清民俗既传承了古老的生活传统,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民俗内涵。明清民俗史大约经历了三个段落:明初至弘治时期,明朝正德年间至明朝末年,清朝时期。明清民俗总体特征是世俗化,人们对世俗生活空前重视,无论是庄严的祭典,还是寻常的儿童娱乐,人们都以世俗的需要为基本前提。具体说来明清民俗有如下三大特点:一、民俗仪式与民俗象征的扩大与丰富;二、民俗信仰与民众生活结合紧密;三、城市民俗生活娱乐性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3.
自舞蹈家杨丽萍领衔的《云南映象》走红之后,“原生态”一词使用率陡增。2006青歌赛中,“原生态”歌手异军突起,又给“原生态”加了一把火。顾名思义,那些未经加工、训练、雕饰、改造,原汤原水,原汁原味,本色自然的东西,或歌或舞,或曲或调,就叫“原生态”。其实,不仅歌舞有“原生态”,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原生态”,正因为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以我喜欢。  相似文献   

4.
中日民族中崇火信仰的内容多种多样,并各自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它具有象征家族、家庭生活延续与中断,以及通过火使物与物之间相互联结或分离等文化内涵,显示了火超自然的神圣性和巫术性。本文试站在民俗视野的角度,探讨崇火信仰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数字,在教学中是枯燥的,但在文化学中却可以是美的。数字美中有一种,姑且名之曰“序数美”,即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还可加上百、千、万等)顺序或正或倒完整排列下来,当给它们赋予某种文化内容和形式后,就可产生一种很独特的艺术美。在华夏文化中,尤其讲究这种序数美,它是中华民族追求圆满完整、尽善尽美的传统哲学观、美学观和民俗观的一种反映。究竟何为美,历来有不同说法,如美是和谐,美在完善,美在快感,美是生活,或对称为美,中庸为美,圆满为美等,东西方美学各有自己的传统和标准。序数美体现了东方美学的圆满之美,或完整、完全之美。我国自古有“天圆地方”之说,崇尚“圆”为大、满、全之极限,故《说文解字》释“圆”为“全也”。中国人最喜欢讲“十全十美”,就是说,满十为全,全即美也。因而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数字一至十完整无缺地排列一起就是祥瑞吉庆的象征,并因此而被广泛应用,从天文宇宙到人文景物,无不存在这种别具一格的序数美。本文以文学为主,兼及其它,作一次综合考察和品赏。  相似文献   

6.
刘介民 《文化学刊》2009,(5):103-107
凸显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俗”,即民间习俗;一是“民艺”,即民间艺术。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就是把民俗和民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岭南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独特风采、文化内涵等。虽然,民俗与民艺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各有各的目的和要求以及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但两者同出于民间,又互相重叠、互为交叉、互为作用,甚至是不可分的”。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研究。“民俗艺术”这个概念更好地反映了作为文化形态、艺术形态以及生活形态的民间艺术的形态样式。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是考察风俗习惯如何与艺术结合,如何利用艺术的形式以成风俗;从民俗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从民间艺术中探讨其精神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阿友 《文化交流》2009,(3):20-24
我国西部百姓把那些最美丽、最芬芳的花儿,统称为“格桑花”,它被藏族乡亲视为爱与吉祥的象征。有个爱心志愿者组织叫格桑花助学协会,她以格桑花西部助学网为平台,经过3年多的运作已筹集捐助资金达1000多万元,使数万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公益慈善品牌。而她的创始人却是一名极其普通的女性,追寻她的生命足迹不难发现,这是一部大爱无疆、催人泪下的生命宣言。  相似文献   

8.
所渭涉台用语,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在这里只想提出一个问题:从台湾或台湾同胞的角度.不能用“祖国”或“中国”指代大陆。  相似文献   

9.
“辨风正俗”是同社会文明进程相伴随的一种社会变革过程,是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辨风正俗”、择优汰劣和移风易俗,对民俗中的陋俗加以引导和规范,从而发挥民俗在社会生活秩序中的制衡、调控功能,化解、消除种种有碍社会发展与稳定的社会“民俗问题”。  相似文献   

