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色>与<祝福>两位女主人公迥然相异的命运说明,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自我反思过程是女性在反抗压迫,寻求自我价值中的关键因素;女性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与自我意识的成熟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女性解放的成败与否.另外,对宗教信仰的正确认识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羽蛇》是徐小斌一部重要的代表作,小说主要描述了女性的生命历史。作品中的女人们历经千辛万苦,演绎了一段女性生命的沉沦和斗争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母系家族里女性纷繁生活的故事,可堪称百年来的"女人孤独史"。本篇论文主要从家族血缘中依恋与突围的母爱,孤独与觉醒的爱情,受难与救赎的自我三个方面来解析女性命运。通过女性自我的努力和心灵的觉醒来对整个世界进行思考、对人类命运进行关注。  相似文献   

3.
王莉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11):104-108
徐小斌的《羽蛇》抒写了主人公羽作为一个女人与外在世界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与自我的拼杀与妥协的过程。她在不断地确立自我又否定自我的过程中,展示并佐证着女人的命定路数。羽这一人物负载着多种意义代码,体现了作者对女性问题的多种思考,也表明了女性出路的迷茫混沌。  相似文献   

4.
作为女性文学文本,《祝福》致力于中国封建女性意识独立性的探求。在男权制社会里,女性基本上是以男性的存在而存在,男性控制着话语权,封建神权又在很大程度上使女性意识失去了独立性。从封建女性意识和思想角度反映中国妇女的命运,呼唤女性解放,《祝福》具有特别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热点文本,本文试图从女性同性之恋的角度切入,分三个方面浅析《紫色》:首先,女性同性之恋——女性意识的觉醒;其次,女性同性之恋——对男权制的彻底粉碎;最后,女性同性之恋——同性和两性关系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6.
《红字》再现了以海丝特为代表的在清教社会里崇尚女权主义、追求浪漫爱情的妇女的一生。她们虽然坚强、勇敢、勤劳、善良,并具有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但最终却都落得悲惨的结局。这深刻地揭示了清教社会的严酷,女性生存的艰辛;揭示了清教意识的强大和女性地位的卑微。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描绘了男性视角中的女性,这些女性在社会中往往缺席,在物化的状态中存在着,更可悲的是有的女性人格变异,自我丧失,走向异化。作很少有平等的目光关注女性,体现了男权化的不平等的价值观——儒家的“女为男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故事新编》中《奔月》是唯一一篇涉及世俗婚姻的神话小说,小说中的嫦娥也是唯一一个重点着笔的女性形象。纵观鲁迅笔下为数不多却又意味深长、极具时代代表性的几个女性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在封建礼教下苦苦挣扎而不得生路最终走入死境的苦难女性。而嫦娥形象是鲁迅笔下女性人物命运死路以外的另一种探索,从世俗婚姻中的嫦娥的命运出路去思索女性另一种冲破死路的自我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9.
艾丽斯.沃克的《紫色》中主人公西丽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主要包括追求独立,自我尊重和寻根的意识。作为一名妇女主义者,西丽是受压迫的黑人妇女的代表。艾丽斯.沃克认为,妇女主义者不仅要为妇女的解放而奋斗,而且要致力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和统一,使黑人男性和黑人女性之间得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黑人与白人之间能够彼此爱护。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在《十八春》中表现出对中国现代女性命运的思考。女性悲剧命运集中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依赖,不单单在生存上、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对男性的巨大依赖。她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追求幸福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但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性的命运。张爱玲在《十八春》中描摹了众多的女性,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她们悲剧命运背后的根源。顾曼桢和石翠芝代表了那个时期女性意识的萌芽,顾曼璐是一个被奴化的女性典型。而顾太太和沈太太作为两个母亲,张爱玲把她们作为凡人来写,这一改母亲在大众心中的伟大傲岸形象,张爱玲甚至把一些丑化的痕迹留在了她们身上。  相似文献   

11.
林潇 《考试周刊》2009,(9):33-34
《白鹿原》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通过对三位试图逃离悲剧命运却以悲剧告终的女性的描绘,彰显了封建宗法社会窒息人性的残酷面,控诉了封建传统礼教和宗法制度对女性的侮辱与损害,从而引发人们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12.
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小说《紫色》中,通过对三代黑人女性的思想观念以及婚姻生活的描写,揭示了美国社会底层黑人妇女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双重压迫下自立自强的抗争过程,指明了黑人女性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13.
陈迎晓 《文教资料》2011,(26):21-22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面对着来自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身心饱受摧残。著名黑人女性主义作家艾丽丝.沃克的长篇小说《紫色》凭借着强烈的洞察力和社会使命感,成功塑造了在黑人男权社会压迫下苟延生存的女主人公西莉通过自我重塑和自我觉醒摆脱压迫,从而获得精神和人格独立的过程。本文从妇女主义视角解读《紫色》中黑人女性打破各种社会枷锁,重新发现自我,建立自我,实现自身价值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祝福》是鲁迅先生创作辉煌时期的作品,对它存在着不同的解读。本文认为《祝福》的主题应是表现了作者对女性处境和命运的关注,揭示女性身上存在的落后一面,进而唤起人们起来抗争。其中的人物卫老婆子精明能干,形象鲜明。全篇人物语言精湛恰当。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边城》与川端康成的《古都》存在着极大的可比性。“死亡”是这两部作品分别表现出来的主题之一,同时,两位大家分别在作品中探讨了女性的命运问题。通过平行研究,分析作者是如何在“死亡”主题下传达其对女性命运的认识,从而深入理解两种不同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6.
《紫色》是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爱丽丝·沃克作为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此行业领域当中具有着相当的代表性。《紫色》是一部长篇小说,其中所表述的内容就是黑人女性的成长之路。通过故事情节的描写,该作品生动地刻画出了黑人女性身处于极其恶劣环境下所进行的顽强抗争的形象。而爱丽丝·沃克本身又是一名女权意识的代表作家,因此该作品当中所反映的主体依然具有着浓烈的女权意识以及黑人女性面对恶劣生活的人生态度,所要凸显的就是一种生命观内涵,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该小说当中对黑人女性形象的刻画亦可成为进一步深入探寻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驱动。以此为出发点,浅谈《紫色》当中的黑人女性形象,以期为更多相关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些许有价值的理论灵感。  相似文献   

17.
毕飞宇的小说《玉米》《玉秀》《玉秧》(即《玉米》三部曲)揭示了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女性的欲望主题。论文从身体书写的角度分析毕飞宇《玉米》三部曲,揭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受到的压抑和束缚。在父权文化中,女性身体一直处于“被凝视”的状态,女性在男性的凝视下,对身体进行自我规训,并屈从于父权社会。在《玉米》三部曲中,女性身体的觉醒带来的是对父权社会的反抗,女性企图出卖身体来获得权力,以“反凝视”的方式来揭露男性的虚伪和卑劣,然而结局最终走向失败。毕飞宇的女性身体书写肯定了女性情欲的合理性,表达了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抗,揭示了女性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探索的艰难。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两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女性意识。《紫色》和《最蓝的眼睛》分别是她们的代表作。分析了在这两部作品中,两位作家经过细致的刻画,描写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现实。在“有爱世界”和“无爱世界”中存在着能够觉醒和始终迷失的黑人女性意识,“妇女联盟”也对黑人女性意识觉醒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致橡树》是一篇爱情宣言,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这是时代与经历孕育诗人诗歌女性意识的主旋律。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庄子》描绘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对于女性的塑造,《庄子》具有鲜明的特点,反映了《庄子》作者对女性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本文试图探讨《庄子》中的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探索《庄子》对这些女性的特殊态度和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