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研究越来越引起语言学者的关注,它与传统语义学有着极大的区别。它强调人类的认知范畴、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着重从体验角度深入探讨人类的思维、语言与身体经验、外部世界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Jackendoff依据Chomsky的语法生成性的基本思想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概念语义学。该理论由本体概念元和概念结构构成,句法结构由概念结构按一些规则投射而成。理解Jackendoff的概念语义理论,有助于了解认知语言学的语义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回顾了新世纪以来汉语认知语义学中的概念结构研究,集中探讨了词义研究中的概念结构观和概念成分的注意力强度问题,揭示了其中蕴含的语言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到概念结构理论完全适用于汉语语言事实,可以对汉语的诸多语言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根据后格赖斯版本的真值条件语义学,语义是非充分确定的,需用推理或某些方法中的缺省形式的语用加工结果补充之.此框架仍然可解释Carston(2002)提出的概念转换的情况,此概念转换体现为概念范围缩小或概念范围扩大.然而,这两个基本的跨范畴的情况中词汇编码的概念如何移向临时概念的问题仍待解决.Carston 认为,抽象概念利用了已有的抽象图式,然而,虽然可以在话语中明说的内容的层面上分析这样的"非字面"义,但这样的概念构建未必需要有意识的推理,因为概念图式可自动引发意图表达的非字面义,具有认知语义学之潜意识意象图式之特征.在carston的语用学充实的语义学中,对言语意义的真值条件式的语用充实的分析可以与认知图式角度的解释相容.不过,如果被编码的意义并不与被传达的意义紧密联系,那么话语的命题表征就不应过于依赖于句子的语法形式.在缺省语义学的理论中提出了语义表征独立于意义信息的特定源头(包括词汇和句法),此理论在这些不同信息源所使用的表征类型问题上持灵活态度.可以认为,既然认知语法的语义表征可被视为人类认知的表征,那么,真值条件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是相容的.  相似文献   

4.
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义学重要理论之一。尝试利用该理论对俄语词汇的多义性进行分析,探讨词汇多义性产生过程中人的认知过程,并利用该理论对语义结构关系建构过程进行阐释,尝试揭示词汇语义多义性产生的认知本质。  相似文献   

5.
冯俐 《时代教育》2013,(17):146-147
研究公益广告对促进公益广告发展、改善社会环境和提高公众文化素养、道德素质有着重大的意义。隐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范畴,但一直以来关于隐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修辞学范畴。概念隐喻可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本文基于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对所收集的公益广告语中的结构隐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孔苏 《现代语文》2014,(2):12-14
与传统语义学相比,认知语义学恰当地还原了话语理解过程中的思维路径,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可以对小句层面上的诸多语言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本文以认知语义学为视角,分析了以运动事件句、"领主属宾句"为代表的汉语小句的概念结构及其合成机制。同认知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地位仍需提高,认知语义学理论与汉语事实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尤利西斯》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两个著名的中译本分别由萧乾、文杰若夫妇和金隄翻译。认知语义学认为,概念被看作是表达思想和心理活动的工具。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译本激活的概念结构是否符合译文读者的认知变化,发现金隄译本体现了说话者大脑思维、心理活动和所使用语言之间的关系,更符合原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悟"概念是一类比较常用的语汇。以汉语和英语为语料,剖析"悟"概念生发于"光"概念的认知根源,进而对"悟是光"概念结构生成过程中人类的隐喻化和范畴化发展机制进行了详细说明,旨在依托认知规律,对概念的隐喻化取象和范畴化拓展路径提供进一步的实践操作性借鉴。  相似文献   

