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何艳 《成才之路》2010,(24):64-65
体育欣赏是指亲身经历观看以及关注一切与体育有关的内容。而体育文化观就是人脑对各种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的认识。包括认识体育在健康、文化、历史、道德等各领域中的地位。提倡学生欣赏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观。本次研究旨在从中职学生体育欣赏的角度入手,探索教师对中职学生体育文化观的培养,希望能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高中体育教育的现状,总结了在高中体育教育中的体育欣赏教育作用,体育欣赏教育能提高高中生体育审美能力,辅助体育实践课教学,提高高中生心理素质,培养高中生的道德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运动技能。  相似文献   

3.
1.引言体育欣赏是一种体育的边沿表现,它是指亲身经历、观看以及关注一切与体育有关的内容。而体育文化观就是要在人脑对各种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的认识,包括认识体育在健康、文化、历史、道德等各领域中的地位。提倡学生欣赏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观。本次研究旨在从中职学生体育欣赏的角度入手,探索教师对中职学生体育文化观的培养,希望能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体育终身意识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在体育实践中进行的,所以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需要很长时间。对于高中生而言,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形成健康的体魄,并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鉴于此,本文主要对高中生体育终身意识的培养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标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终身体育是一种现代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重要基础。高中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中生提供了增进身体健康、培养体育兴趣、学习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发展体育特长的平台,能够促进高中生自我体育意识的形成,从而有效引领高中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要求体育教师关注学生健康长期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多种运动技能,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家长等多方面的压力,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沉重的负面影响,而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压力的释放,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高中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针对高中体育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以期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 ,人们对作为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学校体育 ,自然而然的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学校体育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此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与方法 ;具有独立从事身体锻炼的能力 ;懂得评价锻炼效果的方法等长期起作用的因素 ,就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趋势必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能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高中生体育兴趣的广泛性较之初中生有所减少 ,但其稳定性和选择性加强 ,据调查 ,男生对足球、篮球…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河北省18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措施:强化体育教师对流行体育文化知识的再学习与培训;利用多媒体进行流行体育的欣赏与教学;重视流行体育知识与体育基础理论的相互融合;加强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机构的合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对高中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要教师和学校给予高度重视。简单而单一的体育竞技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和社会对于体育发展的需要。不仅如此,近几年来,高中教育对于高中生身体素质的逐步重视,锻炼学生的体质不仅表现在举办的体育比赛上,更体现在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上。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应重视对大学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因为能力和智力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同时能力的形成又能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因此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城镇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目前甘肃省城镇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促进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甘肃省部分城镇的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高中生有明确的健身目的,能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广大高中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本文还探讨了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对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的新途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玉成  居小林 《考试周刊》2013,(72):108-109
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徐州市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体育态度总体处于良好水平;大多数高中生每周都会参与体育活动,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都在半小时左右;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不一致,体育态度不能决定体育行为,并对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培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徐州市高中生体育行为的外因(家庭、学校、社会)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对高中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依次是父母的体育态度、父母的体育锻炼习惯、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体育消费状况、其它因素;学校对高中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依次是高考升学压力、学校体育氛围、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学校体育比赛、体育课教学、其它因素;社会(社区)对高中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依次是社区体育活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健身群体、社区体育宣传、社区体育指导、其它因素,但选择最多的是无社区因素影响,并对促进高中生体育行为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了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技能与习惯的要求和目标。这意味着国家开始重视终身体育教育和学生体育意识、技能、习惯的培养。《纲要》的实施为学校体育创造了更好的社会环境,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学校体育应利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抓住社会、推动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任云兰 《天中学刊》2002,17(2):117-117
学校体育具有与社会生活衔接的特点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终身体育的思想已基本确立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终身体育的意志、态度及能力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对技工学校来说 ,体育教学更应注重长远效益 ,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1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兴趣在人活动中的动力性作用 ,已为古今中外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所承认 .人们把兴趣看作是“人的活动的原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参与 ,最终导致行为习惯的形成 .因此 ,要…  相似文献   

16.
浅谈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的养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体育欣赏能力与终身体育锻炼之间的联系、体育欣赏的内容、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途径以及大学生体育欣赏课开设现状等进行探讨,阐明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终身体育的养成,提出在大学生中开设体育欣赏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于群 《新课程研究》2010,(2):164-165
体育意识决定了青年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学校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形成与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课程标准》的出台,符合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标推进与落实体育课已成为高中生必上的科目之一,且体育成绩不仅纳入中考考试,现在也已经纳入高中生必考科目之一,这就意味着高中学校越来越注重高中生体育方面的能力培养。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高中生体育能力问题越来越明显,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为了培养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高中学校对体育课的授课模式进行了整改,并将游戏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并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9.
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支持、鼓励、推动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适应的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我们不仅可以参加体育锻炼,还可欣赏体育赛事。体育欣赏可以给个人及家庭带来乐趣和幸福,给社会带来安定,能有效地占领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感染人们对体育的热爱,倡导社会体育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本文对体育欣赏的方法作简单研究,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目的的不断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教学,不应只定位在"增强体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的身体活动"上,还应包括体育文化、终身体育思想等内容.在体育文化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欣赏习惯是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欣赏教育是摆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这一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肤浅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