10.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11,(5):107-112
文章简要回顾了民俗语汇研究的历史和传统,包括语言学界、民俗学界及民俗语言学界国内外的学者对民俗语汇的研究,提出“大力加强民俗语汇的基础理论研究势在必行”。文章还试图对民俗语汇研究过程中关于“民俗语汇”的概念界定与定位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并对近年来民俗语汇研究的一些新的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3,(1):83-83
陈秋、苏日娜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女性民俗研究首先要关注的是民俗社会中与女性俗民有关的民俗事象,在此基础上思考民俗社会中女性(社会)性别规范的养成,女性和男性在民俗生活的互动中如何扮演其角色,进而考察“民俗社会”如何建构规范“民俗之民”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12.
于琴 《文化学刊》2011,(3):144-150
民俗语汇是指各种反映民俗事项或涵化民俗要素的语汇,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工具,也是考察民间文化最生动、最活跃的语料实证。《秕言》作为明代一部俗语辞书,辑录了大量的民俗语汇,对《秕言》中所收录的民俗语汇分类研究,旨在梳理和揭示其蕴藏的丰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镜子:假与真     
有关“镜子”的传统形式 小说《红楼梦》五个不同书名中的一个就叫做《风月宝鉴》。这种早就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镜子”是拆解《红楼梦》的一把钥匙。 首次提及铜镜的,是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左传》。书中既已提及,生活中想必早就有了。文学中的镜子有着各种各样的意义,它既可让人认识自身也可认识他人,既可表现爱情也可表现死亡;它可以象征自我认识和自我欺骗,也可象征尘世和死后的另一世界。  相似文献   

14.
黎燕 《文化学刊》2012,(4):99-101
《菽园杂记》民俗语汇的演变,遵循“语随俗变”的规律,“语”和“俗”二者的变化,具有同步性,即该书的某些民俗语汇,随着具体民俗活动被时代淘汰,亦不再被当代人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而是进入了历史词汇、语汇的行列;《菽园杂记》某些民俗语汇的历史演变与民俗文化变迁存在异构现象,即两者的变化不是完全同步的,存在不对称、不对等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王焯 《文化学刊》2009,(5):38-40
近日,“语言民俗、民俗语言与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变异”专题会议作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的专题之一成功举办,成为由中国学者创立的民俗语言学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专题会议围绕民俗语言与社会生活、跨文化交流中的民俗语言问题、民间隐语行话研究和其他有关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四个议题展开探讨,与会专家发言精彩,会议成果丰硕。此次专题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表明民俗语言学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世界人文科学领域的普遍认可,而且在民俗语言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每一门艺术都具有它自己的特点。根的艺术,由于使用了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材料、工具和技法,产生了为其他造型艺术所不能替代的艺术特色。那些不引人注目的、被抛弃或准备烧掉的各种乔木、灌木及竹、藤等废根,和地面上的景物一样,同样具有自然美的形态,蕴藏着生命的内在活力。它一旦被艺术家发现,便以“似是而非”、“似像非像”的艺术形象,赋予它新的生命,就会使其变废为宝,化腐巧为神奇,成为人们通常说的树根或竹根艺术品,这种艺术品就叫作“根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苏郭因老师,人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自以为非常清楚的东西,当仔细去思考它时,却又觉得它非常模糊,“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东西。郭:文化大概有过200多种定义。我也曾给文化下过一个定义,文化是人类为求愈来愈好地生存与发展,并日益完善与完美而进行的一切设想、设计和创造。文化是一种运作,而其成果便是文明。文化和文明大体可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中国、朝鲜等东亚各国,在文化和民俗上共通之处甚多。日本民俗学和中世纪史研究中,近年相当引人注目的“石战戏”。在日本被称为“打印地”或“打石”,  相似文献   

19.
韩华 《文化学刊》2011,(3):151-155
民俗语汇为语词中国民俗形态、民俗意象或风俗文化密切相关的部分。《掌录》一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民俗语汇训诂材料,这些词语保留了中国古代生动的民俗风貌及文化。论文将以《掌录》中的民俗语汇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结合民俗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传统语文学、田野民俗材料的收集作业、民俗语汇的动态发展三个角度来对《掌录》的民俗语汇训诂考证加以分析,从而探寻此书在民俗语汇研究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殿典 《文化学刊》2008,(5):166-173
《里语征实》是一部流行于民间的以俗语为辑录对象的准辞书,它为我们今天的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以《里语征实》所收录的民俗语汇为语料,运用民俗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其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研究本书语汇与民俗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对本书的民俗语汇进行分析,展示本书民俗语汇的独特风貌及其与民俗文化的血肉联系,且对发掘隐藏在民俗语汇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地方文化心理等方面的要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