9.
感知是人类最基本的经验之一。然而,语言学家们对感知的相关研究主要停留在句法层面。很少有人从概念范畴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研究。文章以原型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感知概念的生成,感知概念的原型与非原型,以及由原型向非原型扩展过程中所运用的认知机制。对这一概念的探讨将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人类认知的发展规律,并深入地掌握句法层面中各种感知结构的生成,及其表达的各种涵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词语概念意义及其形成的阐述着手,从语义学、语用学和概念构成理论对词语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词语的使用是高度自动化的技能,人类交往联系要求同时激活词语的形式内容(语音、形态、书写等)和意义内容(包括句法信息)。认知词语概念意义的本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和发展词语,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研究语言学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最终提升人类整体认知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与概念隐喻理论相比较,概念合成理论对隐喻具有更强的解读力,但它仍无法对隐喻解读中概念合成空间中新显结构产生的原因给一个令人了然的解答;而Veatch的V-N理论似乎可以补其不足,对合成空间中新显结构产生的原因给予较好的说明。因此,作者对隐喻解读中概念合成的认知机制研究做出了新的思考,提出了一个新的隐喻解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英语为例,简述了不同语言问概念结构差异及其在词汇和句法上的表达特点、外语学习过程的概念隐喻思维的认知特点,并在概念合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外语学习过程的概念合成输入空间主要有单一目的语输入、母语与目的语合成输入和母语补缺输入三种基本的概念合成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多年以来,"中式英语"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困扰我国广大英语教师和学习者的一大难题。从概念流利理论视角来看,"中式英语"是指处于中介语阶段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汉语的影响并缺乏概念流利,在概念重组时出现了概念错误而形成的英语。概念流利理论为分析"中式英语"的成因和提出"中式英语"的矫正策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思维和交际时,大脑会根据输入的信息不断构建临时的小概念包,存储于虚拟的心理空间,完成意义和结构的重组、合成和扩展,进而生成新的概念。语言的理解和生成离不开对概念的整合。概念整合不但是新的语言表达出现的重要认知机制,它还能触发科技上的创新,将新概念转化为新产品。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一些学者主要从概念邻近性对转喻进行认知研究。这种转喻观是以结构主义的空间邻近性为基础,并从认知角度对其研究进行了拓展。但认知框架下的概念邻近性转喻观研究仍有一些不足,如未说明转喻是实体间关系还是域间关系,未澄清转喻是否必须要发生指称行为,未探讨影响常规转喻和新奇转喻形成的因素等。从概念邻近性角度对转喻定义不应忽视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影响,概念邻近性转喻观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6.
概念转变学习: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模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概念的学习就是学生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西方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着重分析了概念转变学习的内涵、支持条件、途径和模式,以及促进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自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以来,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隐喻革命",彻底从隐喻修辞观中解放出来,为人类认知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以Fauconni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发现概念隐喻理论有其局限性,不能解释某些抽象和新鲜的隐喻,于是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国内外学者基本一致认为二者之间并不排斥,而是具有互补性。为了探清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将他们进行详细对比,以期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语义记忆网络是由大量的概念特征构成的。概念特征分为差异特征和共同特征,差异特征比共同特征更容易激活。概念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外显的因果关系和内隐的相关关系,概念的特征关系和特征相关都影响抽象概念的信息加工过程。语义记忆模型主要有层次网络理论、扩散激活网络、感觉功能理论、概念结构理论、具体范围假设和吸引者联想模型。当前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细化这些理论模型,就是将结构成分与加工成分结合起来说明行为数据。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Components of Conceptual Ecolog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is criticized because it focuses only on supposed underlying logical structures and rational process processes, and lacks attention to affective aspects as well as motivational constructs in students’ learning science. This is a vast underestimation of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one’s change of conceptions. The notion of conceptual ecology provides a context for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s’ 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as it is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which all information is interpreted.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how high school students’ statements, made in answering questions, reflect selected components of their conceptual ecologies. Data for this study was collected from six interviews in which seven students took part. The data also include the science teacher’s profiles of each student, the students’ personal journals, their assignments, and their examinations and answers in class. The analysis presented will here include only those components that were represented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seven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were interviewed. When students were asked questions, there was evidence of the engagement of the various components of conceptual ecologies. These components include: epistemological commitments, metaphysical beliefs, the affective domain and emotional aspects,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the nature of learning, the nature of conceptions, and past experience. Evidence from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se components might function as constraints to learning.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field by expanding our knowledge of the component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conceptual ecologies through its definition of the categories and themes associated with those components. In examining across the range of components, the study illustrates the variety and sources of science conceptions within high school students’ conceptual ecologies.  相似文献   

20.
“概念工程”是当代英美哲学界最新兴起的哲学方法论议题。“概念工程”主张哲学的任务是修正和改良我们的概念,廓清旧敝,创辟新意。这一方法论也被称为“概念伦理”“元语言协商”“精释”“改良进路”等。不同于传统的“概念分析”“概念工程”不依赖“直觉”。它是改良的,而非描述的方法论。“概念工程”有两个最严峻的挑战:(1)“掌控难题”:哲学家能否控制概念意义的变化?(2)“连续性难题”:如何避免修正概念导致转换主题?文章尝试刻画目前文献对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